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漯河市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的調研報告
關于漯河市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的調研報告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全面了解全市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的基本情況,更好地引導農村實用人才在現代農業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建設中發揮作用,按照工作安排,我們深入各縣區、經濟開發區,利用一周的時間,采取聽取情況介紹、問卷調查、實地察看、詢問座談、查閱資料等方式,對全市農村實用人才隊伍進行了認真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全市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基本情況
據調查統計,全市現有農村勞動力125.9萬人,其中農村實用人才總數為55293人,占農村勞動力人員的4.4%,其中生產型人才26895人,經營型人才5091人,技能帶動型人才10607人,技術服務型人才4787人,社會服務型人才7913人。大多數農村實用人才依靠自己的聰明才智和一技之長成為種植、養殖大戶、合作社負責人或其成員、私營企業主,是農民群眾發家致富的領頭雁,被農民群眾贊譽為“土專家”、“田秀才”,成為促進我市農村發展、農民增收和推進城鄉一體化的有生力量。
二、全市農村實用人才作用發揮明顯
(一)有力促進了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廣大農村和農民普遍以種植糧食作物為主,而一些種植能人,在搞好糧食種植的基礎上,積極調整糧經比例,大力發展蔬菜和果品種植,帶領群眾主動調整種植結構,有效提升了土地效益。郾城區城關鎮的王瑞杰,建立蔬菜種植基地,以合作社形式規模化運營蔬菜生產,合作社現有社員114戶,吸收資金380萬元,現有蔬菜大棚200多畝,每畝產值達25000元。召陵區老窩鎮穆莊村全村1377人中,種植、養殖等實用人才265人,全村1600畝耕地,大蔥、花生等經濟作物1100多畝,平均每畝收益1萬元以上,最高畝產可達15000萬元,全村各項存款2000多萬元。附近的下堤村、楊莊村等群眾受其影響,也爭相調整糧經種植比例,形成了頗具特色的蔬菜種植產業帶。
(二)有力促進了農業產業經營方式的轉變。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過去傳統的單一家庭生產模式對生產力束縛越來越大,大農業的發展格局亟需對傳統的生產方式進行變革,一些農村實用人才應勢而上,大膽創新,敢于進行發展嘗試。一些經營能人,積極組織本村群眾,采取農民土地入股的方式,成立了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民既增加了收入,又規避了獨立承擔自然災害的風險,走集約化經營之路,為農村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臨潁縣臺陳鎮的賀金海,在外出經商致富后,回到老家流轉土地5000多畝,成立了潁龍種植專業合作社,引領帶動周邊發展糧食規模化經營近萬畝。2008年承包260畝坑塘進行室外鱸魚養殖實驗,成為全省首家室外鱸魚養殖基地。舞陽縣的張耀倉,成立舞陽縣遍地金種植專業合作社和遍匯養殖專業合作社,承包2鄉5村土地近3000畝,免費為農戶提供種植養殖方面的技術信息。
(三)有力促進了先進農業技術的普及。農村實用人才一般都有一定的專業技術,一些率先致富的科技示范戶把自己的種植、養殖基地變成了“科技教場”,把自己的科技知識和實踐經驗傳授給周圍的群眾,形成了一批專業科技基地和養殖專業村,加快了農業科技的普及。召陵區紅薯種苗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劉四川,在幾十年的農業生產實踐中,摸索出許多符合生產實際的經驗,探索的“小麥-甜瓜-棉花”種植模式被市電視臺制成科教片,獲全國第九屆“神農杯”電影電視參評二等獎。經濟開發區后謝鄉鐵爐村的葡萄種植能手許俊海,從1983年開始引進葡萄新品種“巨峰”, 1998年又引進了新品種美國紅提,是遠近聞名的葡萄種植專業戶。為傳播種植技術,他成立了林果技術服務中心,為周邊地區的葡萄種植戶提供全套生產技術服務,輻射帶動后謝、商橋、大劉、青年、萬金等鄉鎮種植葡萄增加收入,幫助他們走上了致富奔小康的道路。
(四)有力促進了農副產品產供銷一體化的形成。農村實用人才一般見多識廣、市場信息比較靈通,對引導農民生產、銷售具有較好的信息傳播作用。一些農民經紀人,組織建立了各種專業協會,積極開展網上訂單銷售,解決了農民在銷售問題上的后顧之憂。經濟開發區后謝鄉劉文旗,帶領周邊群眾從散養戶陸續變為規模化養殖廠,創新解決了養殖技術、管理模式和營銷出路三方面的問題,引進河北省等多省市的優良生豬品種,帶動周邊20余戶村民開展生豬養殖,經濟效益明顯增加,累計發展生豬養殖戶32戶,目前生豬存欄3000余頭,農民增加收入200萬元。源匯區金羽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陳永軍,采取“統一采購原料,統一防疫,統一銷售”模式,吸收社員126家,銷售雞蛋600萬噸,外售雞糞300萬噸,為合作社員培育青年雞130多萬只,組織社員開展養雞知識培訓500多人次,經濟效益提高20%以上。
三、我市加強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的做法和經驗
(一)科學規劃是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的關鍵環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農村實用人才管理和培養工作,制定了《漯河市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印發了《漯河市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和農村資源開發工作任務分解方案》,將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納入規劃范圍,制定了詳細的發展目標,為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指明了方向。近年來,我市認真落實上述文件精神,緊密圍繞市委中心工作,大力加強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積極營造農村實用人才發揮作用的條件和氛圍,提升了全市農村人才隊伍建設的實效。
(二)加強培訓是提升農村實用人才隊伍素質的有力抓手。積極選拔組織農村實用人才參加農業部、省農業廳組織的實用人才培訓,讓他們多走出漯河,學習外地先進經驗,增長見識。目前,已累計組織30多人參加了農業部和農業廳組織的實用人才培訓,組織50多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在山東壽光進行了落地培訓。依托“陽光工程”、“雨露計劃”、“千名科技人員包千村”活動、遠程教育網等多種形式對農民進行農業技術培訓。采取現場指導和技術服務相結合、理論培訓與實踐培訓相結合、專業教師講課與實踐能手傳授經驗相結合等方式,實行培訓、指導、服務三位一體,提升農村實用人才發家致富、輻射帶動致富的本領。全市每年組織技術人員深入到農村舉辦各類培訓班60多場次,發放各類技術宣傳資料30萬余份,培訓農民50多萬人次。
(三)激勵引導是發揮農村實用人才作的重要條件。我市通過創建高效農業示范園區、農業試驗示范基地,引導、鼓勵一大批農村實用人才帶頭創建自己的示范園區,實驗、示范新的品種、技術,吸引了周邊群眾到園區來參觀學習,加快了新品種、新技術的傳播速度。(www.baimashangsha.com)加大對各類農村實用人才的扶持力度,積極引導他們發展規模經營,引領帶動周邊農村經濟發展。全市每年選出一批農村土地流轉大戶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分別給予2至5萬元不等的獎勵扶持資金;每三年對全市優秀農村實用人才進行隆重表彰,目前已評選三批共105人,營造了農村實用人才發揮作用的良好環境。農業部門多次組織農村實用人才開展講座,現身說法,樹立典型,大張旗鼓的進行宣傳,擴大農村實用人才的影響力,營造學科技、用科技的良好氛圍。
四、我市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一)農村實用人才隊伍不能滿足農村改革發展的需求。農村實用人才大多沒有受過系統全面的教育,所掌握的知識技能多數來源于生產實踐經驗的積累,具有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人員占農村實用人才整體隊伍的50%以上,有現代農業意識的農村人才更少。實用人才中復合型尤其是外向型、創業型等新型管理人才短缺,從事農產品深加工、農產品流通、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職業經紀人少。受市場經濟發展影響,目前絕大多數學農的大中專生畢業后不回農村,即使是農村出來的也很少愿意再回到農村發展,導致農村實用人才結構老化,后備力量不足。農村實用人才的總量、質量和農業發展的實際需要相比,存在著較大差距。
(二)農村實用人才整體素質亟待提高。實用人才接受正規系統的專業技術培訓機會少,大量的青壯年農民沒有接受過職業技術教育,在農村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種植養殖能手是靠實踐鍛煉自學成才,能工巧匠是靠師傅幫帶,學習的目的性不強。大量農民沒有學習文化知識和科學技術的習慣,農村實用人才多為自然成長起來的“土專家”、“田秀才”,雖有一定的實用技術,但具有專業技術職稱的比例很低。有關部門開展的一些培訓,只是對種植、養殖等帶有共性專業的培訓,而對企業經營、農村經紀人、信息技術等方面的培訓甚少,影響著農村實用人才接受新知識、新技能。
(三)農村實用人才管理機制尚未理順。涉及農村實用人才的管理部門因各自職責所限,尚未形成一個統一有效的管理機制,部門之間對農村實用人才還存在著標準不一致、管理不統一、服務不到位等現象。農村實用人才教育、培訓和開發等專項資金及投入渠道缺乏,用于人才開發、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的資金投入還不能完全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
五、對加強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的建議
農村實用人才是農村經濟發展、科技創新、技術推廣應用及農業產業化調整工作的主力軍,是現代農業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建設的領頭雁,培養和造就一支新型農村實用人才隊伍意義重大。結合我市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現狀,特提出如下建議:
(一)創新經營模式促進人才隊伍發展壯大。全面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深化農村改革的戰略部署,賦予農民對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轉及承包經營權抵押、擔保權能。允許農民以承包經營權入股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鼓勵承包經營權在公開市場上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流轉,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扶持發展規模化、專業化、現代化經營。允許財政項目資金直接投向符合條件的合作社,允許財政補助形成的資產轉交合作社持有和管護,允許合作社開展信用合作。通過創新農村經營體系,提供發展機遇,促進各類人才脫穎而出,培育素質全面、數量充足、結構優化的各類農村實用人才。
(二)優化工作機制形成工作合力。因農村實用人才涉及面廣,建議進一步整合力量,形成組織部門牽頭,人事勞動、農辦、農業、畜牧、林業、農機、教育、科技、體育、文化、衛生等各部門各司其職,齊抓共管的管理機制。各縣區也要成立相應組織,逐步構建縣區引領指導、鄉鎮(街道)黨委政府、行政村“兩委”班子具體抓落實的管理模式,構建縣區、鄉鎮、村三級管理網絡,切實把農村實用人才納入人才隊伍的管理之中。
(三)加強教育培訓提升整體素質。組織農業技術專家,對農村實用人才分期分類進行農村實用技術和知識培訓,有計劃地組織農村實用人才到高校、科研機構進行基礎理論學習和專業技術培訓,彌補他們理論知識的不足。組織大規模科技下鄉活動,把信息、技術送到田間地頭。加快推進農村教育機制改革,整合農村教育資源,大力發展農民職業教育,逐步改善農村實用人才年齡、文化、專業結構不優的現狀,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和科技水平,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有效的人才支持。
(四)營造良好環境激發創業活力。大力宣傳實用人才的先進事跡和成功經驗,加大對優秀實用人才的獎勵、表彰力度,擴大農村實用人才的影響力和知名度,增強其榮譽感。完善農村實用人才發展優惠政策,狠抓政策落實,在項目發展、資金投入、土地承包、產品售銷等環節上予以扶持。對年輕、技術素質較高的實用人才,重點培養,符合條件的及時吸收加入黨組織,并優先選拔,充實到村干部隊伍之中,使其由個人帶頭致富向帶領群眾共同致富轉變,增強其使命感。研究制定有關待遇問題,使有一定技術專長并且作用發揮較大的實用人才享受相應的待遇。搞好職稱評定工作,使廣大“土專家”、“田秀才”有名有份,激發他們報效家鄉,帶領群眾致富的熱情和活力。
(此文刊登在漯河市政府《領導參閱》2014年第8期上)
【漯河市農村人才隊伍建設的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人才隊伍建設調研報告(精選15篇)03-25
人才建設調研報告08-02
農村調研報告02-04
農村飲水調研報告06-30
農村現狀的調研報告01-06
鄉鎮農村調研報告11-30
人才市場調研報告03-03
人才市場調研報告09-07
農村衛生調研報告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