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鎮“支部+協會”工作情況的調研工作報告
支部抓協會協會帶農戶農戶得實惠——構皮灘鎮“支部+協會”工作情況的調研工作報告
“支部+協會”是鞏固農村“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教育活動成果,是建立健全“讓干部經常受教育、使農民長期得實惠”工作機制的有益探索;是深化農村黨的建設“三級聯創”活動,促進農村黨建工作與經濟工作緊密結合的重要載體;是夯實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的一個重要抓手;也是著力解決“三農”問題,推動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的一條有效途徑。構皮灘鎮為了切實解決解決“三農”問題,緊緊圍繞以產業化為依托,以專業協會為載體,以富民為目的,通過支部抓協會,協會帶農戶,農戶得實惠的“支部+協會”工作模式,深化了農村黨的建設“三級聯創”活動,夯實了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推動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一、我鎮“支部+協會”的基本情況
我鎮地處烏江南岸,鎮域經濟主要靠農業支撐,是典型的山區農業鄉鎮,全鎮共有10個行政村,農業戶8800余戶,農業人口3.3萬余人,其中種煙戶1600余戶,全家外出1000余戶,在家發展養殖、種植的6400余戶。有協會12個,其中支部+協會有5個,在已建立的協會中,養殖業有9個,種植業3個,支部+協會+遠教有3個,支部成員在協會中任職的有10人,目前,全鎮共有會員3000余人,占總人口的9%,其中黨員150人,通過協會的作用帶動農戶3000余戶,會員的年平均收入達3000元,高出本地其他農民平均收入500元左右。構皮灘鎮為了切實加快農村經濟發展,緊緊圍繞產業發展,大力扶持科技能手、營銷能手,根據地理環境及區位優勢,通過支部引路,先后成立了畜牧產銷協會、蔬菜協會、苦丁茶協會、玉米制種協會、養雞協會等,在協會的帶動下,我鎮農民的人均收入比協會成立前增加了300元左右,村級集體經濟比協會成立前增加了20余萬元(數據是否有些夸大其詞?)。
二、我鎮創建“支部+協會”的主要做法
我鎮在創建協會方面,主要從五個方面進行組建。一是在最優勢的產業上組建協會,做大做強產業。我鎮根據實際情況,對規模大,地域廣的行業,則由鎮黨委牽頭,跨村建立協會,形成專業村的格局,以擴大優勢產業。在2003年,鎮黨委牽頭,創辦了構皮灘鎮畜牧產銷協會,使生產和銷售形成一條龍,通過產銷協會有效地把全鎮分散的、無市場導向的畜產品組織到了一起,切實解決了養殖戶買賣難的問題。二是在黨員干部發揮作用突出的地方組建協會,發揮示范作用。2002年我鎮太平社區朱廠壩組能人黨員夏照學緊緊抓住構皮灘大電站建設大好機遇,利用該組的區位優勢和地理環境,帶領該組群眾從事蔬菜行業,并在2004年成立了蔬菜協會,并且被鎮授予“無公害蔬菜基地”,在兩年的時間內,該組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群眾過上了小康生活,戶戶都蓋了新樓,這一切,都被附近村民的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紛紛要求加入協會,現蔬菜專業戶由原來一個組發展到周邊18個村民組,原來的二十幾戶發展到現在300來戶,隨著輻射面的增加,今年,通過協會組織與構皮灘工區的施工單位簽定了蔬菜直銷合同,為當地群眾帶來了近10萬元的收入。三是在農民最需要服務的項目上組建協會,建全服務體系。高坡村盆土和小泥田組,家家戶戶養雞,規模500至3000只不等,已形成養雞專業戶,但是由于養殖技術根本上和對市場信息撐握不準,導致失敗者居多,成功者居少,高坡村黨支部經過充分調研,決定與鎮畜牧產銷協會聯合,組建畜牧產銷協會養雞分會,通過協會實行“統一進苗、統一技術、統一進料、統一銷售”的“四統一”管理模式,并聘請遵義嘉好飼料公司的技術員對飼養及銷售作方位的服務,打消了農戶的顧慮,提高了他們養殖的積極性。四是在產業鏈的薄弱環節上組建協會,提高經營水平。2005年,構皮灘鎮政府首次在甕腳村規劃了1000余畝的玉米制種基地,由于是首次制種,農戶對相關的技術一巧不通,甕腳村支部引導農戶組建了玉米制種協會,通過協會組織特邀請了省農科所、鎮農技站的技術人員作全程的技術指導,使廣大種植戶在短時間內撐握了相關的技術,目前,該制種協會運行正常,預計年底創收300萬元左右。五是與農村信用社合作組建協會,提高服務質量。構皮灘鎮以黨支部為核心,以農戶為基礎,以產業為依托,以協會為載體
【鎮“支部+協會”工作情況的調研工作報告】相關文章:
黨支部調研工作報告(精選6篇)05-12
鎮*村黨支部事跡08-16
協會工作報告09-02
工作情況的調研報告12-29
鎮人大主席工作報告08-19
鎮的環境整治工作報告10-09
鎮敬老院調研報告08-18
鎮人口和計生工作情況總結08-24
鎮人大工作報告范文08-18
馬良鎮教育均衡發展的調研報告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