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發展產業集群的幾點思考
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市場競爭已從企業發展戰略向產業集群戰略演化。產業集群通過協同效應顯現出的競爭優勢,日益受到關注,成為區域參與國際競爭的骨干力量。國內外實踐證明,產業集群是有效的區域發展戰略,是提高區域經濟競爭力的有效途徑,也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趨勢。幾年來,鯉城一批行業已開始形成產業集群雛形,對推動經濟增長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我區產業集群的發展歷程
主要有兩個階段:一是從分散辦企業到集中辦企業,企業空間布局由分散走向集中的階段。改革開放初期,城鄉企業應運而生,在發展初期依循的是“就地辦廠”、“離土不離鄉”的布局原則,星羅棋布,隨著企業的進一步發展,依村傍戶的離散型空間布局無疑成了其進一步發展的嚴重阻礙,于是城鄉企業開始自發進行集中布局,構成企業群落,而開發區這一新模式的出現加快了城鄉企業的集聚步伐。但是初期的開發區、工業小區的企業集聚還只是空間上的集中布局,企業之間基本上沒有建立起太強的產業關聯和分工協作關系,處于一種地理空間上的集中、產業關聯上的離散狀態,企業集聚效應還沒有真正充分發揮出來。在這個階段,我區出現了諸如臨江工業小區、寶洲工業區、北峰工業區等一些的企業群落。二是從集中辦企業到集中做產業,由企業集聚走向產業集群的階段。這個階段有兩個很重要的“關節點”:仿效性競爭和產業鏈延伸,前者夯實了集群的基礎,后者促成了集群的實現。仿效必然引起競爭,競爭則導致優勝劣汰的分化。一批企業在這個過程中脫穎而出,形成規模、創出品牌、成為骨干,構成了產業龍頭,帶動眾多中小企業發展,實現了從辦企業向做產業的轉變;而一些企業出于降低生產成本和提高技術水平的需要,逐步把生產過程中可剝離的部分剝離出來,走專一化生產道路,這樣就強化了各種各樣的配套需求,產生了產業鏈上下延伸和相關行業逐步配套的強大拉力,從而逐步促成集群雛形、集群的形成。如早期出現的江南樹兜汽配專業村,義全機電產品一條街,近年形成的九一路電腦專業街、迎賓路汽車一條街和正在建設的江南高新園區等。
二、我區產業集群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我區形成規模的產業集群少,產業鏈不夠完整,集群內的企業規模小,層次低。據統計,2003年我區五個支柱行業輕紡服裝鞋帽包袋、樹脂陶瓷工藝美術、機械五金汽配、塑料制品、電子通訊設備制造業實現的產值分別為:40.37億元、20.88億元、16.63億元、11.09億元、6.65億元,分別占全區工業總產值33.9%、17.5%、14%、9.3%、5.6%,全區產值超億元的企業僅11家,5000萬~1億元的企業也只有23家,五個支柱行業內大規模企業不多,大多數企業規模小,行業內平均每家實現的產值:輕紡服裝鞋帽包袋1219.6萬元、樹脂陶瓷工藝美術971.3萬元、機械五金汽配654.6萬元、塑料制品894.4萬元、電子通訊設備制造業950萬元。區域互補變成重復產業的簡單相加,許多企業原材料需要到外地購買,行業存在低水平重復的結構性矛盾,防御市場風險能力有限。
(2)市場集散規模相對較小。我區的市場以消費市場為主,與生產性關聯的生產資料市場受發展空間的制約,以街為市,以路為市,如伍堡裝璜裝飾材料、迎賓路汽車汽配市場、泉州建材市場、義全機電街等,數量少,輻射能力不強,難以適應產業規模化、專業化、大流通的格局。
(3)管理技術人才緊缺,企業研發力量薄弱,熟練工人不足,生產穩定性差。一方面,企業高級管理和研發設計人才緊缺,研發力量不足,導致產品附加值難以提高。生物學、新材料等相關綜合性技術在傳統產業中的應用比較少;另一方面,企業熟練工人不足。由于工人流動性增強,企業招工難度加大,熟練技術工人緊缺,生產旺季工人缺口更大,為了完成任務,企業經常延長工人工作時間,致使工人超負荷工作,對企業穩定生產造成不利影響。
(4)外部環境亟待改善。一是基礎設施薄弱。投資載體嚴重不足,我區現有工業小區15個(不含江南高新園區),占地面積僅1763畝,布局分散帶來了缺少規模經濟、城市化滯后等系列問題;二是融資難。各商業銀行現有的信貸政策和管理機制難以適應民營經濟發展的需要,大部分中小企業由于沒有固定資產擔保難以
【發展產業集群的幾點思考】相關文章:
縣中醫藥產業發展的幾點思考08-24
區域電子商務產業集群發展模式研究08-18
信息產業集群與區域經濟發展關聯效應分析08-26
學校情感德育的幾點思考08-20
關于地理美育的幾點思考08-20
初中地理教學的幾點思考08-19
關于歷史教學的幾點思考08-19
對企業稅收籌劃的幾點思考08-18
對中學體育教學的幾點思考08-25
【隨筆】關于教育的幾點思考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