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調查報告
為弄清楚一個事件或一個情況,我們常常要開展全面的分析研究,并將獲得的成果展現于調查報告中。如何把調查報告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消費者調查報告,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消費者調查報告 篇1
11月11日,是屬于光棍的節日。由于4個1像4跟棍子一樣,所以便成為了光棍節。這個本是代表校園文化趣味的日子,卻從2009年開始被電商們塑造成“網絡購物狂歡節”吸引了不少消費者,特別是年輕人。有人因買到大折扣的商品而興奮,也有人因花錢過多而成“剁手族”。
上周我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1530人進行了一項調查。統計分析顯示,有56.1%的受訪者打算在今年“雙十一”網購,24.4%的受訪者直言自己屬于有沖動消費的“剁手族”。對于雙十一,54.2%受訪者最擔心虛假宣傳、價格虛標。
過半受訪者欲在“雙十一”網購
最近,在北京一家外企工作的于麗搶“雙十一”紅包是每天上班路上的“必做功課”。她表示,最近只要有空都會扒在電腦前精挑細選,將中意的商品放進購物車。對于今年的雙十一”,她表示“非常期待,那天會盡早回家準備熬夜搶購”。調查顯示,56.3%的受訪者很期待今年的雙十一,34.9%的受訪者則態度一般,6.3%的受訪者不期待,還有2.5%的受訪者對“雙十一網購節”有些反感。住在鄭州的方璐娜已在購物車里添加了40多件商品,她表示自己對雙十一抱著“可有可無”的心態。“如果當天搶不到,也不會有多大遺憾”。
調查中56.1%的受訪者打算在“雙十一”促銷期間網購,16.9%的受訪者不打算,27.0%的受訪者表示不好說。受訪者打算在“雙十一”購買什么商品?問卷調查顯示,服裝、鞋帽類排在首位(51.6%),其次是數碼、家電類(50.6%),接下來是食品、飲料和酒類(29.6%),圖書音像類(20.3%),化妝品、個人護理類(20.0%),箱包類(11.7%),母嬰玩具類(8.8%),醫藥保健類(5.2%)等。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于麗的購物車里多了一些海外直郵商品。她說,目前家里的日用品尚夠,可趁“低價包郵”購買喜歡的奢侈品和家用電器。“一些國外品牌也開始進駐中國的電商平臺,想買這些商品更方便了”。
1/4受訪者自稱剁手族
參加去年的雙十一網購節后,在浙江上學的陸飛表示今年不會再湊熱鬧。“花了不少精力挑選半天,才發現購買規則很復雜。比如有些商品參與活動,有些不參與。為了省這點錢何必呢?”他說。但在西安工作的吳婧則認為,“雙十一”網購省的錢不只是“一點”。她表示,去年自己買的一件大衣實體店售價要600多元,“雙十一”該品牌網上官方旗艦店售價只要369元。
調查問卷中顯示,“便宜且為眼下所需”(49.6%)成為受訪者參加“雙十一網購節”的主要原因。當然還有其他一些原因:“促銷力度大、不買就虧了”(40.7%),“隨便看看、想買就買”(25.2%),“滿足消費欲望”(19.3%),“受購物氛圍影響,追趕潮流”(13.3%)等。我國電商研究中心助理分析師姚建芳認為,“雙十一”是各電商挑起的一個購物熱潮。作為消費者對一些特別實惠的營銷方式是無法抗拒的,更多的消費者是受價格驅動而選擇與購買。
三成受訪者擔心沖動消費、后悔購買
于麗坦言,自己就屬于一看網購賬單就會哀嚎“再買就剁手”的人,“但有時看到劃算的.商品實在忍不住,且會為了包郵會湊單多買”。同樣擔心自己沖動消費的吳婧表示,今年雙十一會緊緊看住錢包。提前鎖定商品和店鋪,不看其它廣告宣傳,“不然月底信用卡賬單一出來肯定傻眼”。調查中,24.4%的受訪者認為自己屬于“剁手族”,54.8%的人認為自己不是,20.8%的人表示不好說。
雙十一如何避免成為“剁手族”?61.7%的受訪者建議謹慎判斷再購買,不跟風。45.2%的受訪者認為應多考慮商品的實用性。44.6%的受訪者表示要提前鎖定目標,貨比三家。21.8%的受訪者提醒買前想想錢包,量力而行。姚建芳建議,可提前列好清單避開交易高峰,選擇提前或延后購買。“雙十一當天的價格也不一定最便宜,而且整體的購物體驗可能不太好”。
受訪者最擔心宣傳、價格虛假
10月2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支持網購發展和農村電商配送,改善消費環境,讓群眾“愿”消費。受訪者們在雙十一網購中最擔心的問題有哪些?調查中有54.2%的受訪者擔心虛假宣傳、價格虛標,43.3%的受訪者擔心收貨延遲,33.5%的受訪者擔心網站、支付系統癱瘓,32.5%的受訪者擔心預售商品不能七天無條件退換貨,16.9%的受訪者擔心網絡詐騙。“曾經買過一個假的U盤。與賣家協商,他讓我退回去。可退回去之后賣家就把店關了。最后是第三方平臺用店家的保證金退的錢。”此次的網購經歷讓吳婧哭笑不得,“雖然沒損失多少錢,但用戶體驗很差。”針對這樣的情況,姚建芳建議消費者在購買時要看清賣家對商品的標注說明,同時保留好購物憑證以便投訴時舉證。賣家也要誠信經營,不要借促銷的機會賣假、次貨,同時要改善售后和退換貨服務的用戶體驗。
人民大學商法研究所所長劉俊海認為,現在沒有因七日無理由退貨正成為網購維權中一個新興的焦點問題。“無因退貨權不僅對消費者有利,對企業也有利。消費者無因退貨體驗較好,就會擴大消費,增加企業的市場份額。這本來就是雙贏之舉。但有些企業只看到短期利益,沒有看到長期、無形資產方面的利益”。針對消費者的擔心,國家工商總局在10月31日約談了阿里巴巴、京東商城、1號店、蘇寧易購、亞馬遜等10家電商企業,要求防范用先漲價后降價的方法虛構優惠促銷,確保“7日無理由退貨”等法律規定得到切實執行。姚建芳認為,目前受市場趨導,價格是影響消費者選擇的一個主要因素。“但在下一階段的電子商務市場,消費者的選擇將不僅僅受價格因素影響。一些服務包括物流的便捷性及整體的流暢體驗,才是影響消費者的最主要因素”。
遇到有折扣的商品誰都會有所心動,更何況是一年一度的雙十一購物節。但即便是有較大的折扣,我們也需要理性消費,把一些細節上的東西了解清楚,以及自己需求程度再量力而行。更多市場調查,就上。
消費者調查報告 篇2
隨著經濟飛速發展,科技水平逐漸提高,我們的支付手段從現金交易轉變為移動支付。4G網絡的普及,讓我國超7.3億城鎮人口和超6.3億農村人口享受到移動互聯網帶來的便利。
一、移動支付交易額
據數據統計,截止到2015年,中國第三方移動支付的交易規模已經達到了十萬億元。其中,支付寶的支付額度憑借多年的優勢,占支付總額51.8%;而微信支付則是用戶使用頻次最高的移動支付,用戶平均每月使用超過50次。身上不帶錢已日漸成為一種流行的生活方式。90后學生和白領是移動支付的生力軍,他們也更習慣無現金的生活方式。移動支付已經滲透至我們生活的每一天,改變著我們生活的方式。
二、移動支付優勢
1、從淘到掃
據調查顯示,消費者線上購買衣服正在從傳統的PC端購買,逐漸轉向移動設備購買,78%的人表示他們曾使用移動支付在網上購買過衣服。而在線下購買衣服的過程中,刷卡的也少了,掃碼支付的消費者在增加。40%的人表示在線下購衣時使用過移動支付。這得益于移動支付在商家中的普及度高,消費者移動支付的意愿也越來越強。商家也從這趨勢的受益。
2、支付場景增多
未來幾年,第三方支付企業均會繼續搶占線下的支付場景,無論是打車、餐飲、商超,還是醫療、交通、金融等領域,更多的實體場景將能接受手機錢包的付款方式。掃碼支付將迎來將比NFC更早在線下市場蔓延。有理由預期,不遠的未來,移動支付(支付寶、微信、網銀、paly)將逐步發展成可以替代銀行卡、現金的支付方式。
三、未來趨勢
1、用戶爆發式噴漲
2015年春節,搶紅包不僅登陸了直播7億收視率的央視春晚,還成為了春晚觀眾互動的一個重要環節。這標志著搶紅包背后的移動支付完成了量的積累,正式升級成了一個全民參與的社會現象。搶紅包讓眾多用戶初識和初試了移動支付,當部分用戶自助或在親朋的.幫助下完成注冊、認證、綁卡等過程后,形成了向移動支付用戶的轉化。
2、平臺開放成趨勢
隨著行業標準逐步統一和國家政策影響,移動支付平臺的開放已成為必然的發展趨勢。移動支付產業鏈各方的角色也面臨著重新定位,通信運營商、銀行等金融機構和第三方支付企業將聯合產業鏈其他成員,共同打造并維護一個開放的支付平臺。移動支付的開放,意味著新的商業模式不斷涌現,更多的力量將會注入移動支付市場,移動支付服務提供商將會協作競爭。
3、標準統一趨勢
統一技術標準能夠為移動支付的發展奠定基礎,有利于營造合作局面,推動我國移動支付發展進程。反之,若是缺乏統一的標準,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移動支付市場比較混亂,支付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也無從保障。
移動支付將對我們的生活形成重大的影響,相信不久,移動支付將標準化、統一化、開放式。
消費者調查報告 篇3
20XX年,廣東省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0415元,首次躍過萬元大關。老百姓對今年的收入信心如何?打算怎樣消費?廣東省城市經濟調查隊最近對全省18個市、縣的820戶城鎮居民家庭進行了一次收入預期和消費意向的跟蹤調查,問卷回收率為100%。
一、逾三成城鎮居民對收入充滿信心
調查結果顯示,認為今年家庭收入將比20XX年增加的僅占31.1%,但比去年提高4.5個百分點;認為收入持平的占45.3%,下降5.2個百分點;認為收入減少的占23.6%。這表明,四成半的居民對收入預期持謹慎態度,而且有23.6%的居民缺乏信心。本次調查中,“加薪”是收入預期增加的首要原因,認為由于“加薪”而增加收入的占69.8%,比上次調查增加了11.8個百分點。
調查結果還顯示,受職業、年齡、文化程度、家庭收入差異等因素的影響,居民對今年收入的預期存在較大差異:
1.工作穩定、技術性較強者對收入預期樂觀,而生產運輸工人、服務業和商業從業人員由于技能單一、行業競爭激烈,對收入預期缺乏信心
2.年齡越輕對收入增加的信心越足。調查顯示,29歲以下年齡組收入預期增加的占44.4%,比上次調查提高3.8個百分點,其余依次為30—39歲年齡組占37.2%,40—49歲年齡組占27.6%,50—59歲年齡組占29.7%,60—69歲年齡組占17.2%,70歲以上年齡組占20.1%。
3.文化程度愈高對收入預期的信心愈足。隨著經濟的轉型和高新技術產業的迅速發展,文化程度低者由于自身文化素質處于劣勢,限制了擇業的范圍,對工作前景存在危機感,對收入的信心明顯不足。而具有較高文化程度者,在擇業中具有雙向選擇的相對優勢,對增加收入充滿信心。
4.低收入者對收入預期看淡。從被調查者的家庭收入來看,低收入者對今年收入預期比中、高收入者明顯看淡。調查顯示,20XX年家庭收入在2萬元以下的,認為收入增加的占19.8%,而家庭年收入在8萬元以上的則占31%。
二、超過五成城鎮居民準備增加消費
調查結果顯示,54%的被調查者表示今年將增加消費,46%的被調查者表示不增加消費。在準備增加消費的被調查者中,按問卷中所列消費項目顯示出的消費選擇,以先后排序(比重均在兩位數以上),依次為:教育—旅游—電腦—家用電器—住房—保險—通訊。
1.增加教育投入成為所有家庭的共識。在準備增加消費的被調查者中,增加教育投入占55%,比去年調查提高6.1個百分點。而且,不同職業、年齡、收入水平的被調查者,表示增加教育投資的比重都居前列。
2.旅游消費經久不衰。在準備增加消費的家庭中,表示增加旅游消費的家庭占32.2%,排第二位,比去年調查提高3.6個百分點。這主要是由于近幾年來,迅速崛起的旅游業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行業,居民走出家門的空間不斷擴大。同時,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奠定了居民消費從滿足基本生存需要向享受、休閑發展變化的物質基礎。
3.電腦受青睞,家用電器購買欲下降。調查顯示,25.2%的居民家庭計劃購買電腦,比去年調查提高1.5個百分點。此外,各類家用電器作為居民家庭必不可少的消費品已基本飽和,居民購買欲有所下降。調查顯示,18.3%的居民家庭計劃購買家用電器,比去年調查大幅下降13.1個百分點。
4.居民買屋為享受。目前擁有兩處住房的居民家庭不斷增多。調查資料顯示,17.5%的居民家庭表示準備在今年增加住房投資,比去年調查提高1個百分點,排名由去年的.第7位上升至第4位。
5.參加保險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同。調查顯示,在表示增加消費的居民中,準備增加投資保險的占12.4%。此外,受股市行情低迷,投資風險大的影響,投資股票的占7.3%,比去年下降9.7個百分點。
6.汽車消費有望升溫,通訊消費依舊看好。調查結果顯示,4.1%的居民家庭表示要購買汽車,比去年調查提高了2.8個百分點,這無疑是汽車進入普通居民家庭的可喜信號。同時,通訊工具的消費前景依舊看好,尤其是移動通訊,隨著移動電話款式的推陳出新和價格下調,部分居民手機的更新頻率加快,促進了通訊消費。資料顯示,在表示增加消費的居民中,11.5%的居民表示要增加通訊消費。
【消費者調查報告】相關文章:
消費者心理調查報告04-18
消費者行為調查報告01-14
國產轎車消費者滿意度調查報告03-01
消費者權益口號10-31
消費者調研報告11-09
消費者權益日標語12-19
消費者權益班會教案03-16
消費者調研報告9篇01-04
3.15消費者維權日作文05-17
消費者權益作文(通用14篇)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