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政協創建文史重點區工作匯報材料
政協創建文史重點區工作匯報材料各位領導:
非常歡迎李秘書長(西安市政協副秘書長李健彪,編者注)、靳主任(西安市政協文史委主任靳秀珍,編者注)一行來閻良檢查驗收文史工作重點區創建工作。下面,我就閻良區政協創建文史工作重點區工作情況匯報如下:
一、基本情況
閻良區政協成立于1987年4月,文史工作也隨之開展起來。自1989年以來,在區政協黨組的正確領導下,區政協文史委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立足閻良實際,積極推進文史資料征編出版工作,先后征編出版十輯《閻良文史資料》,共計150余萬字,較好地發揮了文史資料存史、資政、團結、育人的作用,受到各級領導的肯定和廣大群眾的廣泛贊譽。特別是自2009年以來,先后編輯出版了《中華原》《閻良村情》《閻良文獻輯要》3輯文史資料,共計80余萬字,建成全省首個區(縣)級政協文史資料數據庫,文史工作取得顯著成績。2013年,區政協文史委被市政協評為文史工作先進集體。
閻良區政協文史工作由文史委負責開展,現有編制2人,其中主任1人,干部1人。2013年5月,市政協關于創建文史工作重點區(縣)的文件下發后,我們認真謀劃,制定了創建方案,加強組織領導,分解工作任務,積極協調各方關系,推進各項創建工作任務的落實,經過近一年的積極工作,圓滿完成了創建的各項工作任務。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強領導,保障創建工作有序推進。
區政協歷屆領導班子都十分重視文史工作,傾力打造文史工作品牌。文史委著力開展文史資料的征集、編輯和出版工作,做到年初有部署,歲末有總結。2013年還專門召開了文史工作重點區建設通報會和文史專輯《百年秦魯情》征編工作座談會,以此推動省、市文史工作會議精神的落實和文史重點區創建工作。先后多次召開主席辦公會議,積極研究解決創建工作遇到的具體問題,例如:資金、人力、辦公用房等困難都得到了及時解決,確保創建工作順利推進。
(二)拓寬渠道,壯大文史工作隊伍。
隊伍建設是做好文史工作的基礎。區政協堅持內外統籌與開門辦文史的路子,壯大政協文史工作力量,形成了全方位協作的工作機制。一是從政協委員、離退休干部、文史愛好者中聘請了12名較高水平的文史研究員;二是堅持上下聯動,形成網絡辦文史。通過《閻良村情》征編工作,在全區80個行政村建立了信息員隊伍;三是加強行業協作辦文史,與閻良作協、閻良影協聯系,發展了一批信息員。四是通過網媒,借用社會力量辦文史。在文史資料數據庫發布征集信息和學習資料,引導文史愛好者加入到文史工作隊伍中來;五是采取網上培訓的辦法,及時在數據庫相關專欄發布學習資料、經驗介紹,開辟了廣大文史研究員、信息員和愛好者網上培訓學習的新途徑。通過上述措施,延伸了文史工作觸角,拓展了文史工作陣地,實現了文史工作的可持續發展。
。ㄈ┙∪贫,推進文史工作正規化建設。
在制度建設方面,先后制定完善了《文史研究員聘任及管理辦法》《文史資料征集制度》《文史資料編輯出版制度》《文史資料檔案管理制度》《文史資料借查閱制度》《文史工作年會制度》《文史稿件稿費發放制度》《文史資料圖書發放制度》8項制度。這些文史工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力推進了文史工作制度化、規范化建設。
。ㄋ模┱J真謀劃,做好文史資料的征編出版。
按照文史工作重點區縣的標準,根據閻良區情及政協工作規劃,七屆政協于2014年元月編纂出版了匯集閻良民間碑石、家譜等資料的《閻良文獻輯要》,第十一輯文史資料《儒醫武之望》目前已征集資料十余萬字,編纂工作順利推進,擬于屆內出版。(www.baimashangsha.com)制定了《閻良區政協建國后文史資料征集大綱》,根據文史工作五年規劃,將文史資料的征集編纂中心轉移到建國后的史料上來,目前完成了《百年秦魯情》和《航空城記憶》等文史資料征編專輯的策劃工作,明確了今后一個時期的工作重點和任務。
(五)發揮優勢,加強協作交流。
積極加強與區檔案、文化、方志、黨史等部門的聯系,互相通報史料征集和研究動態。文史委干部承擔了2001版《閻良區志》的糾誤補遺任務。文史委先后向區檔案館贈送了革命烈士許權中的家譜、珍貴歷史圖片及歷史地圖等資料。積極參與區委組織部黨史研究室的革命遺址普查工作和區文體廣電局的文物普查工作。同時,加強文史工作對外交流和溝通,與山東省各區縣政協的聯系,做好為轄區山東移民尋根聯誼工作,先后為轄區8個家族找到原籍宗親和族譜,其中就有我區烈士沈星的家譜。在工作中發現的涉及其他區縣的珍惜史料,及時轉遞給相關政協或地方志辦公室,先后向臨潼區方志辦贈送全套歷代《臨潼縣志》電子版,向旬邑政協贈送文翔鳳文集和民國旬邑知事焦振滄的珍貴史料。還接待了《齊魯晨報》等新聞媒體和省作協的采訪活動,積極推介地域特色文化。
。╅_展調研視察,發揮資政作用。
2013年,區政協主要領導帶隊,組織部分政協委員、文史研究員對閻良區文物保護工作開展了調研,通過實地查看和召開座談會的方式,集思廣益,最后形成了一份高質量的調研報告。同年,在區政協全力協調和倡議下,由武之望后裔出資,武屯鎮政府支持,為閻良歷史名人明代著名醫學家、關中鴻儒武之望在其故里樹立了紀念碑,為弘揚彰顯地域文化,打造歷史古鎮文化名片增色添彩,《西安日報》等諸多網媒進行了報道。通過出版文史資料和建設文史資料數據庫,積極推介荊山文化、古都櫟陽歷史文化、山東移民歷史文化,助推閻良荊山景區、古都櫟陽遺址和閻良民俗旅游的開發,不斷提升閻良的知曉率和美譽度。
(七)開拓創新,推進文史信息化建設。
實現文史資料的數字化、信息化是文史工作的必然要求。文史委創新思路,與閻良百姓網合作,投資3.9萬元資金,在全省建成首個區(縣)級政協文史資料數據庫。文史委負責總體設計規劃、原始文史資料搜集、整理、審核、上傳等工作;閻良百姓網負責數據庫建設中的技術支撐、系統功能升級等事宜,協助解決數據庫網絡運行中出現的技術問題。數據庫分"文史工作"和"文史縱橫"和"文史書庫"三個板塊,具有發布工作信息、在線閱讀閻良文史資料(共十輯)及地方志書目和史料征集等功能。"閻良區政協文史資料數據庫"的建成,擴大了文史資料的影響,拓寬了文史資料征編及宣傳的新途徑,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截止目前,累計上傳資料500余萬字,發帖1500余個,閻良村情和數據庫點擊量已經超過13萬余次。文史信息化建設的經驗材料和工作信息在省政協《各界導報》和《西安政協》上刊發。
(八)加大保障,提升硬件建設。
區委、區政府一直大力支持政協文史工作,出臺的《關于支持人民政協履行職能發揮作用的意見》中,明確對文史工作經費全額保障。文史工作重點區建設中,區政府在上級30萬元資金投入的基礎上,又劃撥16萬元配套資金,確保完成了軟硬件建設任務。政協辦公室積極調配,改建辦公用房83平方米,落實了"三室一庫"(即采編室、資料室、閱覽室、文史資料庫)的用房問題。按照創建要求,投資13余萬元,配置了必需的辦公桌椅、圖書資料柜、電腦、照相機、攝像機、錄音筆、存儲器、打印機、復印機、掃描儀等。在資料室建設上,投入7萬余元用于圖書征集,除搜集文史資料書目外,還采購了部分方志圖書,收集了部分地方歷史圖片、碑石拓片、民間家譜、地方先賢著作及《四庫全書》等一部分電子書目。目前,資料室藏書1600余冊,類別分明,管理規范,將適度向社會開放,方便各界人士查閱。
總之,創建工作開展以來,在市政協的指導下,在市發改委的大力支持下,我們雖然做了一些工作,但深感工作中還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主要表現為:一是文史資料員隊伍建設需要進一步加強;二是對建國后至改革開放前的史料征集搶救力度不夠大;三是與兄弟區縣政協之間的文史資料交流還較少;四是文史資料數據庫仍須進一步創新完善。這些問題和不足,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加以解決。區政協將以這次檢查驗收為契機,進一步解放思想,虛心學習兄弟單位的先進工作經驗,增強工作干勁,改進工作方法,提升工作水平,把閻良區政協文史工作推向一個新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