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黔東南州傳統村落保護發展情況報告
黔東南州傳統村落保護發展情況報告
傳統村落是農耕文明的重要載體,是無比珍貴和不可再生的文化遺產,是各族兒女的鄉愁,是大美黔東南的名片。目前,我州共四批309個村落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占全國4153個傳統村落的7。44%,占貴州省545個的56。70%,位居全國地州市級第一。近年來,我州在強化組織領導、建章立制等制度創新上下功夫,在加大基礎設施、人居環境、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等項目投入上下功夫,在舉辦“中國傳統村落·黔東南峰會”、打造村落旅游示范村等平臺建設上下功夫,著力推進傳統村落又好又快發展。
一、保護發展工作現狀
。ㄒ唬┙⒔∪Wo機制。
一是在出臺《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村寨保護條例》《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傳統村落保護實施辦法(試行)》基礎上,2017年5月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強我州傳統村落保護工作的通知》,明確各級單位職責,規定建設紅線范圍,制定獎懲措施,進一步加強我州傳統村落保護發展。
二是為加強工作統籌、協調、督查、研判,充分整合各方力量和資源,調整州縣傳統村落保護工作領導小組,加強村寨建設中心人才配置,建立黔東南中國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研究中心、州級傳統村落保護專家委員會及組建黔東南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聯盟。
。ǘ⿵娀Wo發展規劃。
一是完成309個傳統村落保護規劃編制和建檔。其中,300個已通過住建部技術性審查,9個正在整改完善,273個通過縣級人民政府批復。
二是下發《黔東南州傳統村落檔案管理辦法(試行)的通知》,進一步加強和規范我州傳統村落的檔案管理工作。
三是編制《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方傳統建筑參考圖集》,免費提供村民建房使用,規范村民建房。
四是出臺《黔東南州中國傳統村落“十三五”保護發展實施方案》,提出“十三五”期間重點實施傳統村落活態保護、基礎設施、人居環境、特色產業等工程,加快推進傳統村落可持續發展。
。ㄈ┘訌娀A設施建設。
一是加大資金投資。充分用好用活各級資金,啟動實施污水垃圾處理、民居修繕、文物保護、步道建設等項目,切實改善人居環境和基礎設施。目前,獲中央和省級補助資金共計95451萬元,撥付到各縣市項目實施部門68709。67萬元,累計完成投資21804。86萬元。
二是大力推進傳統村落消防改造。針對我州村落為木質結構特點,為有效防控火災隱患安全,實施消防常高壓系統建設,在2016年完成100個傳統村落消防基礎設施改造基礎上,2017年將全面完成209個傳統村落消防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提高村落消防安全管控能力。
。ㄋ模┨剿鞅Wo發展途徑。
一是政府主導的旅游開發模式。通過政府投入對村寨基礎設施、環境衛生、交通通達條件進行改善,引導發展鄉村休閑、觀光旅游等業態,如西江苗寨、肇興侗寨保護發展模式。
二是建生態博物館保護傳承模式。通過合作、自建、捐建等模式,將文化遺產原狀地保護和保存在其所在的環境中,如黎平堂安(侗族)、隆里村生態博物館(漢族)保護傳承模式。
三是村企合作保護模式。加強與大企業合作,促進企業資金技術與傳統村落資源有效聯姻,如以騰訊公司與黎平銅關村、中國西部文化生態工作室與黎平地捫村為代表的村企合作保護模式。四是村民自治保護模式。通過制定村規民約,強化村民自治,促進村寨社會結構、文化結構、產業結構的保存以及村寨風貌完整性,如以雷山上郎德、從江岜沙為代表的村民自治保護模式。
。ㄎ澹┡嘤a業推動發展。
一是規劃建設傳統村落旅游示范村,通過實施村寨環境綜合整治、建設精品酒店、改造精品民宿、開展村民培訓等項目,示范村落得到極大的提升和完善,為我州在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路徑探索上邁出重要一步,2016年我州規劃建設黎平縣四寨村等8個示范村,實施村寨環境綜合整治、建設精品酒店、改造精品民宿、開展村民培訓等116個項目,完成投資6850萬元,示范村落得到極大的提升和完善。
二是通過積極發展“互聯網+村落資源”,著力打造民族村寨品牌,借助互聯網平臺將特色農產品、文化產品等進行銷售,拓寬當地群眾增收的門路,促進村落保護發展的良性互動。如肇興千戶侗寨、雷山郎德苗寨、從江岜沙苗寨等傳統村落開發鄉村旅游,極大提高了這些傳統村落在國內乃至國際上的知名度,旅游等產業成為提高當地老百姓收入和帶動地區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實現了經濟社會效益和保護傳統村落的雙贏。
。┐罱ūWo發展平臺。
“中國傳統村落·黔東南峰會”2015年和2016年連續成功舉辦兩屆,實現了將峰會辦成國際化、現代化、信息化、特色化文化交流盛會的目標,搭建了傳統村落保護傳承發展的重要平臺,率先唱響了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的好聲音,使黔東南在貴州在全國甚至世界傳統村落保護發展中贏得了先發優勢,開啟了傳統村落保護傳承發展的黔東南新篇章。
二、存在主要問題
我州在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工作上做了大量卓有成效工作,但傳統村落保護和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我州村落產業發展和業態培育依然滯后、建設性破壞和破壞性建設依然存在、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依然不完善、貧窮落后依然是村落的主要標簽,等等問題。
(一)保護壓力大。
黔東南州在傳統村落保護發展上進行了積極有益的探索,雖出臺了一些地方性法規,設立專門的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專項資金,但沒有形成從上到下完整的約束保護體系。如從黨委和政府整個層面來講,從決策到推動執行,沒有一套完整的組織領導體系,保護工作還沒有真正走向法治化、制度化、機制化。隨著城鎮化、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和外來文化的沖擊影響以及交通條件的大幅改善,居住在傳統村落的群眾期望改善現狀,拆舊建新、房屋擴建的現象比較多,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后借鑒外來現代建筑風格,傳統村落建筑形式和布局被打亂;同時,交通條件的改善帶動了鄉村旅游業的發展,部分傳統村落在旅游發展中缺乏整體規劃,導致產業較為低端和同質化;打工潮興起導致部分農村空心化,民間技師工匠外出打工或改行,傳統工藝瀕臨失傳;城市建筑模式向農村蔓延建設性破壞問題比較突出,使得傳統村落的保護和發展面臨著極大的考驗和壓力。
。ǘ┗A設施不完善。
通過近些年的建設投入,全州村落人居環境雖然有所改善,但總體水平仍然較低,生態環境脆弱、基礎設施薄弱、消防安全隱患大,一些農村生態環境、消防隱患問題還比較突出。同時,黔東南州傳統村落90%以上的建筑為木質結構,耐火等級低,加上大多數村寨分布在交通條件落后山區,房屋依山而建,較為密集,無防火隔離措施,隨著農村經濟條件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電器產品不斷增多,村民用電負荷劇增,部分村民電線標準低、電線老化、用電安全意識薄弱等問題,極易引發火災,而農村消防基礎設施薄弱,消防隊伍不健全,成為傳統村落被毀和消失及老百姓人身財產安全的最大隱患。
。ㄈ┐迓涿撠毭娲。
黔東南州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扶貧攻堅任務重,是貴州省乃至全國扶貧開發工作的主戰場,是貴州省貧困人口分布集中,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的地區之一。我州有16個縣被納入滇黔桂石漠化片區,占國家片區覆蓋縣數82的19。51%,占貴州省覆蓋總縣數44個的36。36%。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14個,占全州16個縣市的87。5%。我州村寨多分布散,傳統村落大多數又集中在“雷公山、月亮山”地區,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落后,通村公路等級低,出行難、運輸難,信息閉塞,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差,難以為農村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提供有利條件。傳統村落大多數以傳統農業為主,增收渠道單一,農民增收困難,要實現與全國同步小康任務十分艱巨。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提高,消費水平(包括教育支出、醫療支出、養老支出、電腦手機設備支出等)的提高,這些依靠傳統農業的傳統村落,收入不能滿足日常生活需求。
(四)保護資金少。
黔東南州傳統村落建設涉及面廣,山大溝深,交通不便,公路路況差,通電、通水、通路戶均投資高,自然災害頻繁,基礎設施遭水毀、塌方等損失嚴重,資金需求量大,除國家、省投入部分資金外,所在縣市均沒有配套能力,群眾自籌能力較弱。除少數鄉村旅游發展比較好的村寨外,大部分村寨沒有村集體經濟,無力對村寨進行有效保護和建設。而每個中國傳統村落獲中央補助資金每村大概300萬元左右,省級少量扶持資金,州級陪一點專項資金,這一些資金對于傳統村落的保護建設簡直的杯水車薪,我們做個詳細初算每個傳統村落要建成樣子,每村至少投入不低于5000萬元,資金缺口量大,投入資金少。
(五)產業層次低。
黔東南州80%以上的傳統村落是以傳統農業為主,這些村寨多數地處山區,耕地多為梯田,人均田地也較少,設施建設滯后,不便于機械化,大多數農村仍以傳統農業為主,產業發展單一,農業產業發展效果不明顯、難以發揮產業鏈的作用。近些年來,農品價格增幅不大,傳統農業相對其他產業,受益較低,差距也在逐步拉大,因此,單純依賴傳統農業增加收入的空間非常有限。刺繡、銀飾、工藝品特色手工藝產品規模和檔次不高,產品附加值開發不足,市場開發欠缺,缺乏有影響力的大企業帶動,產業鏈不完善,核心競爭力弱。除少數村落因發展旅游而獲益外,多數村落的主要產業依舊保持傳統農業,農民增收緩慢,集體經濟收入低,加上地處偏遠、交通非常的不便,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落后,通村公路等級低,出行難、運輸難,加上外出務工人員多,原住民文化程度低、素質技能低,村寨內地勢較陡,產業發展投入大、收益小,很難形成整體效益。
三、對策建議
為讓中國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的篇章從黔東南掀開,中國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的典范,也要從黔東南豎起。我們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積極探索在脫貧攻堅、全面小康戰略背景下,實現傳統村落保護和發展的有效途徑,努力打造成為國內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彰顯黔東南特色體現黔東南文化價值的發展新路,更好保護發展傳統村落、發掘文化價值、提升群眾生活,推動全面小康的新路,讓黔東南成為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的標桿和旗幟。
(一)堅持規劃先行,抓好綜合整治設計。
按照傳統村落規劃編制要求,加快我州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編制,繼續優化完善前三批傳統村落規劃編制,抓好第四批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編制,力爭2017年底前完成第四批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編制工作。同時,要立足于村落實際和大局工作的要求,輕重緩急、統籌實施,對重點打造的傳統村落要在原有的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進一步優化和深化,充分挖掘和利用傳統村落文化資源、旅游資源以及生態資源,抓好村落綜合整治項目和設計,在傳統資源保護、新建項目規劃、道路系統規劃、基礎設施布局、公共服務設施布局中,深化成項目施工圖紙或現場指導,真正起到指導項目建設的工程藍圖作用,實現鄉村建設發展有目標、重要建設項目有安排、生態環境有管控、自然景觀和文化遺產有保護、農村人居環境改善有效措施。
。ǘ┩晟苹A設施,改善村落人居環境。
圍繞滿足群眾增長需求、發展鄉村旅游、帶動扶貧摘帽的要求,按照《黔東南州“十三五”期間加強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實施方案》(黔東南黨辦發〔2016〕7號)抓好著力實施傳統村落活態保護、信息宣傳、文物保護、新村安居、環境保護、基礎設施、消防改造、村落清潔、人畜飲水、特色產業、和諧家園等十一大工程,突出重點,兼顧全面,有計劃實施好傳統村落項目建設。優先抓好消防設施建設,采用消防常高壓系統建設,力爭在2018年底完成前三批傳統村落消防基礎設施改造任務,消除我州農村木質結構連片村寨消防隱患。優先抓好文化保護。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和示范基地的認定與管理制度體系,要以建設國家級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為抓手,建成一批文化宿地、古建筑群保護維修工程、重大遺址保護工程、文化鄉鎮、文化村,建設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保護發展示范村,將一批傳統村落建成民族文化生態博物館。同時對重點打造的傳統村落要按照示范村規劃建設要求,實施道路交通、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生態環境、景觀綠化、綜合防災減災、新村建設、村寨環境綜合整治、提升整體景觀、建設精品酒店、改造精品民宿、配套服務項目、開展村民培訓等示范項目,積極整合各類資源,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進行設計建設,為實現全域旅游,推動農村村貌美起來、農村經濟活起來、農民群眾富起來。
。ㄈ┳⒅仄脚_建設,促進村落提升轉型。
要打造一批傳統村落示范點?偨Y推廣2016年打造8個示范村建設經驗做法,繼續實施中國傳統村落旅游發展示范村建設,抓好中國傳統村落的村寨環境綜合整治、整體景觀提升、精品民宿打造、配套服務完善等工程建設,利用傳統村落文化、旅游、生態等資源,將傳統村落打造成旅游精品村寨。爭取國家支持建設集中連片地區旅游扶貧示范區和鄉村旅游示范區,到2020年建成更多的鄉村旅游示范村寨。要打造一批有影響力的發展平臺。繼續辦好“中國傳統村落·黔東南峰會”等重大節會,承辦世界古村落大會等世界級活動,謀劃打造一批重大平臺支撐載體,推動培育壯大一批精品客棧、精品民宿等產業,以示范帶動群眾廣泛參與,把傳統村落相關產業發展成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共享經濟品牌。
。ㄋ模┡嘤厣a業,增強村落發展后勁。
總結推廣2016年打造8個示范村建設經驗做法,結合各村落自身實際,以“農文旅一體發展”為抓手,充分利用傳統村落文化資源、旅游資源以及生態資源,大力實施傳統村落產業發展推進計劃,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有機農村和特色農業,突出抓好林下經濟、稻魚、稻蟹、稻蝦等共生體系,著力生產中高端農產品,生產方式上要生態化、綠色化、有機化,注重休閑、體驗、觀光,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從原生態走向現代文明的生態。突出山地旅游、民族文化旅游、休閑觀光旅游、健康養生旅游,培育傳統村落+農業觀光、+森林康養、+手工藝品、+文化體驗、+山水風光等業態,推動重點旅游景區建設與傳統村落旅游利用的有機銜接,在村落保護的基礎上,嵌入旅游服務設施及景觀設計,提升村落服務功能及品味,重點抓好月亮山片區和雷公山片區兩個片區傳統村落苗侗游線建設,推出一批特色鮮明的精品旅游村落和線路。大力發展民宿經濟,通過鼓勵村民出租、轉讓閑置民居或房屋入股等方式,傳統村落旅游發展示范村按照1個村不低于50間精品客棧+30間精品民宿(簡稱“5+3”)規模建設,建立村民自愿廣泛參與的旅游開發運作和利益分享機制,讓傳統文化元素變成村民致富的“搖錢樹”。加強民族民間文化產業集聚區建設,大力發展刺繡、蠟染、銀飾等民族民間手工業,推廣宣傳民族特色、地域特色食品、紀念品的生產和營銷,高品位的民俗風情歌舞表演、民族競技活動、特色飲食品嘗,打造民族文化消費、體驗與傳播的新平臺。
。ㄎ澹┘訌娛袌鲞\作,激發村落發展活力。
啟動實施村寨環境綜合整治、提升整體景觀、建設精品酒店、改造精品民宿、配套服務項目、開展村民培訓等示范村規劃建設,要按照“誰投資、誰受益”方式,由州級目標公司——貴州傳統村落旅游發展有限公司,與各縣平臺公司合作成立目標公司,明確利益分配,建立起示范村規劃建設和運營管理“州縣鄉村四級聯動”機制,依法將示范村的特許經營權出讓給投資公司,統一規劃建設和管理。公司按照市場化原則負責融資,引進一流的團隊,承擔示范村主要項目的建設實施。在運營管理上,形成目標公司牽頭主導,村“兩委”、村民積極參與的管理運營機制,引進國際水平酒店管理公司負責酒店運營管理,提升品質和服務水平。同時,堅持國際視野,創新文化體驗旅游項目,充分吸引高端旅游客群。
。┨剿鞴蚕頇C制,實現村落脫貧小康。
要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目標的要求,堅持尊重村民主體地位,堅持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為老百姓,充分將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與老百姓利益相結合,探索脫貧收益模式,調動群眾參與保護、建設、管理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將資源優勢變為經濟優勢,增加老百姓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大力發展民宿經濟,利用村民出租、轉讓、置換閑置民居或房屋改建為精品客棧、精品民宿,優先將建檔立卡貧困戶住房列入改造對象,探索老百姓入股利益分享機制模式,讓老百姓真正受益。結合當地實際,通過以人口、戶頭、房屋、田土、生活習俗、民族文化、農耕文化等資源要素作為收益分配,安排一些就業崗位等方式,多渠道多方式考慮老百姓利益,讓他們共享開發收益,不斷增加收入來源。建立精準扶貧機制,通過旅游示范帶動,探索“政府+公司+合作社+農戶”、“公司+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戶”等多種經營分配模式,在推進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和公司發展利益時,要充分考慮老百姓利益,優先考慮扶貧對象,做好貧困戶建檔立卡和動態管理,真正實現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民、農民變股東,確保村民每年現金收入實現增長,確保貧困戶收益率先脫貧。同時,要確保示范村集體保底收入,目標公司在正式運營第一年內要拿出一定資金給予村集體經濟,視情況逐年遞增,增強村集體自我“造血”能力。
。ㄆ撸⿵娀ㄖ平ㄔO,推動村落和諧發展。
堅持立法引領保護,增強責任意識。加快出臺黔東南州傳統村落保護發展條列,明確村落保護紅線及州縣鄉村四級各級各部門職責,做到事有人抓、事有人管,層層分解落實下去。建立嚴格的責任追究機制,切實增強傳統村落保護的地方法律強制約束力,使傳統村落保護有法可依,讓獨具特色的傳統居民、民族文化、民族工藝等得到保護和傳承發展。堅持村民自治制度建設。積極引導村寨建立完善村規民約,把立法和制定村規民約結合起來,對傳統村落進行嚴格保護,促進傳統村落保護、規劃、利用、建設、經營等各方面規范化、制度化、法治化。加強文化制度建設。實施“活態文化傳承工程”、“創意鄉村發展工程”,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保護、科學挖掘、合理利用和創新發展。加強經濟制度建設,尊重村民主體地位,調動群眾參與示范村建設的內在動力,將資源優勢變為經濟優勢,讓群眾獲益。強化社會制度建設。抓好宣傳,開展村民素質提升培訓,強化“家園意識”,形成“人人是村落形象,處處是美麗環境”的良好氛圍。抓好引導,積極引導全體村民的理解和參與,目標公司提供一定額度的保護和獎勵資金,鼓勵村民對村落開展自我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