家庭事跡材料匯總【3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都寫過事跡材料吧,事跡材料是為了表揚先進、弘揚正氣、推動工作,對工作、學習中涌現出來的先進集體、先進人物的優秀事跡如實記載和反映的書面材料。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事跡材料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家庭事跡材料,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家庭事跡材料1
這是一個沒有血緣關系的家庭,妻子與丈夫“前女友”的父母組成了一個特殊的家,演繹了一串感人至深的大愛故事。
1997年,在童店鄉文化站工作的小沈與在公安系統工作的張恒俊相識,兩人互生好感。當張恒俊告訴小沈,因為前女友莫小惠得白血病去世,自己答應過小惠要把她的父母當成自己父母一樣孝順時,小沈被眼前這個誠信有情的`男人深深地感動了,并表示愿意和他一起履行愛的承諾,照顧莫永鑒和馬桂蘭兩位老人。
此后,小兩口不僅將自己女兒取名張莫凝雨,中間加上了莫姓,而且當馬桂蘭生病時更是悉心照顧。馬桂蘭去世后,夫妻倆主動提出讓莫永鑒老人搬到縣城,跟自己一起住。
除了遵守承諾,跟丈夫一起照顧前女友的父母,小沈對待公公、婆婆也同樣用心。婆婆張玉由于患多種腦梗,中風摔倒,引發股骨破裂,兩個月內3次入院治療,不幸落下癱瘓的后遺癥,長年臥床不起。公公郁兆祥又被查出肺癌晚期,小沈帶著老人四處尋醫,即使自己病倒,也傾盡心力照顧公婆。對丈夫的中風伯父、伯母,小沈夫妻倆同樣也給予了超越血緣的愛。從買米買油,到買藥看病,不論大事還是小事,都心系他們,把他們當成自己父母一樣孝順。
小沈家庭及其成員曾榮獲全國最美家庭稱號。
家庭事跡材料2
孩子是所有父母的寄托和希望,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師,也是孩子終身的老師;家庭是社會最基本的細胞,承付著對孩子的培養與教育,更承載了一個民族的興衰,是一個最基本的組織形式,所以,要建立和諧社會就必須建立一個學習型家庭,既提高了自己,同時也教育了孩子。
父母的言行以及家庭環境的氛圍直接影響著孩子的意識和行為。作為父母,在孩子面前要注意樹立良好的形象,家庭和睦,讓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溫馨,親情的幸福。我們在孩子面前從不大聲爭吵,偶爾為之,也是為孩子的教育出現一點小分歧,但很快會達成一致。父母對待學習、工作、家庭、朋友、同事等方面的態度和處理各方面關系的方式、方法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孩子,因此,我們在孩子面前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行,即使心情不好的時候,也不會說不負責任的話。這樣,就為孩子營造了一個愉快、輕松、和諧、幸福的家庭氛圍,讓孩子健康成長,同時也在無形之中培養了她善良、有責任感、孝敬老人等優秀品質。我認為,良好的家庭氛圍是對孩子負責任的表現。
1、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
父母對孩子一般來說都有很高的期望值,在孩子小的時候,就對他們寄予厚望,我們也不例外,但關鍵是如何發現以及培養孩子的興趣。我的孩子說話早,對語言比較敏感,因此,我也像大多數父母一樣,給孩子買來很多書,但不是盲目亂買。早期印象最深的要算那本《寶寶兒歌全冊》了,每天總會帶著她翻上幾頁,堵上幾句。孩子很樂意學,我們教得也很認真,雖然不識字,但無論翻到哪一頁,她都能流利背誦,大大地培養了他早期的語言功能。
2、以言傳身教去影響孩子
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而大多數父母只對孩子寄予厚望,卻忽視了自身的學習,忘記了自己也是孩子的老師。我有個習慣,睡前和上廁所,喜歡翻閱雜志。孩子看見了,竟也學著我在衛生間看著繪本。由此我想,我們的一言一行,都會給孩子帶來莫大的影響。現在,我依然保持著讀書的習慣,床頭報紙、雜志不斷。
孩子也在我的影響下,逐漸養成了不讀書不睡覺的習慣。《流浪貓》、《窗邊的小豆豆》,雖然感悟不是很深,但我相信,長期堅持下去,一定會使他受益匪淺。
3、注重與孩子的交流和溝通
關心孩子的成長,并不是只關心他的身體,關注他的學習、他的'分數,更重要的是要關注他的思想變化、情感需要。尤其是現在孩子任性、自主意識強,如果我們只是一味地按“家長制”去行事,勢必適得其反。我們非常注重與孩子的交流與溝通,散步、就餐、看電視,都是我們交流的好機會,孩子把在學校的見聞告訴我們,把她的喜怒哀樂告訴我們,我們和孩子一起分享著他的快樂,也把解決問題的方法在不經意間告訴了她。我的孩子愛好比較廣泛,尤其是唱歌,有事沒事總愛哼哼,或拿著手機,學著歌星有模有樣地唱。這一切,我們絕不反對。孩子也是一樣,你尊重他,他才尊重你。
4、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
葉圣陶先生說過:“什么是教育?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學習也一樣,沒有孩子是天生的愛學習者,也沒有孩子是天生的笨蛋,有人說,兒童的心田是一塊神奇的土地,播種了一種思想,便會有行為的收獲,播種了行為,便會有習慣的收獲,播種了習慣便會有品德的收獲,播種了品德,便會有命運的收獲。也有人說,行為養成習慣,習慣造就性格,性格決定命運。這些話似乎有些絕對,但良好的習慣對人生的確太重要了。自身學習缺陷,我把所有希望寄托于孩子,注重孩子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但這并不是一帆風順,因為孩子并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盡如人意,她有惰性,有任性,我也曾失敗過,苦惱過,甚至使用“暴力”手段,隨著時間的推移,有些問題得到了解決,有的還需要進一步改進。
總之,家庭教育是一門學問,它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也非一蹴而就之易,這就需要我們的耐心,需要我們的恒心,需要我們的智慧。為了孩子,讓我們一起探索;為了夢想,讓我們一起努力!
家庭事跡材料3
小韓家庭,江蘇省南京市建鄴區月安街28號邀月居,家庭成員5人。
在興隆街道月安社區,有這樣一個家庭,他們夫妻恩愛、相濡以沫,他們尊老愛幼、幸福和諧,他們用“以愛守家、以德立家、以嚴治家”的家風,詮釋了家作為愛的港灣的真諦,受到社區居民的一致好評,他們就是小韓、潘翠英夫婦一家。
韓家是軍人之家、黨員之家、慈善之家。韓老先生和妻子重病纏身,仍不忘為社會做貢獻。他說,作為黨員領導干部,要堅持從自己做起,從家庭做起,正好家風,管好家人,處好家事。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和諧,社會便能和諧。汶川地震時,小韓帶領全家人捐款捐血;玉樹地震時,在醫院住院的`他第一時間便打電話讓老伴幫他捐了1000元錢。他認為做善事搞“突擊”是不夠的,為此還牽頭成立了家庭慈善基金,規定有收入的家庭成員每人每月捐贈50元,積累一定數額就捐給紅十字、捐助希望工程、資助困難學生等等,將慈善做成長效機制。
8年來,韓老的“家庭慈善基金”已經發展了22個親戚加入,捐款數額近10萬元,規模仍在繼續擴大。
老夫妻倆樂于助人,樂善好施,以實際行動做好模范表率,并帶動子女勤奮工作,報效祖國。該家庭曾榮獲全國最美家庭、全國五好文明家庭等榮譽稱號。
【家庭事跡材料】相關文章:
(精選)家庭事跡材料09-13
家庭事跡材料01-13
“最美家庭”事跡材料08-23
最美家庭事跡材料06-07
書香家庭事跡材料08-24
最美家庭事跡材料08-24
文明家庭事跡材料08-16
健康家庭的事跡材料03-17
社區家庭事跡材料09-20
最美家庭的事跡材料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