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加快推進現代化進程
統籌城鄉協調發展,是黨的十六大著眼于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而提出的一個重大發展思路和戰略舉措。實施城鄉統籌協調發展戰略,不僅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五個統籌”的關鍵,也是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我國在經歷了50多年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20多年經濟的高速增長后,已經進入了需要通盤考慮調整城鄉經濟社會關系的新階段。從城鄉二元結構帶來的一系列經濟和社會矛盾來看,中國社會向城鄉交融的一體化方向發展的前提和條件都已經成熟。因此,正視中國經濟社會中客觀存在的二元結構,并通過統籌的方式協調和處理城鄉關系,解決新時期的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加快推進現代化進程,是新世紀發展中作為農業大國應有的、正確的戰略選擇。
一、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的基本內涵和現實意義
城鄉統籌是個新的發展理念,說到底就是在新的發展時期,城市與農村、工業與農業之間要協調發展,共同進步。其實質就是消除二元經濟社會結構,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實現城鄉社會一體化發展。現在突出地提出城鄉協調發展的問題,就是要解決發展進程中實際存在的城鄉關系不夠協調的問題。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對推進經濟社會的共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戰略意義。從歷史發展來看,統籌城鄉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新中國成立后,為了加速工業化進程,我國實行的是排斥市場經濟的重工輕農的工業化發展戰略,通過計劃經濟的高度集中使資源配置到工業和城市,形成了“城鄉差距發展戰略”、城鄉分割的“二元經濟結構”和“以農補工”、“以鄉養城”的國民收入分配格局。隨著農業的積累不斷向工業流入,工業逐漸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導部門,農業部門的相對收入低于非農部門,工農收入差距擴大,農民成為相對貧困的社會階層。這種發展模式推動了工業經濟和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但也隱藏著城鄉差距日益擴大和“三農”問題逐步惡化的危機,而且已經影響到中國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三農”問題是我國最根本的問題,“三農”問題解決了,我國的全面繁榮和穩定就有了根本性的保障。所以,必須順應歷史發展的需要,依靠統籌城鄉的協調發展來解決這個根本性的問題。從當前社會來看,統籌城鄉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科學發展觀是引領我國經濟社會快速、協調發展的根本性指針,在科學發展觀“五大統籌”中,統籌城鄉位居其首。城鄉關系是現階段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中最重要的關系。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必須抓住城鄉統籌這個重點,把城市和農村存在的問題綜合起來研究。必須消除計劃經濟條件下形成的一些制度性,體制性和政策性障礙。應致力于逐步取消城鄉間的種種不平等待遇,使城鄉居民和各類經濟主體都能享受公平的國民待遇;逐步打破城鄉界限,提高城市化水平和生產要素配置的效率和效益;逐步改變城鄉分割、各自發展的模式,走以城帶鄉、城鄉互促的發展路子;逐步縮小工農差距、城鄉差距,充分利用市場和政府的雙重調控機制,按照比較優勢和比較成本配置資源,促進城鄉協調,實現共同繁榮和進步。
二、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的基礎條件和制約因素
改革開發20多年來,我國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扎實推進社會各項事業,城鄉面貌大為改觀,人民生活繼續改善,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但總體上看,城鄉二元分割的局面并未根本轉變,一些制約因素依然存在。統籌城鄉協調發展,最根本的是要解決“三農”問題。從當前看,制約“三農”問題的兩個基本矛盾,是人地關系高度緊張的基本國情矛盾和城鄉二元結構的基本體制矛盾。以我們富陽市高橋鎮的實際情況為例,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的基礎條件和薄弱環節:
(一)經濟實力不斷增強,但村與村之間發展不平衡。高橋是富陽市的經濟強鎮,經過幾年的不懈努力,總體經濟實力不斷增強。2004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9.2億元,在全國2萬多個鄉鎮中的排名也上升到223位。但從局部來看,村與村之間發展不平衡問題還相當突出,我鎮經濟主要集中于320國道沿線和集鎮周邊,位于老新義的杜墓片、千家片、雙滸片、坑西片等西北山區經濟發展相對滯后,集體經濟比較薄弱。
(二)、產業結構調整有所突破,但成效不夠明顯。高橋鎮通過建立工業功能區,促進了工業發展的新突破;通過扶持開發農業,效益農業格
【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加快推進現代化進程】相關文章:
從農村“制度貧困”看“城鄉統籌”的必要08-17
關于城鄉統籌發展的情況匯報08-18
加快城鄉建設發展交流材料04-06
農村文化建設推進文明進程調研報告08-24
統籌城鄉發展駐村工作隊計劃08-23
圍繞促進農民增收加快推進“三化一轉移”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