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新農村建設中增加農民收入問題的思考
一、當前影響農民收入增加的制約因素
1、農業產業結構有待調整。由于種植習慣和農民認識等原因,農業產業結構比較單一,大部分還停留在傳統農業上,農產品與當前市場需要存在不適應現象,難以實現農業收入的較快提高。
2、農業投資能力有限。政府投入能力較低,村與鄉集體普遍存在積累不足,農民小規模和分散式的經營方式,決定了農民投資十分有限,只能集中在短期投資上,主要是當年生產費用的支出,包括化肥、農藥、種子、地膜等。近年來,由于農民收入增長速度相對較緩,農民的收入預期不高,用于擴大再生產的中長期投資更是少之又少,生產性投資下降,使農民收入增長遇到了很大的挑戰。
3、農村市場發育程度較低。雖然經過多年的努力,我縣農村市場建設取得了一些進展,但現階段的農村市場仍存在許多不足,制約了農民收入的增長。一是農產品流通渠道不暢,環節過多,造成流通成本升高,農民在經濟生活中利益損失嚴重。二是市場流通交易不夠規范。產、銷沒有形成規范統一的整體,相對比較混亂。三是市場機制運用的效果不理想。以市場調查和預測為指導的結構調整和農作物品種改良等工作進展都相對緩慢。對農資價格與質量的市場調控也需要進一步加大力度。
4、農產品科技含量低。一般農業科研都把重點放在提高農產品單產、增加農產品總量上,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難以滿足人們對農產品多樣化、優質化的需求。大多數科研集中在產中階段,產前、產后科研力量薄弱,農產品加工、貯運等可大幅度提高農產品附加值的科研成果不足。農業科研成果轉化慢,轉化機制尚未真正形成。
5、農民組織化程度較低。農戶的生產比較分散,真正代表農民利益的組織機構較少。雖然我縣已經建立了三勝水稻合作社、養雞協會等合作組織,但大部分農戶還處于分散經營狀態。
6、農民素質相對較低。由于“一免兩補”政策的執行,種地收入相對提高,導致一些農戶讓孩子上到初二左右就輟學回家務農,能上高中或職業高中的更是鳳毛鱗角,加之原來農民的總體文化水平較低,導致大部分農村農民增收致富能力差,增收渠道窄。盡管政府和學校做了多項努力,效果也不太明顯。
二、增加農民收入的幾點對策
第一,進一步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揮資源優勢,在增強市場競爭力上增加農民收入。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在充分考慮市場需求的同時,著力優化種養業結構,加快“主輔換位”進程,引導特色經濟向多元化、規模化發展。充分發揮本地資源優勢,讓農業生產在最適宜的條件下進行,使農業資源得到合理利用。不斷拓寬產業化經營領域,針對現有資源和和市場需求,重點培植一些加工型龍頭企業,進一步提高農業經濟運行質量,增強市場競爭能力,為農民增收打好基礎。
第二,加大農業投入力度,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在創設優良環境上增加農民收入。要進一步加大政府對農業的投入力度,引導農民提高生產性投資的比例。大力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田水利設施建設、醫療衛生和文化教育設施建設。深化農村各項改革,不斷改善農民增收的基本條件。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嚴防農民負擔反彈。繼續認真落實和強化中央、省、市扶持農業發展的各項惠農政策。同時,要積極推進鄉鎮機構改革、強化政府對農村義務教育責任、改革縣鄉財政管理體制、逐步化解鄉村債務等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綜合改革,逐步建立能促進農業發展,農村繁榮,農民增收的良好環境。
第三,大力培育農村市場體系,暢通流通渠道,從規范產銷運作上增加農民收入。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村市場關系到農產品和農村生活用品的流通,這在農民收入的實現與使用方面起到直接作用。要進一步暢通農產品流通渠道,減少流通環節,降低流通成本,切實保障農民利益不受損害。努力發展“訂單農業”,把產、銷有機結合,為確保農民收入提供保證。強化市場機制的運用效果,充分發揮價格機制、供求機制對市場和農業結構的調節作用。
第四,發展勞務經濟,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在拓展增收渠道上增加農民收入。隨著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人均很少的耕地面積,只要少數人種植就可以了,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必須走出家門,尋求新的增收渠道。要加快剩余勞動力流動和轉移,減少農村人口,增加農民收入,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并以傳統優勢產業為基礎,繼續發展其它勞動密集型產業,吸納更多的農村富余勞動力。要不斷加大技能培訓
【新農村建設中增加農民收入問題的思考】相關文章:
積極探索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08-17
全面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思考08-24
新農村建設中消防工作的調研報告范文08-19
關于潛能生問題的幾點思考08-18
對改進機關學習問題的調查與思考08-17
關于新聞起源問題的思考03-09
工程建設中兩類合同的法律思考08-18
國家軟實力建設中的知識產權問題研究08-18
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教學的思考08-18
關于建筑環境問題的幾點哲學思考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