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創作心得體會通用
當我們有一些感想時,馬上將其記錄下來,從而不斷地豐富我們的思想。那么心得體會該怎么寫?想必這讓大家都很苦惱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創作心得體會通用,歡迎大家分享。
創作心得體會通用1
當前,在國內外新聞媒體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態勢下,新聞精品的創作成為各級媒體新聞傳播的重要前提條件。旨在更好發揮輿論導向作用、增強媒體競爭力的新聞精品實施,從一定意義上說,能否創作出新聞精品,將關系到整個精品發展戰略的順利實施。
從新聞精品的內涵上看,新聞精品之所以稱得上精品,是指它具有比一般意義上的優秀作品更為深沉厚重的特質。它凝聚了時代精神,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能夠給人以強烈的感染力和積極深遠的影響力。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及其決議中提出的著名的四句話:"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可以視為新聞精品創作的標準。
新聞精品是為受眾而作。廣播電視報紙新聞要以精良的品質吸引、感染群眾,并贏得高收聽(視)率和高滿意度,才能是精品,這是我們評價一篇新聞是否是精品的重要標準。那種雖然經過精雕細琢,但卻曲高和寡的"精品",不是我們在新聞實踐中所急切呼喚的新聞精品,因為它已經脫離了受眾市場。
一、新聞精品的創作策略
根據我們前面所論述的群眾期待視野的層次構成,具體分析當前群眾對新聞精品的期待需求主要有:希望通過收聽收看新聞精品節目準確地把握當今社會的基本發展脈絡與發展方向;希望從中深入地探究大眾關心的與自身利益密切相關的社會熱點問題;希望從中獲得深刻的審美情感體驗;希望從中享受到豐富精彩的視聽效果。在了解群眾需求的基礎上,結合新聞媒體的功能與定位,我們來探討適于實際操作的新聞精品的創作策略。
二、新聞精品的選材要突出體現時代發展主題
跨入新世紀的社會主義中國,在新時代的發展主題是什么?根據在21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的要求,黨的十六大確立了在21世紀頭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具體目標。"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就是新時代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主題。
當前一項緊迫的任務就是要把全國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來,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在新聞精品創作中,要把選材的視點聚焦于我國人民創新發展的社會實踐,生動全面反映在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過程中,中國人民所展現出的開拓進取、銳意創新、堅忍不拔,開朗樂觀的精神風貌。
新聞精品在選材上瞄準了時代發展主題,站在歷史與全局的高度,分析形勢,把握方向,體現出恢宏、大氣的獨特個性。大氣使新聞精品能夠舍棄瑣碎與細枝末節,正確認識社會前進的方向,從而能夠積極地引導輿論,發揮了廣播電視報紙作為黨和人民的喉舌的作用。
新聞精品將選材的著眼點放在時代發展的主題上,使廣大群眾更加明晰地認清社會發展趨勢。每個人只有將個人的理想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理想結合起來,將個人的發展與國家民族的發展進步結合起來,才會真正實現個人的價值,才會真正得到全面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說,新聞精品著眼于對人們的生存意義與價值的終極關懷。新聞精品聚焦時代發展主題,在選題的`具體操作上,應著重強調兩點:
(1)著眼于創新看發展。創新是發展的動力。在我國加快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進程中,人民群眾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創造性地進行著實踐。新經驗、新方法、新成就、新業績層出不窮。新聞精品在選材上應首先把創新的實踐作為一個重點。新知、新識、新觀念、新思路會拓寬人們的視野、啟發人們的智慧激發更多的創造熱情。選材上體現出著眼于創新看發展,符合當前人們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中對新聞精品的期待需求。
(2)正視問題看發展。任何事物的發展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前進的過程中總會有困難與波折。對于發展進程中存在的種種問題,新聞要客觀、公正地予以報道,冷靜深刻地剖析問題的實質。在必要的時候,還要拿起批判的武器,對與發展主題背道而馳的一些假惡丑現象予以批評與揭露,從積極的、從建設性立場出發幫助受眾正確認識發展前進中的各種矛盾,尋找更好更快地發展良策,以推動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三、新聞精品以"平民化"的視角關注社會熱點問題
"平民化"的視角也就是蒼生大眾的視角。站在大眾的角度去觀察生活,感知變化,往往賦予新聞精品更多的親和力。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有衣食住行的基本生存需要,也有追求美好理想、實現自我價值的更高需要。種種與大眾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政策、法規、決定,如就業創業、住房制度改革、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等都是大眾談論的熱點話題,也是新聞報道必須關注的焦點問題。
新聞報道要貼近生活、貼近大眾,熱情關注民生,聚焦社會熱點。同時還要深入探究熱點問題出現的背景、意義及未來發展趨勢等,幫助群眾認識問題,尋找更為有效的生存與發展手段。對社會熱點問題進行理性的審視與思考,體現出新聞精品注重人的價值,滿足人的精神需求的本質內涵。
四、新聞精品要深入挖掘新聞事件中的情感因素。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這些話都說明了情感在影響人的心靈、改變人的態度中的重要作用。情感,作為人類所特有的一種心理現象,是在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現實生活的具有新聞價值的人和事普遍存在著情感因素。
新聞傳播者作為活生生的人,同樣具有豐富的情感。新聞傳播者調動自我的情感體驗,去感受、去捕捉、去挖掘新聞事件中所蘊含的情感"亮點",將之形象化表現出來,將會使新聞報道以特有的感染力抓住群眾的心,打動群眾的情,使群眾進入審美境界中。
我們說,美之為美,雖然一方面包含著普遍必然的真理,但另一方面這一真理又必須是滲透到人的心靈、情感、個性之中的東西,一切不能撥動人的心弦,不能在人的心靈中喚起情感反應的東西是不能成為美的東西的。作為廣播媒體,要充分調動解說詞、現場音響、音樂等多種傳播符號,將新聞中的情感因素以立體化的"聲音形象"加以展示、放大,使群眾在審美情感體驗中與報道對象進行交流與溝通,達到情感共鳴。深入挖掘新聞中的情感因素可以極大增強新聞精品的審美價值,而這也是現代社會中,群眾對新聞報道的期待與需求。強化新聞的審美情感價值,可以使群眾在獲得新聞信息的同時,得到精神的撫慰和心靈的凈化。
探索新聞精品的創作、傳播策略將是今后新聞報道實踐與理論研究中的一個重要的長期課題。從群眾的心理期待與需求的角度分析,探討新聞精品傳播策略,為這一課題的研究提供一個有益的思路,有助于推動整個新聞精品戰略的穩步實施。
五、新聞精品要注重專題研究
創新聞佳作,必須加強新聞研究。全國、全省好新聞作品的攻創工作在不斷發展,新聞隊伍人員在不斷變化,評選的標準越來越高,因此,要不斷研究好新聞作品標準的發展趨勢。要從全國、全自治區的大局著眼,認真研究全國、全自治區好新聞作品,分析發展趨勢,不斷明確和完善對好新聞作品標準的認識。
好新聞作品應該具備三個主要條件:主題重大、深刻;形式新穎、獨特;效果實在、突出。不斷研究各種新聞體裁的表現方式。廣播電視報紙新聞要召開消息、通訊、標題、圖片、文學副刊、時事作品研討會,探討最佳內容與形式。
提出,消息求純度,不要廣告味和表揚味;通訊求力度,力求打動、激勵人;言論求深度,提出新觀點,增強說服力;標題求精度,有沖擊力和感染力;照片求角度,克服老一套和一般化。不斷研究精品生產過程,要“好新聞過好四關”,即策劃關、采訪關、編審關、推薦關。
比如推薦關上注意把握大局,突出特點;在品種上以消息、通訊為主,兼顧其它;在評價上闡明時代意義,指出獨特之點,介紹突出效果。攻創好新聞作品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實施配套措施。堅持每日評一優,每月評精品,全年總評。規定上人民日報、新華社、內蒙古日報的稿件實行獎勵,提高質量,擴大影響。
創作心得體會通用2
這一個學期的書法與上個學期不同,主要學習的是行書,而且不僅僅是行書的臨摹,更是在臨了一段時間的帖子后,在其基礎上加入了自己的創作,包括作品的形式與內容。
書法,經過歷代先民或書家的摸索研究、學習實踐,終于確認了表現漢字之美的不外五大書體,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而且總結了一整套的“法”——“筆法”,而這五大書體又離不開線條,線條之于漢字書法確為關鍵因素,沒有線條即沒有漢字,沒有線條的變化,即沒有漢字美的結體變化,更無美的章法和藝術風格的變化。
不同的書體,有著不同的審美情趣,即便是同一作者所為,也依然需要使用不同的方法去處理。就像一個人的性格可以有多面一樣,同一位作者的筆下同樣可以呈現不同種類的書體和面目繁多的風格情趣。雖然目前只臨摹過蘇軾的行書,但老師建議我們學習兩三個不同書法家的行書字帖,即使是楷書也最好多學習幾種。
學練書法,要練用筆,要練結體。學用筆、學結體,首先需要入帖,先入帖,先繼承,但繼承不是最終目的,我們的目的是創新,但沒有前面的繼承,又怎樣談創新呢?創新需要出帖,不是一種帖,需多種帖,那就需要學習別人的東西,集多個人的優點,融會貫通,結合自己情況,創出新風格,寫出新特點。
書法的結體,將橫線縮短,豎線拉長,就出現了長體造型的漢字——小篆;將橫線左右拉長,豎線縮短,就出現了扁體造型的漢字——隸書;將線條做對比不大的平正規整組合,就出現了正方型或長方型的漢字——楷書;將線條做不規則的恣肆組合,就出現了形體多變的造型——行書、草書,而且用筆輕重、行筆快慢、用墨濃淡、線條粗細、毫鋒軟硬都對線條、章法風格特點產生影響。
我其實挺仰慕那些卓有成就的'大家,在他們的筆下一切內在的東西都是相通的,盡管形式多樣書體各異,但其蘊涵的大的審美氣息卻能一脈貫通,隨意點染都能顯現自己獨有的風神。我想,那一定是書家的內外修養達到了某種較高境界后的自然結果;至于自己目前行書章草魏碑等“不相往來”的格局,也希望隨著技法的日益磨礪、功力的不斷積累,乃至于其他修養的逐步加強而會有所改觀。所以更高層次的書法語言,已經不再是筆法字法的特點,也不是章法墨法的習慣,而是充盈在其中、無處不在的神采和氣息。這些,才是需要我們用畢生精力去追求的。
創作心得體會通用3
在藝術創作的道路上,探索適合于自己特點的風格是不言而喻的事。我常常是對自己嘗試性的作品充滿興趣,卻又不時地懷疑和否定。探索,否定,再探索,這樣反復地進行著。從生活中搜集創作素材是創作的原則。回憶起過去許多年里,常常是帶著一個概念下去,帶著一些為概念搜集的素材回來。把自己的感情管制起來,這樣就無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帶著一把感受以外的尺子,在生活中量來量去,要發現可畫的題材實在比沙里淘金還困難。
去年秋天,我橫穿了幾千里的錫林郭勒大草原,通常認為這地區是內蒙古牧區的典型。這里沒有高壓線,沒有電燈,沒有電視機,生活是流動的。然而,正是在這些并不先進的生活中,普遍存在著的形象和它們呈現出的色彩,構成了草原上特有的美。空曠的天然牧場,多變的景象,質樸憨厚的牧民,古老的蒙古包,牲口拉著生活必需品的各種車輛,乘騎的馬、擠奶的牛,平凡的勞動場景以及牧民們淳樸而真摯的情感。我懷著由衷的興趣和激動心情,畫出了一批作品。
生活中的美往往是具有很強的吸引力的,每個畫家對生活都會有一定的偏愛,形成這種偏愛是有多種原因的。除了客觀條件提供的可能性外,畫家的情感和各種修養形成的感受能力也是重要因素。喜好和表現方式也因人而異。從離開美術學院走上工作崗位時起,我就開始在藝術創作中有意識地從我們民族文化中吸收營養。油畫引進后,要成為中國的油畫,這個問題是一個由來已久的議題了。其實,我覺得爭論的意義遠不如實踐更實際些。
我曾經想從年畫中吸取點東西。建軍五十年時那幅《講形勢》就是這種嘗試。整個畫面減弱了光的影響,色彩更純一點,運用了許多裝飾圖案。建國三十年美展的《牧馬人》也是一種嘗試,主要是運用了一些有變化的線,色彩上用了較淡的、弱的對比,這樣好突出線。
有擠壓出的線,勾出的線,粗筆逆鋒推出的線,刮刀抹出的線。后來,試著在風景畫中吸收大寫意的韻致和對形的認識與處理方法,想畫得有點神、意。但中國畫中那種意到筆不到的情趣總是出不來,畫人就更棘手了,畫面上的素描稿,用顏色畫起來就填上框子了。回想起過去看過老國畫家們的花鳥、山水寫意畫的`作畫過程,覺得他們對所描繪對象的形與神是吃透了的,下筆的時候,不是表面上看到的從無到有的過程,而是胸有成竹,然后落筆成形,以形寫神。
每個局部之間都是有機地聯系著的,都服從一個總的神韻和節奏的要求。在這總的要求下,這種筆味墨趣也自然能運用得當了。另一個特點是不離開表現對象而搞筆墨趣味。每放一筆,是筆墨,也是形的一部分。油畫如能吸收這種技藝,并結合油畫的色彩造型,也許會出現新的面貌。
大量地連續地作畫,對我的實踐很有好處。不斷地畫,不斷地思考,隨時調整自己的畫法,隨時補充一些新的設想,隨時試驗。首先,很認真地推敲素描的小草圖,把畫面的構圖安排,人物的形象特征、神情、動態都考慮成熟,再設計色彩關系等,當一切都做到心中有數后,動油畫刷子就大膽了,也主動了。這次的人物畫《春》、《隔代人》、《奶桶與姑娘》,就是這種嘗試性的作品。
為了使畫的對象更樸實、更粗獷一些,我從民間木版水印畫(灶王爺、門神等)和泥娃娃之類民間工藝品中借鑒涂色辦法,許多人物畫上都有這種痕跡。《姐妹》一畫的用色追求感覺上的飽滿,巧合了民間“黃、紅、綠、桂(品紫)”的色彩組合習慣。兩個小姑娘的腰帶、頭巾正好是這四種顏色,其它都是純白與灰。當然那四種有純色感覺的顏色是經過調配的,這樣就有點鄉土氣了。
這些嘗試是二十年前學習的繼續,六十年代初的油畫研究班的教學,培養了學員們探索的風氣。我愿意繼續從生活中汲取靈感和不斷地進行探索。
創作心得體會通用4
常聽人講論書法時說到“功力”,功力是什么呢?我認為,功力就是“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當你拿到一本生疏的范帖,你可以幾遍就臨摹得形神兼備;當你有一個好的構思,你可以準確地用筆表述出來。總之凡經眼、凡腦海中成形的,均可以筆去準確表現,這時我認為就具有了功力。但功力是技術性的。
“功力”是一切創作的先決條件,你的情感、情緒、審美理想等等,要想在作品中行以表現,全仰仗這個“功力”。沒有她,你的一切美好理想只能是“自以為大有深意”。我的二十年學書歷程百分之八十的時間是用于獲取“功力”,其余才是創作。“功力”又是無止境的,但她有一個“及格線”,不到“及格線”真正的創作是不存在的。
創作上,現代派書法主要用心在構成上,而古典書法則更多著意于點畫和境界追求。我的創作應該是古典的,但我在構成上想得也比較多。現代派書法,小式的作品田頭多,即使是大件,也不過是小品的放大,整體上線量較少,關系簡單。形象點說,現代派書法像小分隊式的.偵察兵,可以游擊,但集團式的戰役、戰爭搞不了。古典書法陣容較大,但往往卻又太象兵馬俑。我想如果能借用現代派的一些手法讓兵馬俑活起來,兵力分派勻當,再來個“趙子龍”七出七進,豈不太好看了。
改變抄寫式的書法模式,現在已成為書法家的共識,但大家又不愿意簡單地搬襲現代派方式,因為它畢竟藝術語言太單薄,聊備一格可以。就像一出戲,里面可以有數個丑角,但一出戲里全是丑,怎么看呀!所以我們還得努力,以自己豐厚的“功力”,吸收現代派的構成意識使之成為古典派的一種創作手段,這種手段的作用可以使作品更富有觀賞性,“戲劇性”沖突更明顯,更輕松自然,也就更接近了中等欣賞者的口味,書法的欣賞面會擴大。但這畢竟不是太簡單的事情,需要很多人不停地探索,我愿成為這其中的一個。嶄新的時尚意識、鮮明的個性追求加上古典主義的基因素質,我想這大概可以概括我現在的追求的全部。
除此以外,我想再談談我在功力技巧方面的一些心得。一般情況下,人們用筆較多關注線的自然平向流動,而我則更多關注線的流動中的跳蕩,也就是筆在起落之間的變化。就像山間溪水,它在流動時遇到大障礙會繞過去,一如曲線和結體中的避讓;倘若遇到小石頭,溪水就會跳蕩起來,體現在用筆上,就是輕重、粗細、提按、頓挫,這樣的線變化豐富,活潑而靈動。用筆方面我的另一個關注點是速度,楷書、隸書、篆書運筆速度較為均勻緩慢,而行草書的用筆則是急緩共存的,用的是加速度和爆發力。
我首先注意發力點,發力點有兩個,一個是起筆,一個是轉折,轉折是下一個筆段的起筆。起筆處的變化最為復雜,形狀變化也最豐富,要求筆尖要靈活,隨時調整到最佳發力狀態。就像籃球運動中的傳球,用的力量是爆發力,這個力量既不可太強也不可太弱,太強則易使隊龍接球時脫手,太弱則容易被奪去。這個“功夫”是“功力”范疇,是要通過訓練獲得的。
轉折還是下面筆段的隨機思考的臨時驛站。在整個行草書創作中速度是隨著情緒和開合需要隨時變化的,情緒平靜則線條舒展,線段較長,字的開合較大,有如溪間流水時遇平緩地勢,水流慢下來,緩緩流淌,也如閑庭信步;情緒激蕩,心跳加速,筆速也就隨之快起來,線段則短短相加,有時甚至線線疊加,絞纏,如水到陡峭處,水流湍急,時跳時躍,水花四濺,五彩紛呈!
一件好的作品,應該是承轉合齊備,就像一部完整的交響樂,欣賞者會隨著音樂節奏的演進而心潮起伏,思緒萬千,引起強烈共鳴。這正是行草書的魅力所在,只是藝術家的情感表現所搭乘的載體不同罷了。我多年來傾心于行草書創作,其真正原因即在于此。
創作心得體會通用5
人們熟知蘇東坡的一句詩,“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其實,東坡還說過:“有道而無藝,則物雖形于心,不形于手。”胸中之竹,畢竟不等于手中之竹。王國維所說的大家之作“其辭脫口而出”,白石老人作畫的所謂“一揮”,都是學化于才、熟而能巧的結果。
齊白石早年臨摹金農的畫作,惟妙惟肖;為了畫好昆蟲、魚蝦,他長時間地觀察寫生。老人的畫,那幾片葉莖,看似粗獷隨意,卻搭配得那么精巧,你要移動一點點都不行。這些,充分說明“大家之能得心應手,正先由于得手應心”。傅山說“寧真率、毋安排”,不是說不要謀篇布局、意在筆先,其意應是“極有布置而了無布置痕跡”,徐青藤的這句話透露了天機,正像韓退之詩中所描繪的那樣:“草色遙看近卻無”。
東坡論書“無意于佳,乃佳耳”。學習書畫的人,沒有不想自己的筆下呈現佳作的。長期艱苦地學習訓練正是“有意于佳”的真實寫照。但在藝術創作過程中,對于具備一定水平的書畫家來說,只有在放下思想包袱的前提下,才有可能意筆交融,心手兩忘,從而造就真正的佳作。
“有意于佳”只是基礎,“無意于佳”才是境界。一個為獲得更大市場份額而改變初衷討好買主的作者,他丟失了藝術家最為寶貴的東西,又怎能產生真正的佳作?劉熙載早已指出,“書非使人愛之為難,而不求人愛之為難。蓋有欲無欲,書之所以別人天也。”
此外,一件作品的成功往往不在作者的有意處,而在其無意處。戴熙說:“有意于畫,筆墨每去尋畫。無意于畫,畫自來尋筆墨。有意蓋不如無意之妙耳。”陳曼生也說:“凡詩文書畫,不必十分到家,乃見天趣。”有時,有意著力的地方,偏偏導致了天趣的流失,在戰術上,雖屬錦上添花;在戰略上,已是畫蛇添足。
即便是優點,過分地強調或表現得不是地方,也會變質變味。惲南田論畫“習氣者,即用力之過”,強調“寧恒見不足,毋使有余”,正是這個道理。相反,局部的`瑕疵,有時并不妨礙作品整體的成功,恰如黃庭堅所言:“殊不知西施捧心而顰,雖其病處,乃自成妍”。
中國書畫注重功夫,熬出來的功夫。宜乎日積月累,水滴石穿;最忌淺嘗輒止,一曝十寒。學生抱怨老師:您老是要我夯實基礎,別人的墻已經砌得老高了!他不懂老師對他的殷切期望和良苦用心!
歲月的力量不容忽視,《書譜》所謂“通會之際,人書俱老”,哲理深刻。以為別人幾十年走完的路,自己幾年、幾個月就能走完,是幼稚。藝術學習、藝術創作和藝術發展自有其規律,這些規律又是無情的。違背規律的催長、“打造”和走捷徑,只會得到與初衷相反的結果。
從較長的時間看,書畫家們對藝術的追求,好比接力賽,更像是“馬拉松”。起跑時人頭攢動密密麻麻,能跑完全程者卻已不多,能打破紀錄者更是寥寥。那些開始不久就在領跑的選手,往往難以“領”到最后,甚至難以跑到終點。有人說“贏在不該贏的地方,比輸在不該輸的地方,輸得更徹底”,不無道理。
一種藝術風格、一種個人面目的成立,既要得到人們的認可,更要經得起時間的檢驗。陸游在《學書》一詩中說得好:“即今譏評何足道,后五百年言自公。”要想真正在藝術上取得成就的人,必須具備這樣的眼光和氣度,不計較一時一事,而能夠“咬定青山不放松”,堅持不懈、自甘寂寞。
【創作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電廠個人工作心得體會創作范文06-11
綠色共創作文03-23
幽默創作詩9首08-23
小學生創作的詩歌(精選19首)08-23
委托創作合同范本04-13
"英文詩歌欣賞與創作"教學設計08-24
提升初中生英語創作能力的路徑探究08-24
動作結構在舞蹈創作中應用的作用分析論文03-21
母親節創作詩歌(通用16首)05-07
圖書館電子書創作比賽策劃方案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