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黨政資料>事跡材料>優秀醫師獎候選人事跡材料

    優秀醫師獎候選人事跡材料

    時間:2022-08-19 02:53:54 事跡材料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2009年優秀醫師獎候選人事跡材料

     2009年優秀醫師獎候選人事跡材料
    (按姓氏拼音排序)

    2009年優秀醫師獎候選人事跡材料

    一、 高秉仁醫師事跡材料
    高秉仁,男,1956年出生,中共黨員,醫學碩士,主任醫師,教授,博士后流動站導師,博士研究生導師,碩士研究生導師。是新一代我國中青年心血管外科專家,在從事心血管外科工作的領域有著豐富的臨床經驗和極高的學術造詣。現任蘭州大學第二醫院心胸外科主任,學科帶頭人,兼任中國醫師協會心血管外科分會常務委員、中華醫學會高原醫學分會高原危重病急診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全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評估專家組成員、教材評審委員、甘肅省科學技術獎勵評審委員、甘肅省高級職務評審委員會成員,甘肅省醫學會和蘭州醫學會醫療事故鑒定委員會專家、甘肅省《司法鑒定人執業證》核準執業者。《科學中國人》專家委員會“生命科學與醫藥衛生”專業副主任委員、《中華實用醫藥雜志》常務編委、《現代心血管外科雜志》編委、《中華現代內科學雜志》常務編委、《中國臨床醫藥實用雜志》特約編委。曾榮獲“青年教師成才獎”、 1998年入選甘肅省跨世紀學術技術帶頭人“333科技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首批人選,2002年入選甘肅省“555”創新人才工程第一層次首批人選。
    在心血管外科領域耕耘了27個春秋的高秉仁教授在醫、教、研方面均取得了累累碩果。高秉仁教授1982年畢業于蘭州大學醫學院醫療系,一直從事心胸血管外科臨床工作,在西北高原經濟落后,醫療條件設備貧瘠的條件下,知難而進,艱苦創業,在臨床實踐工作中,與同事們一道,團結一心、勤奮鉆研,奮勇拼搏,把“以病人為中心”的理念切實體現到醫療工作中。同時非常注重專業領域科學研究工作,緊跟國際國內最新前沿,在微創心臟外科等多個研究領域均進行長期的連續性深入研究,開創了多項新業務。不論是在擔任甘肅省心血管醫院副院長還是在蘭州大學第二醫院心胸外科主任的工作中他都以科學發展觀為主導,刻苦鉆研,精益求精,不斷的提高醫療技術水平,成為西北高原甘肅省心血管外科專家。他在臨床實踐中不斷注重學科建設,大力扶持心胸外科的亞專業,緊跟學科前沿,不斷獲得新的競爭優勢,提高科室的核心競爭力,使蘭大二院心胸外科在兩年多的時間里達到了兄弟醫院20余年走過的歷程和發展速度;同時在科室管理方面努力達到戰略管理層次,讓一個全院較差的科室得到迅速的發展成為院內名列前茅的科室,展示出了他扎實的醫療技術水平和領導工作的組織協調能力。僅2008年共完成各類手術780例,其中心臟不停跳心內直視手術矯治先天性房間隔缺損和室間隔缺損200余例手術,右腋下微小切口心臟瓣膜置換手術69例,法洛四聯癥和復雜心臟畸形手術43例。療效優良,各類手術總體治愈率達98%,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作為一名心臟外科專家,高秉仁教授博極醫源,不斷創新,勇攀新高峰,早在1996年率先在甘肅省開展了微創心臟外科;次年率先在甘肅省進行了腋下微小切口心臟不停跳心內直視手術;率先在甘肅省進行了同種帶瓣動脈移植治療復雜先天性心臟病;率先在甘肅省完成了首例大動脈轉位的根治手術。近幾年在他的帶領下,科室先后開展的瓣膜置換術中房顫的射頻消融技術、冠狀動脈肌橋切開成形術、復雜先天性心臟病矯治術、主動脈夾層象鼻支架手術及微創介入覆膜支架置入術及冠脈外科手術等新業務新技術18余項,均達到省內領先的地位或國內先進行列水平。部分項目填補了省內和西北地區的空白甚至國內空白。在臨床工作中,他承擔了科室大部分疑難重癥病人的診斷和手術治療,每年以精湛的技術親自主刀完成心臟手術約130余例,其中多數為重癥或疑難病例,如年齡2個月的主動脈弓-降主動脈廣泛狹窄合并室間隔缺損在體外循環中停循環的同期手術治療和78歲高齡的冠狀動脈搭橋術。由他在早年完成甘肅省首例巨大室壁瘤切除同期乳內動脈-冠狀動脈搭橋術,近年來此項業務已成為常規手術位于國內先進行列;右腋下小切口先心病修補、主動脈瓣替換、佛氏竇瘤破裂的修補等微創心臟外科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工作實踐中認真總結經驗,發表論文60余篇,其中SCI收錄論文5篇,國外國際性雜志2篇,國家級和中文核心期刊38篇。參編專著3部,參編16余萬字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遺傳病學》獲全國優秀專著。完成甘肅省級和教育衛生廳級科研基金課題15余項;獲科技進步成果獎10余項,其中“微創體外循環下心臟不停跳心內直視手術臨床研究”、 “抗鈣化同種帶瓣膜動脈液氮低溫保存及其活性的研究”; “病殘兒的病因學調查研究及其防治對策”; “甘肅省五地市先天性心臟病流行病學調查暨先天性心臟病遺傳學研究”榮獲甘肅省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作為醫院心外科的領軍人物,把人才梯隊的建設放在重要位置。高秉仁教授把培養人才視為己任,言傳身教,甘為人梯,以博大的情懷培養年輕技術骨干,結合每名醫生的特點,制定了個性化的培養計劃和主攻方向,為使大家盡快掌握復雜先心病技術,他常常手把手地教他們提高操作技能,無私的將個人經驗與手術技巧傳授給每一位醫師,快速提高了心外科整體醫療水平。他著眼科室長遠發展建設,注重挖掘、培養、貯備人才,先后選派多人次在外研修,還選派1人到英國倫敦大學醫學院和Imperial College學習心血管外科,目前科室有博士3人,碩士以上學歷7人,大家都以他的敬業精神和不懈的努力勇攀高峰的精神為楷模,共同打造一流的團隊,使學科已具有一定的規模,并形成了一整套醫療、科研和教學體系。
    在教學工作中,不斷提高教學藝術和教學效果,注重教書育人,因材施教。完成研究生的導師工作,已指導畢業博士研究生4人、碩士研究生17人,研究生畢業后均成為各單位的臨床和學術骨干力量。再讀博士研究生5人,再讀碩士研究生8人。
        在構建和諧社會方面也做出了突出貢獻。1、民政部的“殘疾孤兒手術康復明天計劃”遴選心外科優秀專家,甘肅省民政廳選定高秉仁教授,于2006年9月與蘭州大學第二醫院簽訂協議,使蘭州大學第二醫院成為“殘疾孤兒康復明天計劃”先心病修補手術項目的定點醫院。在一年半救助先心病兒童250余名。使先心病孤兒擺脫沉重的經濟負擔和巨大精神壓力。高秉仁教授在該項目總結大會上獲得全省先進工作者稱號。2、積極響應衛生廳號召,在科室設立了濟困病房,面向農村特困家庭和城市低保戶,高秉仁教授帶領他的團隊利用這個平臺救治了一大批瓣膜病、冠心病和先心病,為促進社會和諧、營造幸福家庭作出了重要貢獻,使黨和政府的形象在老百姓心目中更加高大。3、2008年5.12地震后,高秉仁教授積極地奔赴災區,冒著極大的危險實施救援活動,受到了當地災區人民和蘭州軍區的高度贊揚,受到了蘭州大學校黨委領導高度贊揚。

    二、 胡建國醫師事跡材料
    胡建國,男, 1950年出生,漢族,中共黨員,外科學教授,一級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現任湖南省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長、心血管外科研究室主任、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胸心外科主任,中南六省胸心外科學會委員。
    1973年畢業于湖南醫學院,1974年分配到湖醫附二院外科工作。1981年考入湖南醫學院碩士研究生班,師從著名心胸血管外科專家詹越教授和孫培吾教授,1984年獲碩士學位。1986年在北京中國醫學科學院心血管病研究所進修一年,1997年赴美國杜克大學進修訪問半年,專修心臟移植和新生兒心臟外科。1985年晉升為主治醫師、講師,1991年晉升為副主任醫師,1995年破格晉升為教授、主任醫師。1995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9年獲博士生導師資格。從事心胸血管外科專業近四十年來,在先心病外科、瓣膜外科,大血管外科,冠心病外科,器官移植和胸部外科等方面有極高學術造詣,是目前國內心胸血管外科學術帶頭人之一。
    從立志成為一名胸心外科醫師開始,胡建國教授始終將患者的需要放在第一位。他有著崇高的敬業風尚和吃苦耐勞的奉獻精神。對待每一位患者,他都像親人般溫暖,認真了解患者的病情,仔細檢查,耐心解釋,讓每一位慕名而來的患者都能夠得到滿意的答復。對每一臺手術,無論簡單還是復雜,他都精益求精,一絲不茍。為了能夠全面了解患者病情變化并及時處理,他經常吃住在科室里,有時幾夜不能合眼,有時要一兩周才能夠回家一次。即使身為科主任與教授,在節假日依然堅持回病房查房,了解病人病情,風雨無阻。胡教授在胸心外科耕耘近四十年,診治病人數以萬計,妙手仁心,急病人所急,真正做到“一切以病人為中心”,受到病人和同行一致的贊譽。
    作為一名優秀的外科醫師,他深知光有良好的醫德是不夠的,還需要有精湛的醫療技術,為病人解決實際病痛。為此他長期工作在臨床第一線,潛心學習專業知識,鉆研手術技巧,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掌握了高超的手術技能,獲得了“胡一刀”的美譽。同時他還積極將國外先進的心胸血管外科技術帶入國內,有力地提升了我國和我省心胸血管外科水平。他率先在國內開展了Bentall手術同期經主動脈瓣口進行二尖瓣置換,房腔交界成形術治療布加氏綜合征、左后外側切口進行再次二尖瓣置換等。率先在省內開展新項目、新技術40余項,在省內首先開展冠脈搭橋術獲成功,并使之成為常規手術;開展了急性主動脈夾層剝離升主動脈替換、全主動脈弓移植、肺動脈閉鎖行心外導管手術、Senning手術治療完全性大動脈轉位、主動脈瓣環增寬成形主動脈瓣置換、保留全部瓣葉及腱索進行二尖瓣置換、自體心包三尖瓣再造成形治療三尖瓣低位、預激綜合癥外科治療、全隆突切除成形、食管異物致主動脈破裂大出血搶救成功。開展了非中斷心肌供血進行心內直視手術,包括進行四聯癥根治、二尖瓣置換和全腔肺動脈連接等復雜手術。
    1993年主持胸心外科工作以來,胡教授狠抓醫療質量和醫療新技術,每年獲醫院新技術成果一等獎,使體外循環手術由1992年的269臺次/年升至2007年近2700臺次/年,包括普胸手術達4000臺次/年,死亡率由9.6%降至2.0%以下。作為科室的領頭人,他心系科室,從科室排班到全科整體事務的安排,事必親躬,為科室整體的發展付出了自己的心血。他善于發揮全科同事的工作積極性,有一套科學的管理方法。在人力有限和床位不足的條件下,一方面想方設法加快床位周轉,另一方面積極和醫院協調,擴大病房,補充人員,有效地解決了床位緊張,病人入院困難的問題,使科室獲得了跨越式的發展。2002年他成功帶領胸心外科于躋身于國家級重點學科之列,并在2007年順利通過教育部重點學科評估驗收,成為“十一五”國家重點學科。在他的帶動和影響下,全科人員團結協作,在創造了驕人成績的同時,也建設了一支老中青相結合、多種技術相結合的人才隊伍,為科室將來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作為博士生導師,胡教授非常注重言傳身教,用實際行動教會每一個學生如何做人、做事。他常教導學生們要具有開放的思維和探索精神,勇于突破。為此他總是盡可能地為學生們的成長創造一切有利條件,甘為綠葉,甘當人梯。對學生們的成功總是適時地予以肯定和鼓勵,對其失敗也給予充分的寬容并指出不足。雖然臨床和科務工作繁忙,他仍然盡可能地抽時間在學業上給學生們以悉心指導,生活上問寒問暖。在他的辛勤培養下,目前已有17名博士,10名碩士學成畢業,許多已成為了單位骨干力量,他們正在各自的崗位上為祖國的醫療事業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作為一名心胸血管外科專家,胡教授深知科研工作是臨床工作的前沿和推動力量。他主持完成省重點項目牛頸靜脈基礎與臨床研究,完成原位心臟移植和心肺聯合移植,參加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及深低溫體外循環研究,并獲國家和省部級成果獎多項。發表論文50余篇。其中他主持完成的湖南省首例心肺聯合移植病人創造了我國乃至亞洲成活時間最長、生活質量最好的記錄,現已成活5年余,并生存良好。
    在近四十年的醫療生涯中,胡建國教授始終堅持“以患者為中心”這一宗旨,刻苦鉆研、修身立德,不斷向著醫學科學的高峰邁進,以高尚的醫德、高超的醫療技術為無數患者解除了病痛。他學識淵博、胸懷寬廣,培養了大量優秀的醫學人才。他愛崗敬業、勇于奉獻,創造了一流的工作業績,為我省乃至我國胸心血管外科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三、 倪一鳴醫師事跡材料
    倪一鳴,男,1956年出生,1983年畢業于原浙江醫科大學,多次至瑞士蘇黎世大學及美國西弗吉尼亞大學心臟中心進修學習,1998年晉升為主任醫師,聘為碩士生導師,2005年聘為博士生導師,現任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心臟中心主任,心胸外科主任,中華醫學會心胸外科分會全國委員,浙江省心胸外科協會副主任委員,浙江大學醫學院胸心外科教授委員會委員。同時被聘為《中華胸心血管外科雜志》、《中華急診醫學雜志》等4種期刊編委。
    倪一鳴主任從事心胸外科工作25年余,主刀完成各類心臟大血管及普胸手術5000余例,近年來每年完成心臟大血管手術400余例,各類普胸手術200余例,在全省遙遙領先,而全科室在倪主任帶領下,在僅有60張床位的情況下,年均完成2000余臺手術,達到很高的周轉率。多瓣膜置換,復雜先心矯治,主動脈瘤手術,非體外循環下搭橋等各類心臟手術均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手術成功率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在呼吸機依賴及尿毒癥長期血透的重癥心臟瓣膜病手術上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并取得了很好的治療效果。手術技巧高超,手術操作非常嫻熟,尤其在瓣膜置換術上,采用間斷縫合技術進行單純二尖瓣置換主動脈阻斷時間最短僅11分05秒,雙瓣置換主動脈阻斷時間最短僅33分。而在1999年4月主持開展的首例心臟移植手術,主動脈阻斷時間僅為36分種,心臟移植受體目前存活已接近10年,且生活質量良好。2000年4月,成功進行了全省首例心肺聯合移植術。另外,在普胸方面,積極開展各項微創手術,1998年在國內首創腋下不切斷背闊肌的小切口進行肺部手術,創傷小且美觀,目前已被廣泛應用。2005年,在國內首創采用氈片條、心包帶、履帶式墊片結扎等新方法為多位粗大動脈導管未閉患者進行手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大大減少了既往動脈導管手術易撕裂大出血的危險。
    倪一鳴教授醫術精良,醫德醫風高尚,被評為醫院先進工作者標兵,連續多年被評為浙江大學校級先進工作者,并曾獲“浙江省優秀醫生”稱號。至今主持及參與各級科研項目多項,成果多次獲獎。在國內外發表論文80余篇,其中SCI 收錄9篇。

    四、 孫立忠醫師事跡材料
    孫立忠,男,1960年出生,滿族,中共黨員,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
    從事心血管外科臨床工作25年,獨立完成或指導下級醫師完成心血管手術6000余例。其中先天性心臟病手術近2000余例,瓣膜替換手術、冠心病搭橋手術1000余例,主動脈手術1500余例,心臟腫瘤等手術200余例。是我國心血管外科手術技術全面、完成手術病種多的專家之一。
    在冠心病的臨床治療、基礎研究和技術推廣方面業績突出。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中華醫學科技獎二等獎2項。(2項第4完成人,1項第10完成人)。
    在胸主動脈瘤及主動脈夾層外科治療和介入治療方面業績突出。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中華醫學科技獎一等獎2項,北京市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1項,高教部優秀研究成果(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均為第一完成人。高教部優秀研究成果(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第二完成人。
    完成大型研究課題8項,在研課題3項,獲科研經費近400萬元。
    積極進行主動脈外科的學術交流和技術推廣工作,發表文章100余篇,每年參加國際學術會議1-2次,舉辦國內主動脈外科學術研討會3次,從1998年開始每年舉辦主動脈外科繼續教育班1-2期,為我國主動脈外科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五、 楊達寬醫師事跡材料
    楊達寬,男,1951年出生,白族,中共黨員,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專業為胸心血管外科與器官移植。現任昆明醫學院副院長兼昆明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院長,為中華胸心血管外科學會全國理事、中華醫學會云南分會副會長、中華康復醫學會全國理事、中華云南康復醫學會會長、云南醫學會胸心血管外科主任委員、云南省器官移植研究所所長等職。
    醫術精湛,碩果累累
    楊達寬醫師畢業于昆明醫學院,他為人寬厚、謙虛、豁達,他心系患者、助人為樂、醫德高尚;對業務,他勤學苦練、精益求精;對病人,他寬厚仁慈、關懷備至,深得病人的敬仰和愛戴。他悉心探究胸心血管外科醫療技術,在臨床實踐中攻克了一道道難關,三十多年來成功地開展心臟、血管和胸外科手術數千例,無一例醫療失誤。20世紀八十年代末留學法國,赴法期間刻苦鉆研醫療技術,成績優秀受聘為外籍胸心血管外科助理教授,1989年10月學成后毅然謝絕了導師的挽留,放棄了優越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回到昆明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胸心血管外科,把在法國學到的先進技術應用到臨床工作中,剛回國他就為一位因腎動脈狹窄所致高血壓的13歲女孩成功進行了腎動脈成型術。此后,他又率先在云南省成功開展了人造血管、大隱靜脈移植等多種血管旁路術治療動脈閉塞癥;馬房氏綜合癥體外循環下復合帶瓣管道升主動脈和主動脈瓣替換及冠狀動脈開口移植術(BENTALL術);雙腎動脈重建治療雙腎動脈急性栓塞及吸毒所致感染性假性動脈瘤的一次性血管重建術等多種高難手術;2002年他在云南又率先成功開展“動脈腔內隔絕術”,為云南省胸心血管外科的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云南地處西南邊陲,器官移植技術的臨床應用,不僅可以提高醫院的整體技術水平和各科室聯合作戰的能力,還能為患者節省費用。因此楊達寬醫師把主攻方向瞄準了器官移植,1999年10月,他作為組織者和主要的手術者,帶領昆院附二院的專家們成功開展了云南省第一例人同種異體原位肝移植術,如今10年過去了,這位患者仍然健康地生活著。2000年9月,楊達寬醫師再次帶領他的團隊在西南地區地方醫院中成功開展了首例人同種異體原位心臟移植術,為一位飽受擴張性心肌病折磨、隨時有生命危險的患者解除了病痛。這一系列高新技術的開展,使得附二院整體醫療水平不斷攀升,也為云南省大器官移植的開展奠定了基礎,極大地推動了云南省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楊達寬醫師本人也得到了同行的認可,衛生部黃潔夫副部長曾在看了他的手術后稱贊道:“沒有想到在云南還有血管手術做得這么好的外科醫師!”
    楊達寬醫師還把臨床工作的經驗應用到教學和科研實踐中,他培養了碩士研究生10名、博士研究生11名。他以身作則,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教育學生們關愛病人,樹立良好的醫德醫風,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楊達寬醫師工作以來發表學術論文30余篇,獲云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6項,獲省人民政府獎勵3次。2001年被中共云南省委授予“基層先進黨務工作者”光榮稱號,2002年被選為中共云南省第七次黨代會代表,同年被評為全國優秀院長。
    救死扶傷,德藝雙馨
    楊達寬醫師行醫33年來,始終保持著謙虛謹慎、平易近人的品質和良好的醫德,從不收受病人的紅包。一次,他為一位藏民成功實施了手術,術后患者堅持要送給他4瓶青稞酒以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當他發現其中還夾有500元錢時當即退還給患者。他自覺以實際行動闡釋“救死扶傷”的崇高職業操守,始終把救死扶傷當成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2006年10月,墨江縣有位農民患腹主動脈瘤,不做手術患者將會有生命危險,可是這位農民連溫飽都難解決,做手術的花費更無法承受。楊達寬醫師帶著一名麻醉師和一名外科醫生,親自開車由昆明趕往普洱墨江縣,無償為這個素不相識的農民成功施行了動脈瘤切除、人造血管置換手術。這樣的事情還很多,在楊達寬醫師看來,生命高于一切,能為患者解除病痛是他作為一名醫生的最大快樂。
    1996年2月3日云南麗江發生7.0級大地震,楊達寬醫師帶領醫療隊當晚奔赴地震災區進行醫療救助,他提出就地治療、就地搶救、減少死亡率的救治方案,并很快制定出醫療計劃。面對余震不斷、山體滑坡的危險,他和醫療隊員們毫無畏懼,在極其簡陋的帳篷手術室里,憑借過硬的技術,在15天內完成了27例特大手術,搶救了91位重傷員,無一例死亡,他還組織醫務人員到村寨救治傷員。為此,他率領的醫療隊被云南省委省政府評為抗震救災先進集體,他本人則被評為抗震救災先進個人。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8.0級大地震,身為一名親自參與過云南麗江抗震救災任務的醫務工作者,楊達寬醫師心系災區、情系災民,及時組織和帶領附二院全體醫護人員進行抗震救災工作,在第一時間向災區派出了救災醫療隊。在接到傷員轉運任務后,他連夜趕到昆醫附二院石林天奇醫院安排部署接收震區傷員的前期準備工作,僅僅兩天時間就配備好了200套病床設施和物資。云南省在“愛心醫療救助大行動”中共接收244名災區傷員,附二院就接收了108名傷員及117名陪護家屬,其中極危重傷員37人,危重傷員41人,年齡最大的91歲,最小的4歲,60歲以上的39人,其中80歲以上的老人就有12位,成為云南省接收災區傷員最多、危重傷員最多、老年傷員最多的醫院,也因此成為汶川地震外轉傷員接收百人以上傷員的唯一外省醫院和云南愛心醫療救助大行動的主力軍。為了讓災區傷員得到最好的治療,楊達寬醫師親自參與制定每一位傷員的救治方案,多次參與搶救危重傷員,憑著過硬的技術和高度的責任感,附二院石林天奇醫院救治的108名災區傷員沒有出現一例院內死亡,沒有一例院內感染。所有了解實際情況的人,包括國內外的同行都知道,面對病情異常復雜的大規模傷員群體,這一成績來之不易!
    大膽創新,銳意改革 《范文先生網收集 www.baimashangsha.com》
    楊達寬醫師自擔任昆明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院長以來,帶領全院職工努力拼搏,不論是在醫院管理、學科建設、醫療技術創新上,還是在醫院文化建設、機制改革、民主管理、依法治院等各項工作上,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實現了門診、住院人數翻兩番,手術病人數翻三番,業務收入翻五番的跨越式發展。
    楊達寬醫師大膽創新,2003 年成立了非營利性股份制醫院——昆明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石林天奇醫院。這所符合國際現代化醫院標準的醫院,是云南省規模最大的一家由社會投資并與省級三甲醫院合作的醫院,它以省級醫院的服務、縣級醫院的收費贏得了民眾的贊譽,為邊疆少數民族地區人民群眾的健康及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石林天奇醫院的運行模式得到了衛生部的高度評價,被中國社會科學院公共管理云南調研組寫入云南醫療改革調研報告,并被中央電視臺選入國慶60周年獻禮片(衛生篇)。。
    身為院長,在激烈的醫療市場競爭中,楊達寬醫師心系醫院發展,解放思想、銳意改革,求實創新,抓住時機于2002年自籌資金6000余萬元為醫院購得毗鄰土地42畝,對醫院進行整體規劃設計。如今投資近8億元、建筑面積近20萬平方米的改擴建工程已全面順利啟動。改擴建工程完成后,昆醫附二院將成為一所花園式的、能與國際交流互動的現代化醫院。

    六、 趙強醫師事跡材料
    趙強,男,1964年出生,從事心臟外科工作已23年,1986年考入上海醫科大學研究生院,師從我國著名心胸外科專家石美鑫教授,1986年獲得博士學位。1995年至1998年至美國進修學習,師從著名心臟外科教授Albert Starr,從事心臟外科臨床工作,并成為來自中國的Chief Cardiac Fellow。
    目前為國內著名的心臟外科中青年專家,技術全面,影響力強。臨床工作方面,在冠心病、心臟瓣膜、先天性心臟病、大血管、心臟移植等心血管病外科方面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專業特長有:冠狀動脈搭橋術,微創冠狀動脈搭橋術;微創心臟手術,機器人輔助心臟手術;心臟瓣膜瓣成形術;復雜先天性心臟病的外科治療;主動脈瘤的外科治療;心衰的外科治療,心臟移植,輔助循環;心律失常的外科治療等。90年代在國內較早開展非體外循環心臟不停跳冠狀動脈搭橋術、小切口微創冠狀動脈搭橋術、雜交技術治療冠心病,率先開展機器人輔助心臟手術、干細胞移植治療冠心病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團隊年手術量達1000例,本人已積累了冠狀動脈搭橋術近10000例、心臟瓣膜手術2000例、大血管手術500例、復雜先天性心臟病500例、心臟移植50余例的豐富經驗。尤其在冠心病外科治療方面,是國內著名的專家,已成為南方的領軍人物,非體外循環冠狀動脈搭橋術近100%,手術成功率達99%。擔任全國大部分省市近百家醫院的會診手術,產生重大社會效應。
    在國內有較高的學術地位。擔任中華醫學會胸心血管外科學會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心血管外科分會常委、上海市胸心血管外科理事、美國胸外科醫生學會(STS)委員。曾為心血管外科中青年論壇發起人之一。擔任《The Annals of Thoracic Surgery》、《Acta Biochemica et Biophysica Sinica》、《中華外科雜志》、《中華胸心血管外科雜志》、《中國循環雜志》、《現代心血管外科雜志》、《國際心血管病雜志》、《中國臨床醫學雜志》等雜志編委和評委。國家科技攻關863項目評審專家、國家科技進步獎評委、上海市科技獎評委、教育部回國人員基金評審專家。上海市干部保健專家。作為主席團成員,多次參加國內胸心外科學術會議并作執行主席。
    國際交流合作方面,多次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并作報告。與哈佛大學麻省總院(MGH)和得克薩斯心臟研究所(THI)建立良好長久合作關系。
    科研成績突出。科研以冠心病外科、微創和機器人輔助心臟手術、干細胞和基因組織工程在心血管病中的應用、心力衰竭等方面的系列研究為方向,主持和參加國家、部級、市級科研項目十余項,包括國家科技攻關“863”項目、國家科技攻關“十五”“十一五”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衛生部默沙東計劃、上海市科委重大科研項目、國內和國際多中心臨床研究等。 “干細胞移植改善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不全的研究”、“微創冠狀動脈搭橋術的臨床應用”、“原位心臟移植治療終末期心臟病”等項目獲中華醫學獎二等獎、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三等獎、上海醫學科技獎一等獎、上海市臨床醫療成果二等獎、上海市人才發展資金、徐光啟科技銀獎等獎項。
    已參加《現代外科學》、《顧愷時胸部外科手術學》(第二版)、《實用外科學》(第三版)、《冠心病外科治療學》、《外科并發癥的防治》、《蘭錫純心臟血管外科學》、《高級解剖學》、《成人心臟外科學》(譯)、《心臟外科學》(朱曉東)等9部胸心外科專著的編寫。已在國內外發表論文110余篇,其中SCI論文11篇。
    教學成果顯著。舉辦華東地區冠心病外科學習班二屆。多次在醫師協會年會講課并手術示范。已培養研究生36名,其中博士15名,碩士21名。

     

     

    【優秀醫師獎候選人事跡材料】相關文章:

    優秀員工候選人事跡材料01-02

    雛鷹獎章(優秀學生)候選人事跡材料06-02

    優秀員工候選人事跡材料6篇01-03

    優秀員工候選人事跡材料(6篇)01-03

    團結之星候選人事跡材料08-18

    創新之星候選人事跡材料08-18

    忠誠之星候選人事跡材料08-18

    盡責之星候選人事跡材料08-18

    務實之星候選人事跡材料08-18

    市“美德少年”候選人事跡材料08-18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亚洲精品色婷婷在线影院麻豆 | 亚洲日韩中文字幕一区 | 在线播放国产在线一区 | 一级欧美精片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日韩精品综合一区二区 | 亚洲欧美日韩高清专区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