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報告總結>調查報告>省文化與旅游產業發展調研報告

    省文化與旅游產業發展調研報告

    時間:2023-02-26 20:33:01 調查報告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省文化與旅游產業發展調研報告


    文章標題:省文化與旅游產業發展調研報告

    文化產業一般是指從事文化產品生產和提供文化服務的經營性行業。由于文化產業明顯地涵蓋文化產品生產、流通和服務三大領域,該產業的統計預測也就具有復雜性和高難度。清晰定義文化產業所涉及的行業內容有利于研究分析和政府決策。文化產業發展至今,已形成一個巨大的“產業群”,包括文化產品制造業、文化產品流通業和文化服務業。其中文化產品制造業根據現行國民經濟行業分類標準,主要包括書報刊印刷業、記錄媒介的復制、文教體育用品制造業、廣播電視設備制造業、工藝美術制造業等。文化產品批發零售業主要包括文具用品批發業、工藝美術品批發業、圖書報刊批發業、音像制品及電子出版物批發、文化體育用品零售業、圖書報刊零售業等。文化服務業指專門從事文化的服務部門,主要包括互聯網信息服務、廣播電視傳輸服務、廣告業、旅行社、旅游酒店、游覽景區管理、攝影擴印服務、新聞出版業、廣播電視電影和音像業、動漫業、文化藝術業、體育、娛樂業等。
    湖南的文化與旅游產業在全國處于第一軍團的地位。與排在前5位的廣東、北京、山東、上海、浙江相比,存在明顯差距,但發展趨勢良好,潛力巨大。在中部6省中綜合發展水平排第1,旅游收入排第2。2006年,文化與旅游產業總產值可望達到1239億元(文化產業增加值預計325億元),比2005年約增長20。在宏觀經濟環境向好的情況下,預計2007年,文化與旅游產業的增長在15—20左右,文化產業增加值可望達到375億元,旅游總收入將達到664億元。文化與旅游的進一步發展需解決目前存在的4個問題:即政企不分、激勵政策不完善,競爭激烈、利潤下降,民族地方特色淡薄、地區發展失衡,以及國際競爭力低下等問題。

    省文化與旅游產業發展調研報告

    一、湖南省文化與旅游產業發展現狀分析

    (一)湖南省文化與旅游產業發展的主要特點

    1、產值與規模
    2005年,湖南文化與旅游產業(以下簡稱大文化)總產值為1037.87億元,文化產業增加值271.08億元,旅游總收入453.57億元,其中旅游外匯收入3.9億美元。2005年末全省擁有藝術表演團體93個、文化館125個、博物館和紀念館72個、公共圖書館120個,省內廣播電臺11座,中、短波發射臺和轉播臺25座;廣播人口覆蓋率為82.47,省內電視臺15座;電視人口覆蓋率為92.42;2005年文化產業從業人員82.81萬人,占全部從業人數的2.2。2006年上半年累計旅游總收入260.7億元,文化產業增加值156.8億元。產業發展突出特點是:①多數企業產值規模偏小。2005年,產值過5000萬元的文化企業基本集中在長沙,而長沙市產值過5000萬元的28家,過億元的12家,過10億元的2家。②集團化快速擴張的要求明顯。目前,湖南已初步形成了出版、廣播影視、報業等八大文化產業集團。其中,省級出版、報業、廣電、電影四家集團的總資產超過150億元,占法人單位資產總數的32.1。

    2、結構與速度
    2005年,大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7.71,預計2006年底,這一比重將在10以上。大文化產業2005年的內部結構出現明顯變化,支柱行業中,旅游產值占產業的比重43.7,新聞出版產業12.92,廣播影視集團1.93,文化娛樂29.3,動漫畫1.90;文化產品生產和銷售4.56。
    “十五”期間,湖南文化產業加大了投資力度,累計投資額約300億元人民幣;2000年大文化產業增加值163.86億元(其中旅游約75.23億元),“十五”期間年均遞增速度為22.9(剔除旅游后為17.3),與“九五”期間年均增速12相比,2006年上半年比去年同期增長了15,呈顯加速度增長態勢。

    3、優勢行業特點
    進入21世紀,大文化產業成為湖南的第1大優勢產業,到“十一五”末,其產值比重將占湖南GDP的15。文化產業中,優勢突出的行業有五:新聞出版業、廣播電視電影業、報業、文化娛樂業、動漫畫。
    新聞出版總量指標全國排前8位,效益指標全國排第5位,湖南出版集團連續4年入圍中國最大企業500強,并成為全國重要的出版基地;廣播電視電影業在國內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金鷹節、《快樂中國》、《超級女聲》等品牌等在國內具有極強的輻射力;《體壇周報》的發行和廣告均占據了全國體育類報刊50以上的市場份額,成為全國綜合實力最強、發行量最大的體育類報紙;文化娛樂業則在歌廳、KTV、酒吧、演藝吧、溫泉沐浴等有超速的發展,僅省會長沙就擁有大小歌廳、酒吧、演藝吧等演藝場所4000多家,每天吸引40萬人,每年經濟收入達20多億元。動漫畫更是領先中國,擁有國內第一個卡通原創馳名商標"藍貓",以及"虹貓"、"山貓"等一系列原創卡通形象,擁有動畫研發、制作、出版、發行、教育和傳媒機構共18


    家,2005年產動畫片2.5萬分鐘,年產值20多億元,占中國動漫畫產值的60。

    4、體制、環境與地位
    體制:產業與事業并重并存、計劃體制向市場體制轉型的初級階段。文化產業是市場經濟的產物,也是計劃經濟時代的文化事業發展變化的產物。湖南的文化體制改革起步早,行動快,收效大。局部看,少數大型文化企業集團已徹底離開事業母體并成功的發展為國內知名品牌;全局看,文化經營性企業從事業單位剝離的不夠徹底,2006年湖南文化事業財政支出與文化產業投資大體相等,約20億元。處于一種文化產業和事業體制并重并存狀態,文化體制和機制改革尚未走出初級階段。
    環境:面臨國際同業的急劇競爭態勢,產業制度和發展政策處于探索期。“十五”期間,國家先后出臺《關于文化體制改革中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制為企業的若干稅收政策問題的通知》和《關于文化體制改革試點中支持文化產業發展若干稅收政策問題的通知》,《文化部關于支持和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湖南出臺了《關于加快文化產業發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湖南省文化產業發展規劃(2001—2010)》等一系列文件,成為湖南文化產業發展的強大政策推動力。面對WTO后國際同業進入湖南,一些探索性的制度、政策的推動力正在減弱,雖然出現個別企業和品牌競爭力增強,但湖南文化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尚未形成,產業的進一步發展面臨國際國內激烈競爭環境的大考驗。
    地位:文化產業綜合實力仍處于第一軍團的地位,但有下滑的趨勢。2005年,湖南文化產業以增加值(不含旅游)排位,居國內第9位,前8:廣東、北京、山東、浙江、上海、江蘇、福建、河南(339億),2001年的增加值排序是江蘇、山東、廣東、浙江、北京、湖南、上海,增加值后退3位;以占GDP的比重排國內7位,前6為:廣東、北京、上海、浙江、天津、福建。2005年湖南旅游收入達到421.2億元,旅游收入全國第12位,中部6省第3位。

     (二)文化與旅游發展問題及深層原因

    1、競爭激烈,利潤率下降問題
    文化產業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激烈競爭環境中成長起來的“朝陽產業”,被日本經濟學家和國內部分人士戲稱為“21世紀的最后一塊暴利蛋糕。”自2004年底,文化部出臺向非公有制經濟敞開文化經營大門的政策意見后,湖南的文化產業在國際、國內眾多的競爭對手的全面夾擊下,快速增長的同時利潤率明顯下降。例如,2005年,湖南新聞出版行業總收入134.02億元,實現利潤10.2億元,收入比2000年增長67.13%,利潤只增長26.24%;湖南電廣傳媒集團主營收入18.14億元,實現利潤4.39億元,收入比2003年增長了87.4,利潤只增長60,利潤率下降明顯。文化產業利潤下降的直接原因是雙向的,即多元競爭引發的產品(服務)價格明顯下跌和經營成本(尤其是人力成本)的大幅提高。

    2、民族地方特色淡薄(結構失調),地區發展失衡問題
    文化的競爭是思想創造力的競爭,也是民族特質的競爭。在動慢畫行業中,世界3大品牌“米老鼠”、“阿童木”、“藍貓”的巨大成功,既充分證明“創意”就是競爭力,又深刻印證“民族文化”為底料的文化產品才具備國際競爭力。湖南的文化支柱產業中,具有本國民族特色的產品比例偏低,兜售外國西方文化的比重居高不下。特別是旅游景點和休閑產品中,文化含量低,自然資源成分高。因此,文化的民族價值和旅游的文化價值,在結構上普遍失調,大文化內部產值結構偏重與旅游、娛樂和新聞出版,文化產業的供給與市場的需求在城鄉之間出現巨大反差。文化和旅游產業在省內地區間發展不平衡。2005年,長沙市文化和旅游增加值達到242.85億元,占當地GDP的16,全省文化增加值48.78;張家界市文化和旅游增加值41.57億,占當地GDP的37.6,全省文化增加值8.35;郴州市文化和旅游增加值38.75億,占當地GDP的8.1,全省文化增加值7.18。以上3市的文化和旅游增加值合計占湖南總量的64.31。其他11個地州市共享余下的35.69。

    3、機制改革,政策完善問題
    文化產業發展的體制機制仍沒有完全改革到位的突出表現在:公益性文化單位和準公益性文化單位兩大塊。公益性文化單位,如公共圖書館、博物館、群藝館、科技館等,因獲得政府的全額投入和工資福利保障,內部機制改革動力缺失;準公益性文化單位,如表演團體、藝術院校和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等,產業化經營效益苦樂不一,終因部分獲得政府財政投入和補貼支持,缺少市場危機感,體制創新進展緩慢;總的原因是改革有3怕,“想改不敢改”。一怕政治風險,文化是意識形態,觸及黨的喉舌陣地;二怕經濟風險,文化單位是國有資產,擔心資產流失;三怕社會風險,人員安置不好易觸犯眾怒。不過,“十五”期間的系列文化產業政策不夠完善的問題正在引起部分省市的重視。2006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就轉發了10部門《關于推動我國動漫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南京市迅速作出反映,8月10日召開的全市加快文化產業發展會議,推出“1 4”一攬子文化產業發展新政策文件。湖南急需出臺有關保持領先地位的一系列新政策文件。

    4、速度快,國際競爭力低的問題
    “十五”改革的重大成果之一,就是文化產業發展速度普遍超過GDP的增長速度。2005年湖南文化產業增長速度比GDP快了近1倍,形成文化產業在GDP中的“蛋糕”不斷擴大的良好趨勢。我們對這種趨勢不宜過分樂觀,因為無論國家和各省市文化產業的國際競爭力都普遍低下。從大文化產業占GDP的比重看,2005湖南才7.71,2004中國平均2.13;同等口徑美國和英國在2000年前就分別達到12和10,意大利高達25,日本18。從業人員占全部人員的比重看,2003年美國4.8,英國7.7,中國1.7;提高湖南大文化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已經成為重大而緊迫的課題。

    5、深層原因
    目前,中國與文化相關的服務產業的發展水平相對發達國家明顯偏低,一段時期內還不能滿足人民群眾已經形成的巨大消費需求,這就在客觀上為外國文化產業提供了覬覦的市場空間。據保守估計,目前這個我國文化產業無法填補的空間至少在5000億元人民幣以上。另一方面,文化產業在中國正在經歷著由傳統模式向市場經濟下的商業模式轉軌,不可避免地存在著3大深層矛盾:
    一是文化產業組織集約化程度不高與過大市場需求之間的矛盾。資源分散和集約化程度低的問題重點表現在公益性和經營性文化單位。用于文化建設的財政資源分散在成千上萬的重復建設、效益低下的單位,既不能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要,又造成了資源的閑置和浪費。
    二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先進性要求與文化原創能力不足之間的矛盾。在經濟學的壟斷競爭理論中,保持產品差異被認為是維持產品在市場上的壟斷力量的關鍵。文化產品的差異首先是來自價值觀及表達手段的獨特性;文化差異也是我們在國際競爭中可以依賴的比較優勢。一方面由于戰爭和人為的破壞,不僅使文化遺產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護,而且貽誤了發展機遇;另一方面,由于目前還沒有一個較為系統的政策方針,人才相對缺乏,造成了旅游和文化產品的相對滯后。
    三是文化產業傳統的資源配置機制與市場化要求之間的尖銳矛盾。近年來,湖南文化產業的體制改革開始進入“快車道”,成功地組建廣電、報刊、出版等8個集團公司,實現了“強強聯合”和“資產重組”。但是,如何將結構調整與體制轉型結合起來,解決資源配置機制混亂,仍然在摸索之中。條塊分割和行業壁壘與市場化要求之間的矛盾仍然是困擾文化產業發展的一個重大難題。

    二、湖南省文化與旅游產業發展趨勢

    (一)發展指數

    科學發展觀強調以人為本,和諧發展。文化和旅游的發展既是人類文明和生活方式進步的重要標志,也是和諧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衡量產業發展的標準不是經濟指標的增長,而是全面滿足人們群眾物質和精神需要的程度。依此,產業發展指數可由多方面的綜合指數的構成。文化產業和其他經濟產業不同,具有更強的政治功能和社會功能,其發展指數應兼顧政治發展和社會發展指標。
    文化產業的發展綜合指數計算方法有二:時間序列法和目標參照法。時間序列法一般是將各項指標的當年數值除以上一年數值得到該單項指數Xi;目標參照法,首先要根據國民全面小康計劃的要求,設定各項指標的目標值。然后將各項指標的當年數值除以目標值得到該單項指數Xi。在計算湖南文化產業的發展綜合指數時,我們篩選了如下7個指標:人均文化產業增加值指數(X1)、人均旅游收入指數(X2)、電視人口覆蓋率指數(X3)、城鎮人均文化產品和服務消費額指數(X4)、農村人均文化娛樂和教育服務消費指數(X5)、農村恩格爾系數(X6)、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指數(X7)。本文的發展綜合指數就是上述7項指標的加權值。即:

    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指數=0.15X1 0.15X2 0.2X3 0.16X4 0.14X5 0.1X6 0.1X7

    按照以上的兩種計算方法,得出了湖南2006年的文化及旅游發展綜合指數分別是1.0818和0.615。也就是說,從時間序列看,2006年湖南文化與旅游產業發展總體上比2005年改善8.18,從全面小康目標的差距看,2006年湖南文化與旅游產業發展綜合結果距小康目標有(1-0.615)的距離,即相差38.5。

    表15-12005、2006年湖南文化及旅游發展綜合指數
    指標項 時間序列目標參照
    2005年2006年2006年
    X11.2341.19390.671
    X21.1841.18380.674
    X31.003910.924
    X41.0751.0420.526
    X51.11091.120.35
    X61.03851.01960.769
    X70.99050.99690.968
    發展綜合指數1.094041.081830.615

    數據來源:依湖南省統計局2004—2005年的統計數據計算得出

    值得注意的是,2006年文化與旅游產業綜合發展比2005年略有放慢,根據預測,文化及其相關產業增加值速度比上年減慢4,城鎮人均文化消費增長放慢3.5。同時農村人均文化娛樂教育消費水平目標差距很遠,達到65。

    (二)發展趨勢

    1、2007發展趨勢判斷
    2006年第三季度,湖南文化與旅游產業的主力集團企業比上年同同期增產約19以上,全省文化產業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長約20以上,因此,初步判斷全年文化產業增加值將達到325億元。2007年將會持續這一良好的趨勢。理由如下:
    一是國家宏觀政策調控將繼續傾向與擴大內需,構建和完善文化公共服務體系,國內和湖南居民的有效文化消費需求將得到明顯釋放,加上文化產業的利潤仍然可觀,將會刺激文化產業新一輪增長。
    二是湖南的新農村建設將取得初步成效,農民增收能力有所增強,人均文化娛樂和教育支出比例在明顯增加。同時,自2005年底,中央發布《進一步發展農村文化的意見》以來,湖南整個農村文化發展的體制環境應該有了一定的改善,長沙、株洲、湘潭等文化中心地區在農村文化事業投入穩步增加,將帶動農村文化市場的升溫。
    三是隨著國家文化局、廣電總局對國產動畫片保護政策的細化,國產動畫片全面進入黃金時段,湖南動慢業的國內領先優勢將進一步發揮,加之金鷹卡通產業科技園等重大文化工程項目的相繼建成,將帶動來年相關文化產業鏈的良性快速增長。

    2、2007年文化與旅游產業增長預測
    時間序列預測結果:“十五”期間,湖南文化產業增加值年遞增速度達到17.3,“十一五”計劃遞增速度為15,2006年的實際增長達到19。我們用時間序列預測2007年湖南文化產業增加值的增長速度為17.6,即文化產業增加值將達到382.46億元人民幣。而過去6年里,旅游總收入的平均增長速度高于文化產業增加值的速度,達到21.5。隨著休閑理念普及和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大副提高,大眾旅游將進入高峰期。我們用時間序列預測2007年湖南旅游總收入的增長速度為20,即旅游總收入將達到664.03億元人民幣以上。
    比重法預測結果:根據湖南省統計局和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十五”期間,文化產業的增長速度明顯快于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湖南文化產業增加值占當地GDP的比重平均增速15。依據“十一五”文化產業發展規劃,計劃與2010年,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上升到7。湖南省統計局運用投入產出法預測到2010年湖南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5.1,實際上,2006年已經達到4.5。我們樂觀的預測2007年湖南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4.7,而2007年湖南GDP正常增長不低于9,即7832.42億元人民幣,那么文化產業增加值相應將達到368.12億元人民幣。
    以上兩種預測方法取平均值,2007湖南文化產業增加值將達到375.29億元人民幣。

    (三)橫向比較

    中部是華夏文明發祥地,具有悠久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中部六省橫穿長江、黃河兩大流域,地域文化豐富多彩,如:河南的中原文化,湖南、湖北的湘楚文化,安徽的徽文化,山西的晉文化,江西的紅色文化和道教文化,各省文化與旅游產業資源十分豐富、各有千秋。但經過短期的市場經濟洗禮,各省的文化和旅游產業發展水平拉開了一定的差距。
    首先從發展綜合指數的比較中不難發現,湖南和湖北文化與旅游綜合發展水平排在前列,分別達到0.615和0.612,高出全國平均發展水平6.6;河南0.578,與全國平均相同;其他3省低于全國平均發展水平5.72以上(詳見表15-2)。值得注意的是,湖南2個單項指標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即電視人口覆蓋率X3和農村恩格爾系數X6;另外,湖南2005年人均旅游收入只有673元,在中部排在第五,僅高于安徽。
    其次,6省文化產業占GDP的比重差異明顯。對比2005年數據,6省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按大小排列如下:湖南4.2,河南3.2,湖北3.1,山西2.2,江西2,安徽1.8。文化產業增加值超過100億的有河南、湖南和湖北。按照國際慣例,超過GDP5的產業才稱得上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那么中部沒有一個省的文化產業具備支柱產業的特點,不過湖南離該標準最近。
    第三,6省文化與旅游產業發展速度不一。湖南旅游發展速度排第4,文化增加值速度排第2。“十五”期間,GDP遞增速度排序結果是:江西12.38,山西11.78,河南11.38,湖南10.24,安徽10.2,湖北10.1。2005年旅游收入增長速度排序是:山西41.4,江西32.9,河南26.4,湖南22.1,安徽16.1,湖北14.4;文化產業增加值遞增速度排序:河南26.7,湖南22.3,湖北11.8,山西11.6,江西10.8,安徽7.8。

    表15-22005年中部6省文化與旅游產業發展指數比較(目標參照法)
    指數項湖南河南湖北江西安徽山西全國平均
    X10.6710.5800.5550.3130.2470.4550.500
    X20.6740.8190.7470.7420.4740.8700.404
    X30.9240.9620.9990.9540.9500.9580.958
    X40.5260.3800.4530.3950.4390.2680.454
    X50.3500.2100.3860.2990.2750.1290.268
    X60.7690.8810.8490.8150.8790.9050.877
    X70.9680.9820.9500.9410.9780.9960.900
    發展綜合指數0.6150.5780.6120.5410.5440.5330.577

    數據來源:依據國家統計局數據計算得出

    三、2007年湖南省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對策

    文化和旅游是21世紀經濟發展最大的亮點,也是湖南經濟崛起最后一次機會。我們必須抓住機遇,進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持續保持文化及旅游產業發展步伐。針對上述分析的4個問題和發展速度減緩的趨勢,2007年應重點采取如下對策,以解決目前存在的關鍵問題。

    1、抓緊落實2006國務院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意見,政事、政企徹底分開,完成“辦文化”到“管文化”的職能轉化。
    建立以市場為主導的文化體制,是我國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大方向。堅持這個方向,就是要把那些仍然停留在“計劃”的思維模式轉變為“市場”的思維模式。過去那種等靠要的行政事業發展模式無法在競爭國際化的大環境里有效釋放人的文化創造力,最好的文化產品一定是在市場競爭機制下生產出來并流行于市場,為媒體等社會潮流的引領者認知和接受,繼而影響大多數民眾。2006年,湖南以長沙市為試點啟動了文化事業單位的人員聘用、崗位管理和內部分配等三項人事制度改革,其效果有待求證,因為沒有跟政府財政斷奶的事業單位人,本質上始終是端著鋼飯碗,任何改革措施對“鋼飯碗”刺激是極其有限的。因此,要使文化體制改革收到實質性成效,2007年的重要改革對策就是政事、政企徹底分開,使文化事業單位面向市場而不是政府,政府行政部門要幫助事業單位穩步走向市場而不是隨手不管;通過市場化商業運作模式,完成政府部門從“辦文化”到“管文化”的職能轉化。建議具體行動:一是探索建立黨管方針政策、人大立法規范、政府依法行政、社會自治自律的新型文化管理體制,二是對于公益性文化單位,如公共圖書館、博物館、群藝館、科技館等,政府可改變“投入”機制和方式,以實現變“辦”為“管”的半市場化改革;三是對于準公益性文化單位,如表演團體、藝術院校等經營性單位,可實施企業化改造,給予一次性的財政支持和長期稅收優費政策,實現市場化商業運作。

    2、制定和完善文化產業發展政策體系,提高文化旅游產業贏利能力,吸引文化投資。
    產業政策是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手段。文化與旅游產業成為21世紀新經濟最大亮點在于它的低能耗和綠色環保。按照國家科學發展戰略要求剛性指標,湖南在未來的4年中要將能耗降低到每萬元GDP1.12噸標準煤(2005年是1.4),污染物排放總量要減少10,任務還十分艱巨。發展文化產業十分有利這一戰略目標和剛性任務的完成。文化與旅游產業的發展源不外乎兩條:內生和外引。內生需要一整套的產業激勵政策和鼓勵文化消費政策,就會有效釋放文化創造力;外引——尤其是引進戰略投資者,需要改善投資環境,限制過度競爭,確保產業的長期贏利能力。河南的做法就值得我們借鑒:截止2005年底,河南省發改委、財政廳、國稅局、地稅局等21個政府職能部門,制定、出臺了22個支持文化產業發展和文化體制改革的配套政策,在資金投入、資產處置、收入分配、勞動保障、法人登記、稅收減免、人員分流、離退休人員安置等方面提供了可操作性強的政策支持。

    3、做強文化中心城市的同時,注重開發農村文化旅游產業和市場,突出民族文化特色。
    啟動以長沙為核心的文化中心城市建設,主要是按照湖南“十一五”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的“一區三帶”戰略,加大文化重點工程的投入。湖北準備用73億元打造15個文化產業園,形成清江巴土民族民俗文化帶、武當神農兩山文化帶、鄂東南紅色文化帶和三國文化帶,以趕超湖南;云南的鄉村民族特色文化產業投入少、見效大,成為7大文化產業支柱之一,如麗江將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與世界自然遺產“三江并流”完美結合,打造了世界級旅游品牌。而湖南“十一五”計劃中,長沙中心文化區只有12個小的重點文化工程項目。這顯然對保持湖南在中部的文化產業領先地位不利。因此,2007年要在加大長沙市文化產業投入的同時,加快三個文化特色帶(京廣線、瀟湘流域、大湘西)的開發建設。尤其是注重開發農村文化與旅游產業和市場。湖南有豐富的鄉村民族文化資源,應盡早盡快地開發以鄉村文化和民俗文化為底蘊,生態文化、休閑文化為潮流的鄉村特色文化旅游產業鏈,打造節能、綠色、高效的文化產業新基地。

    4、重點扶持核心文化企業集團,培育文化旅游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當今世界文化市場四分天下:美國占有市場總額的約43%,歐洲34,亞洲、南太平洋國家19%,其他國家占有剩余的4份額。美國文化搶占中國市場的代表作被概括為“3大片”:硅谷“芯片”、好萊鄔“大片”和麥當娜“薯片”;日本文化產品搶占中國的市場銷售額最大的是動畫片;韓國則搶占了中國的“青春偶像片”市場。發達國家依仗自身雄厚的經濟實力,掌握文化產業的話語權和規則制定權,逐步推動全球文化產業向壟斷化、規模化和高投入、高科技化發展同時,通過在全球推行新自由主義,來兜售本國的文化制品,販賣其生活形態,試圖侵入中華民族和其他民族的文化內核。因此,文化產業的國際競爭力關系到國民經濟和民族文化雙重安全。
    湖南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張春賢同志說過“產業格局的建立要有國際視野,要打破行政區劃和行業的限制,做大做強現有的8個文化產業集團,同時組建一批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的文化產業集團,打造文化產業的航空母艦,不斷增強我省文化產業抵御國際風險的能力。”湖南文化與旅游產業參與國際市場競爭是發展戰略的需要,也是文化安全的需要。提升湖南文化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方略有二:一是打造文化產業的“航空母艦”,培育能進入世界財富500強的文化企業集團,獲得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話語權。但必須意識到將湖南8個文化集團捆綁也抵不過美國文化巨鱷AOL時代華納公司的1/100!即便將中部6省的文化產業增加值都加起來(136.5億美元),也不及AOL時代華納公司2005年市值的1/10!AOL時代華納實際上是一個航空母艦群。因此,必須打造高效率的“航空母艦”,才能以小勝大。二是構建集群式創新能力,培育文化產業整體競爭力。湖南文化產業除了出版集團、廣電集團等8強外,余下的全是中小企業。后者具有極大的創新活力,但缺乏創新規模經濟性(RoyRothwell1993),雖然散在的小企業所組成的產業無法形成整體競爭力,但可以通過推動文化產業集群化,構建集群式創新,既保持中小企業的創新活力,又促進中小企業創新能力的集成,從而實現創新規模經濟性。這樣,就好象將整個文化產業變成一個擁有文化創新力的高效的巨無霸,必形成文化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5、產品文化和創意文化并舉,文化創新和文化傳承并重。
    文化創意是指依靠創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賦,借助于高科技對文化資源進行創造與提升,通過知識產權的開發和運用,產生出高附加值產品。文化產業是創意的產業、內容的產業,但又離不開傳統文化尤其是實物文化資源的積累。文化產業發展要處理好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設的關系,即產品文化和創意文化并舉,文化創新和文化傳承并重。上海是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最早的地區,上海的影視業、出版業、時尚設計、廣告業等行業曾一直處于全國領先地位,2006年的文化創意產值占GDP的7.5;首都北京2005年文化創意產值達960多億元,占北京市GDP的14%以上。湖南目前文化創意產值只占GDP的2.5。因此,在優先發展旅游、出版、影視等支柱行業的同時,特別重視湖南在全國的動慢優勢地位發揮,努力培養動慢專業人才,舉全省之力扶持動慢創意,加快建設以動畫片為核心的全國動慢產業基地,形成文化創意產業的集群發展和規模效應,成為中國動慢藝術的集散地!

    6、始終堅持文化與旅游發展互動策略:在旅游發展中注重增加文化的含量,文化發展要為旅游發展增強后勁,優化資源整合,促進品牌提升。
    文化和旅游對國民經濟具有推動作用。但有一個條件:只有文化和旅游的互動融合才會有效協調帶動國民經濟及地區間的和諧發展,產生加速度,形成核心力。2006年湖南的旅游收入中文化價值比重偏低,多數旅游產品和服務的文化含量不足、品位不高,特色文化旅游品牌不多,影響了湖南旅游發展后勁和文化旅游前景。
    中部地區的河南和江西,旅游發展就明顯帶有文化互動的特性,特別是2005年河南的旅游總收入和增長速度分別達到800.2億元和26.4,總收入是湖南的1倍。同期江西旅游旅游收入增長速度32.9,比湖南多10.8。江西“十一五”旅游規劃把整合井岡山“革命搖籃”的歷史文化資源為重點,提出紅色旅游強省戰略,使2010年紅色旅游綜合收入達到300億,占旅游總收入的40。湖南能與井岡山紅色旅游發展抗衡的只有張家界生態旅游。“十一五”期間,整合湘西民族文化和生態資源與一體,促進張家界旅游品牌國際名牌化,將是湖南旅游與文化互動融合發展的重大工程,建議加快湖南本土文化與生態旅游、鄉村旅游的綜合研究開發,加快建設湘江生態經濟帶文化旅游項目和省內其他高品位的文化旅游鏈。用文化旅游帶動湖南休閑產業、休閑經濟的生動化。作者單位:湖南省社會科學院


    參考文獻:
    1、馬勇,《實現文化大省到文化強省跨越若干問題的思考》,湖南統計網,2006年6月3日
    2、劉鳴泰,《湖南出版產業發展狀況與發展思路》,中國出版網,2006年5月12日
    3、孫安民,《北京文化產業現狀與發展對策》,北京日報,2006年2月8日A4版
    4、佚名,《云南民族文化和娛樂產業發展對策》,云南網WWW.YUNNAN.CN,2004年5月21日
    5、劉新榮,《湘西土家族,苗族服務文化的生態屬性》,船山學刊,2005/2期,第147-148頁
    6、劉新榮,《論少數民族文化創新與湘西旅游核心競爭力》,企業技術開發,2005/11期,第87-89頁


    《省文化與旅游產業發展調研報告》來源于網,歡迎閱讀省文化與旅游產業發展調研報告。Hzq



    家,2005年產動畫片2.5萬分鐘,年產值20多億元,占中國動漫畫產值的60。

    4、體制、環境與地位
    體制:產業與事業并重并存、計劃體制向市場體制轉型的初級階段。文化產業是市場經濟的產物,也是計劃經濟時代的文化事業發展變化的產物。湖南的文化體制改革起步早,行動快,收效大。局部看,少數大型文化企業集團已徹底離開事業母體并成功的發展為國內知名品牌;全局看,文化經營性企業從事業單位剝離的不夠徹底,2006年湖南文化事業財政支出與文化產業投資大體相等,約20億元。處于一種文化產業和事業體制并重并存狀態,文化體制和機制改革尚未走出初級階段。
    環境:面臨國際同業的急劇競爭態勢,產業制度和發展政策處于探索期。“十五”期間,國家先后出臺《關于文化體制改革中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制為企業的若干稅收政策問題的通知》和《關于文化體制改革試點中支持文化產業發展若干稅收政策問題的通知》,《文化部關于支持和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湖南出臺了《關于加快文化產業發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湖南省文化產業發展規劃(2001—2010)》等一系列文件,成為湖南文化產業發展的強大政策推動力。面對WTO后國際同業進入湖南,一些探索性的制度、政策的推動力正在減弱,雖然出現個別企業和品牌競爭力增強,但湖南文化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尚未形成,產業的進一步發展面臨國際國內激烈競爭環境的大考驗。
    地位:文化產業綜合實力仍處于第一軍團的地位,但有下滑的趨勢。2005年,湖南文化產業以增加值(不含旅游)排位,居國內第9位,前8:廣東、北京、山東、浙江、上海、江蘇、福建、河南(339億),2001年的增加值排序是江蘇、山東、廣東、浙江、北京、湖南、上海,增加值后退3位;以占GDP的比重排國內7位,前6為:廣東、北京、上海、浙江、天津、福建。2005年湖南旅游收入達到421.2億元,旅游收入全國第12位,中部6省第3位。

     (二)文化與旅游發展問題及深層原因

    1、競爭激烈,利潤率下降問題
    文化產業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激烈競爭環境中成長起來的“朝陽產業”,被日本經濟學家和國內部分人士戲稱為“21世紀的最后一塊暴利蛋糕。”自2004年底,文化部出臺向非公有制經濟敞開文化經營大門的政策意見后,湖南的文化產業在國際、國內眾多的競爭對手的全面夾擊下,快速增長的同時利潤率明顯下降。例如,2005年,湖南新聞出版行業總收入134.02億元,實現利潤10.2億元,收入比2000年增長67.13%,利潤只增長26.24%;湖南電廣傳媒集團主營收入18.14億元,實現利潤4.39億元,收入比2003年增長了87.4,利潤只增長60,利潤率下降明顯。文化產業利潤下降的直接原因是雙向的,即多元競爭引發的產品(服務)價格明顯下跌和經營成本(尤其是人力成本)的大幅提高。

    2、民族地方特色淡薄(結構失調),地區發展失衡問題
    文化的競爭是思想創造力的競爭,也是民族特質的競爭。在動慢畫行業中,世界3大品牌“米老鼠”、“阿童木”、“藍貓”的巨大成功,既充分證明“創意”就是競爭力,又深刻印證“民族文化”為底料的文化產品才具備國際競爭力。湖南的文化支柱產業中,具有本國民族特色的產品比例偏低,兜售外國西方文化的比重居高不下。特別是旅游景點和休閑產品中,文化含量低,自然資源成分高。因此,文化的民族價值和旅游的文化價值,在結構上普遍失調,大文化內部產值結構偏重與旅游、娛樂和新聞出版,文化產業的供給與市場的需求在城鄉之間出現巨大反差。文化和旅游產業在省內地區間發展不平衡。2005年,長沙市文化和旅游增加值達到242.85億元,占當地GDP的16,全省文化增加值48.78;張家界市文化和旅游增加值41.57億,占當地GDP的37.6,全省文化增加值8.35;郴州市文化和旅游增加值38.75億,占當地GDP的8.1,全省文化增加值7.18。以上3市的文化和旅游增加值合計占湖南總量的64.31。其他11個地州市共享余下的35.69。

    3、機制改革,政策完善問題
    文化產業發展的體制機制仍沒有完全改革到位的突出表現在:公益性文化單位和準公益性文化單位兩大塊。公益性文化單位,如公共圖書館、博物館、群藝館、科技館等,因獲得政府的全額投入和工資福利保障,內部機制改革動力缺失;準公益性文化單位,如表演團體、藝術院校和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等,產業化經營效益苦樂不一,終因部分獲得政府財政投入和補貼支持,缺少市場危機感,體制創新進展緩慢;總的原因是改革有3怕,“想改不敢改”。一怕政治風險,文化是意識形態,觸及黨的喉舌陣地;二怕經濟風險,文化單位是國有資產,擔心資產流失;三怕社會風險,人員安置不好易觸犯眾怒。不過,“十五”期間的系列文化產業政策不夠完善的問題正在引起部分省市的重視。2006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就轉發了10部門《關于推動我國動漫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南京市迅速作出反映,8月10日召開的全市加快文化產業發展會議,推出“1 4”一攬子文化產業發展新政策文件。湖南急需出臺有關保持領先地位的一系列新政策文件。

    4、速度快,國際競爭力低的問題
    “十五”改革的重大成果之一,就是文化產業發展速度普遍超過GDP的增長速度。2005年湖南文化產業增長速度比GDP快了近1倍,形成文化產業在GDP中的“蛋糕”不斷擴大的良好趨勢。我們對這種趨勢不宜過分樂觀,因為無論國家和各省市文化產業的國際競爭力都普遍低下。從大文化產業占GDP的比重看,2005湖南才7.71,2004中國平均2.13;同等口徑美國和英國在2000年前就分別達到12和10,意大利高達25,日本18。從業人員占全部人員的比重看,2003年美國4.8,英國7.7,中國1.7;提高湖南大文化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已經成為重大而緊迫的課題。

    5、深層原因
    目前,中國與文化相關的服務產業的發展水平相對發達國家明顯偏低,一段時期內還不能滿足人民群眾已經形成的巨大消費需求,這就在客觀上為外國文化產業提供了覬覦的市場空間。據保守估計,目前這個我國文化產業無法填補的空間至少在5000億元人民幣以上。另一方面,文化產業在中國正在經歷著由傳統模式向市場經濟下的商業模式轉軌,不可避免地存在著3大深層矛盾:
    一是文化產業組織集約化程度不高與過大市場需求之間的矛盾。資源分散和集約化程度低的問題重點表現在公益性和經營性文化單位。用于文化建設的財政資源分散在成千上萬的重復建設、效益低下的單位,既不能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要,又造成了資源的閑置和浪費。
    二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先進性要求與文化原創能力不足之間的矛盾。在經濟學的壟斷競爭理論中,保持產品差異被認為是維持產品在市場上的壟斷力量的關鍵。文化產品的差異首先是來自價值觀及表達手段的獨特性;文化差異也是我們在國際競爭中可以依賴的比較優勢。一方面由于戰爭和人為的破壞,不僅使文化遺產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護,而且貽誤了發展機遇;另一方面,由于目前還沒有一個較為系統的政策方針,人才相對缺乏,造成了旅游和文化產品的相對滯后。
    三是文化產業傳統的資源配置機制與市場化要求之間的尖銳矛盾。近年來,湖南文化產業的體制改革開始進入“快車道”,成功地組建廣電、報刊、出版等8個集團公司,實現了“強強聯合”和“資產重組”。但是,如何將結構調整與體制轉型結合起來,解決資源配置機制混亂,仍然在摸索之中。條塊分割和行業壁壘與市場化要求之間的矛盾仍然是困擾文化產業發展的一個重大難題。

    二、湖南省文化與旅游產業發展趨勢

    (一)發展指數

    科學發展觀強調以人為本,和諧發展。文化和旅游的發展既是人類文明和生活方式進步的重要標志,也是和諧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衡量產業發展的標準不是經濟指標的增長,而是全面滿足人們群眾物質和精神需要的程度。依此,產業發展指數可由多方面的綜合指數的構成。文化產業和其他經濟產業不同,具有更強的政治功能和社會功能,其發展指數應兼顧政治發展和社會發展指標。
    文化產業的發展綜合指數計算方法有二:時間序列法和目標參照法。時間序列法一般是將各項指標的當年數值除以上一年數值得到該單項指數Xi;目標參照法,首先要根據國民全面小康計劃的要求,設定各項指標的目標值。然后將各項指標的當年數值除以目標值得到該單項指數Xi。在計算湖南文化產業的發展綜合指數時,我們篩選了如下7個指標:人均文化產業增加值指數(X1)、人均旅游收入指數(X2)、電視人口覆蓋率指數(X3)、城鎮人均文化產品和服務消費額指數(X4)、農村人均文化娛樂和教育服務消費指數(X5)、農村恩格爾系數(X6)、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指數(X7)。本文的發展綜合指數就是上述7項指標的加權值。即:

    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指數=0.15X1 0.15X2 0.2X3 0.16X4 0.14X5 0.1X6 0.1X7

    按照以上的兩種計算方法,得出了湖南2006年的文化及旅游發展綜合指數分別是1.0818和0.615。也就是說,從時間序列看,2006年湖南文化與旅游產業發展總體上比2005年改善8.18,從全面小康目標的差距看,2006年湖南文化與旅游產業發展綜合結果距小康目標有(1-0.615)的距離,即相差38.5。

    表15-12005、2006年湖南文化及旅游發展綜合指數
    指標項 時間序列目標參照
    2005年2006年2006年
    X11.2341.19390.671
    X21.1841.18380.674
    X31.003910.924
    X41.0751.0420.526
    X51.11091.120.35
    X61.03851.01960.769
    X70.99050.99690.968
    發展綜合指數1.094041.081830.615

    數據來源:依湖南省統計局2004—2005年的統計數據計算得出

    值得注意的是,2006年文化與旅游產業綜合發展比2005年略有放慢,根據預測,文化及其相關產業增加值速度比上年減慢4,城鎮人均文化消費增長放慢3.5。同時農村人均文化娛樂教育消費水平目標差距很遠,達到65。

    (二)發展趨勢

    1、2007發展趨勢判斷
    2006年第三季度,湖南文化與旅游產業的主力集團企業比上年同同期增產約19以上,全省文化產業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長約20以上,因此,初步判斷全年文化產業增加值將達到325億元。2007年將會持續這一良好的趨勢。理由如下:
    一是國家宏觀政策調控將繼續傾向與擴大內需,構建和完善文化公共服務體系,國內和湖南居民的有效文化消費需求將得到明顯釋放,加上文化產業的利潤仍然可觀,將會刺激文化產業新一輪增長。
    二是湖南的新農村建設將取得初步成效,農民增收能力有所增強,人均文化娛樂和教育支出比例在明顯增加。同時,自2005年底,中央發布《進一步發展農村文化的意見》以來,湖南整個農村文化發展的體制環境應該有了一定的改善,長沙、株洲、湘潭等文化中心地區在農村文化事業投入穩步增加,將帶動農村文化市場的升溫。
    三是隨著國家文化局、廣電總局對國產動畫片保護政策的細化,國產動畫片全面進入黃金時段,湖南動慢業的國內領先優勢將進一步發揮,加之金鷹卡通產業科技園等重大文化工程項目的相繼建成,將帶動來年相關文化產業鏈的良性快速增長。

    2、2007年文化與旅游產業增長預測
    時間序列預測結果:“十五”期間,湖南文化產業增加值年遞增速度達到17.3,“十一五”計劃遞增速度為15,2006年的實際增長達到19。我們用時間序列預測2007年湖南文化產業增加值的增長速度為17.6,即文化產業增加值將達到382.46億元人民幣。而過去6年里,旅游總收入的平均增長速度高于文化產業增加值的速度,達到21.5。隨著休閑理念普及和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大副提高,大眾旅游將進入高峰期。我們用時間序列預測2007年湖南旅游總收入的增長速度為20,即旅游總收入將達到664.03億元人民幣以上。
    比重法預測結果:根據湖南省統計局和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十五”期間,文化產業的增長速度明顯快于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湖南文化產業增加值占當地GDP的比重平均增速15。依據“十一五”文化產業發展規劃,計劃與2010年,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上升到7。湖南省統計局運用投入產出法預測到2010年湖南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5.1,實際上,2006年已經達到4.5。我們樂觀的預測2007年湖南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4.7,而2007年湖南GDP正常增長不低于9,即7832.42億元人民幣,那么文化產業增加值相應將達到368.12億元人民幣。
    以上兩種預測方法取平均值,2007湖南文化產業增加值將達到375.29億元人民幣。

    (三)橫向比較

    中部是華夏文明發祥地,具有悠久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中部六省橫穿長江、黃河兩大流域,地域文化豐富多彩,如:河南的中原文化,湖南、湖北的湘楚文化,安徽的徽文化,山西的晉文化,江西的紅色文化和道教文化,各省文化與旅游產業資源十分豐富、各有千秋。但經過短期的市場經濟洗禮,各省的文化和旅游產業發展水平拉開了一定的差距。
    首先從發展綜合指數的比較中不難發現,湖南和湖北文化與旅游綜合發展水平排在前列,分別達到0.615和0.612,高出全國平均發展水平6.6;河南0.578,與全國平均相同;其他3省低于全國平均發展水平5.72以上(詳見表15-2)。值得注意的是,湖南2個單項指標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即電視人口覆蓋率X3和農村恩格爾系數X6;另外,湖南2005年人均旅游收入只有673元,在中部排在第五,僅高于安徽。
    其次,6省文化產業占GDP的比重差異明顯。對比2005年數據,6省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按大小排列如下:湖南4.2,河南3.2,湖北3.1,山西2.2,江西2,安徽1.8。文化產業增加值超過100億的有河南、湖南和湖北。按照國際慣例,超過GDP5的產業才稱得上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那么中部沒有一個省的文化產業具備支柱產業的特點,不過湖南離該標準最近。
    第三,6省文化與旅游產業發展速度不一。湖南旅游發展速度排第4,文化增加值速度排第2。“十五”期間,GDP遞增速度排序結果是:江西12.38,山西11.78,河南11.38,湖南10.24,安徽10.2,湖北10.1。2005年旅游收入增長速度排序是:山西41.4,江西32.9,河南26.4,湖南22.1,安徽16.1,湖北14.4;文化產業增加值遞增速度排序:河南26.7,湖南22.3,湖北11.8,山西11.6,江西10.8,安徽7.8。

    表15-22005年中部6省文化與旅游產業發展指數比較(目標參照法)
    指數項湖南河南湖北江西安徽山西全國平均
    X10.6710.5800.5550.3130.2470.4550.500
    X20.6740.8190.7470.7420.4740.8700.404
    X30.9240.9620.9990.9540.9500.9580.958
    X40.5260.3800.4530.3950.4390.2680.454
    X50.3500.2100.3860.2990.2750.1290.268
    X60.7690.8810.8490.8150.8790.9050.877
    X70.9680.9820.9500.9410.9780.9960.900
    發展綜合指數0.6150.5780.6120.5410.5440.5330.577

    數據來源:依據國家統計局數據計算得出

    三、2007年湖南省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對策

    文化和旅游是21世紀經濟發展最大的亮點,也是湖南經濟崛起最后一次機會。我們必須抓住機遇,進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持續保持文化及旅游產業發展步伐。針對上述分析的4個問題和發展速度減緩的趨勢,2007年應重點采取如下對策,以解決目前存在的關鍵問題。

    1、抓緊落實2006國務院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意見,政事、政企徹底分開,完成“辦文化”到“管文化”的職能轉化。
    建立以市場為主導的文化體制,是我國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大方向。堅持這個方向,就是要把那些仍然停留在“計劃”的思維模式轉變為“市場”的思維模式。過去那種等靠要的行政事業發展模式無法在競爭國際化的大環境里有效釋放人的文化創造力,最好的文化產品一定是在市場競爭機制下生產出來并流行于市場,為媒體等社會潮流的引領者認知和接受,繼而影響大多數民眾。2006年,湖南以長沙市為試點啟動了文化事業單位的人員聘用、崗位管理和內部分配等三項人事制度改革,其效果有待求證,因為沒有跟政府財政斷奶的事業單位人,本質上始終是端著鋼飯碗,任何改革措施對“鋼飯碗”刺激是極其有限的。因此,要使文化體制改革收到實質性成效,2007年的重要改革對策就是政事、政企徹底分開,使文化事業單位面向市場而不是政府,政府行政部門要幫助事業單位穩步走向市場而不是隨手不管;通過市場化商業運作模式,完成政府部門從“辦文化”到“管文化”的職能轉化。建議具體行動:一是探索建立黨管方針政策、人大立法規范、政府依法行政、社會自治自律的新型文化管理體制,二是對于公益性文化單位,如公共圖書館、博物館、群藝館、科技館等,政府可改變“投入”機制和方式,以實現變“辦”為“管”的半市場化改革;三是對于準公益性文化單位,如表演團體、藝術院校等經營性單位,可實施企業化改造,給予一次性的財政支持和長期稅收優費政策,實現市場化商業運作。

    2、制定和完善文化產業發展政策體系,提高文化旅游產業贏利能力,吸引文化投資。
    產業政策是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手段。文化與旅游產業成為21世紀新經濟最大亮點在于它的低能耗和綠色環保。按照國家科學發展戰略要求剛性指標,湖南在未來的4年中要將能耗降低到每萬元GDP1.12噸標準煤(2005年是1.4),污染物排放總量要減少10,任務還十分艱巨。發展文化產業十分有利這一戰略目標和剛性任務的完成。文化與旅游產業的發展源不外乎兩條:內生和外引。內生需要一整套的產業激勵政策和鼓勵文化消費政策,就會有效釋放文化創造力;外引——尤其是引進戰略投資者,需要改善投資環境,限制過度競爭,確保產業的長期贏利能力。河南的做法就值得我們借鑒:截止2005年底,河南省發改委、財政廳、國稅局、地稅局等21個政府職能部門,制定、出臺了22個支持文化產業發展和文化體制改革的配套政策,在資金投入、資產處置、收入分配、勞動保障、法人登記、稅收減免、人員分流、離退休人員安置等方面提供了可操作性強的政策支持。

    3、做強文化中心城市的同時,注重開發農村文化旅游產業和市場,突出民族文化特色。
    啟動以長沙為核心的文化中心城市建設,主要是按照湖南“十一五”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的“一區三帶”戰略,加大文化重點工程的投入。湖北準備用73億元打造15個文化產業園,形成清江巴土民族民俗文化帶、武當神農兩山文化帶、鄂東南紅色文化帶和三國文化帶,以趕超湖南;云南的鄉村民族特色文化產業投入少、見效大,成為7大文化產業支柱之一,如麗江將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與世界自然遺產“三江并流”完美結合,打造了世界級旅游品牌。而湖南“十一五”計劃中,長沙中心文化區只有12個小的重點文化工程項目。這顯然對保持湖南在中部的文化產業領先地位不利。因此,2007年要在加大長沙市文化產業投入的同時,加快三個文化特色帶(京廣線、瀟湘流域、大湘西)的開發建設。尤其是注重開發農村文化與旅游產業和市場。湖南有豐富的鄉村民族文化資源,應盡早盡快地開發以鄉村文化和民俗文化為底蘊,生態文化、休閑文化為潮流的鄉村特色文化旅游產業鏈,打造節能、綠色、高效的文化產業新基地。

    4、重點扶持核心文化企業集團,培育文化旅游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當今世界文化市場四分天下:美國占有市場總額的約43%,歐洲34,亞洲、南太平洋國家19%,其他國家占有剩余的4份額。美國文化搶占中國市場的代表作被概括為“3大片”:硅谷“芯片”、好萊鄔“大片”和麥當娜“薯片”;日本文化產品搶占中國的市場銷售額最大的是動畫片;韓國則搶占了中國的“青春偶像片”市場。發達國家依仗自身雄厚的經濟實力,掌握文化產業的話語權和規則制定權,逐步推動全球文化產業向壟斷化、規模化和高投入、高科技化發展同時,通過在全球推行新自由主義,來兜售本國的文化制品,販賣其生活形態,試圖侵入中華民族和其他民族的文化內核。因此,文化產業的國際競爭力關系到國民經濟和民族文化雙重安全。
    湖南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張春賢同志說過“產業格局的建立要有國際視野,要打破行政區劃和行業的限制,做大做強現有的8個文化產業集團,同時組建一批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的文化產業集團,打造文化產業的航空母艦,不斷增強我省文化產業抵御國際風險的能力。”湖南文化與旅游產業參與國際市場競爭是發展戰略的需要,也是文化安全的需要。提升湖南文化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方略有二:一是打造文化產業的“航空母艦”,培育能進入世界財富500強的文化企業集團,獲得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話語權。但必須意識到將湖南8個文化集團捆綁也抵不過美國文化巨鱷AOL時代華納公司的1/100!即便將中部6省的文化產業增加值都加起來(136.5億美元),也不及AOL時代華納公司2005年市值的1/10!AOL時代華納實際上是一個航空母艦群。因此,必須打造高效率的“航空母艦”,才能以小勝大。二是構建集群式創新能力,培育文化產業整體競爭力。湖南文化產業除了出版集團、廣電集團等8強外,余下的全是中小企業。后者具有極大的創新活力,但缺乏創新規模經濟性(RoyRothwell1993),雖然散在的小企業所組成的產業無法形成整體競爭力,但可以通過推動文化產業集群化,構建集群式創新,既保持中小企業的創新活力,又促進中小企業創新能力的集成,從而實現創新規模經濟性。這樣,就好象將整個文化產業變成一個擁有文化創新力的高效的巨無霸,必形成文化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5、產品文化和創意文化并舉,文化創新和文化傳承并重。
    文化創意是指依靠創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賦,借助于高科技對文化資源進行創造與提升,通過知識產權的開發和運用,產生出高附加值產品。文化產業是創意的產業、內容的產業,但又離不開傳統文化尤其是實物文化資源的積累。文化產業發展要處理好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設的關系,即產品文化和創意文化并舉,文化創新和文化傳承并重。上海是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最早的地區,上海的影視業、出版業、時尚設計、廣告業等行業曾一直處于全國領先地位,2006年的文化創意產值占GDP的7.5;首都北京2005年文化創意產值達960多億元,占北京市GDP的14%以上。湖南目前文化創意產值只占GDP的2.5。因此,在優先發展旅游、出版、影視等支柱行業的同時,特別重視湖南在全國的動慢優勢地位發揮,努力培養動慢專業人才,舉全省之力扶持動慢創意,加快建設以動畫片為核心的全國動慢產業基地,形成文化創意產業的集群發展和規模效應,成為中國動慢藝術的集散地!

    6、始終堅持文化與旅游發展互動策略:在旅游發展中注重增加文化的含量,文化發展要為旅游發展增強后勁,優化資源整合,促進品牌提升。
    文化和旅游對國民經濟具有推動作用。但有一個條件:只有文化和旅游的互動融合才會有效協調帶動國民經濟及地區間的和諧發展,產生加速度,形成核心力。2006年湖南的旅游收入中文化價值比重偏低,多數旅游產品和服務的文化含量不足、品位不高,特色文化旅游品牌不多,影響了湖南旅游發展后勁和文化旅游前景。
    中部地區的河南和江西,旅游發展就明顯帶有文化互動的特性,特別是2005年河南的旅游總收入和增長速度分別達到800.2億元和26.4,總收入是湖南的1倍。同期江西旅游旅游收入增長速度32.9,比湖南多10.8。江西“十一五”旅游規劃把整合井岡山“革命搖籃”的歷史文化資源為重點,提出紅色旅游強省戰略,使2010年紅色旅游綜合收入達到300億,占旅游總收入的40。湖南能與井岡山紅色旅游發展抗衡的只有張家界生態旅游。“十一五”期間,整合湘西民族文化和生態資源與一體,促進張家界旅游品牌國際名牌化,將是湖南旅游與文化互動融合發展的重大工程,建議加快湖南本土文化與生態旅游、鄉村旅游的綜合研究開發,加快建設湘江生態經濟帶文化旅游項目和省內其他高品位的文化旅游鏈。用文化旅游帶動湖南休閑產業、休閑經濟的生動化。作者單位:湖南省社會科學院


    參考文獻:
    1、馬勇,《實現文化大省到文化強省跨越若干問題的思考》,湖南統計網,2006年6月3日
    2、劉鳴泰,《湖南出版產業發展狀況與發展思路》,中國出版網,2006年5月12日
    3、孫安民,《北京文化產業現狀與發展對策》,北京日報,2006年2月8日A4版
    4、佚名,《云南民族文化和娛樂產業發展對策》,云南網WWW.YUNNAN.CN,2004年5月21日
    5、劉新榮,《湘西土家族,苗族服務文化的生態屬性》,船山學刊,2005/2期,第147-148頁
    6、劉新榮,《論少數民族文化創新與湘西旅游核心競爭力》,企業技術開發,2005/11期,第87-89頁


    《省文化與旅游產業發展調研報告》來源于網,歡迎閱讀省文化與旅游產業發展調研報告。Hzq


    【省文化與旅游產業發展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省文化與旅游產業發展調研報告08-15

    旅游產業發展情況調研報告08-15

    文化產業發展調研報告04-08

    縣文化產業發展調研報告08-18

    加快文化產業發展調研報告08-24

    關于湖南省茶葉產業發展的調研報告08-12

    產業發展調研報告09-12

    x鎮旅游產業發展調研08-12

    村產業發展的調研報告08-03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中文字幕精品在线观看 | 亚洲人成电影在线观看网色 | 亚洲精选在线视频 | 亚洲中文字幕一区精品 | 亚洲一级性爱片免费观看 | 亚洲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