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縣政府班子5年工作述職
文章標題:縣政府班子5年述職
按照組織的要求,下面,我代表本屆政府就任期以來的報告如下:
本屆政府的任期是不同尋常的時期,這5年,既承擔著如期完成“十五”目標、啟動實施“十一五”計劃的任務,又肩負著跨世紀、開啟XX各項事業新篇章的重擔。基于此,我們政府一班人深感責任重大,深知擔子份量。就職以來,在上級黨委、政府和縣委的正確領導下,在縣人大常委會和縣政協的法律監督和民主監督下,我們積極吸納上屆政府的好思路、好經驗,認真履行職責,團結和帶領全縣各族人民,解放思想,擴大開放,開拓創新,與時俱進,戰勝了前進中的各種困難,為實現任期目標、積蓄發展后勁進行了不懈努力,不僅有效鞏固了上屆政府打下的好基礎,而且在此基礎上把各項又向前推進了一步。通過5年來的努力,使本屆政府的任期成為我縣發展史上的又一個開創新局面、實現新跨越的重要時期。2007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達到7.05億元,比2002年增長63.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6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1.76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2.69億元,分別較2002年增長7.4、183.9和110.1。產業結構也得到了進一步優化,一、二、三產業比由2002年的56:14.4:29.6調整到2007年的36.9:25:38.1。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05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4160元,比2002年增加1253元,年均增長9.4。
--不斷調整優化農業結構,特色農業初具規模。按照“壯大畜牧業,發展特色種養業,鼓勵農村發展二、三產業,穩步推進農村經濟產業化”的農村經濟發展思路,在大農業內部著力發展灌草業,以此帶動畜牧業。在種植業上,變雜為主,發展特色、綠色產業。同時,積極組織輸出農村剩余勞動力,鼓勵發展多種所有制形式的鄉鎮企業,促進農村勞動力就業。通過結構調整,農村經濟結構日趨合理,生產經營方式逐漸向市場化、集約化方向轉變,雜糧雜豆、滑子菇、柳編等特色產業鏈條已經形成,農村經濟產業化取得了實質性進展。以蕎麥為主的雜糧雜豆面積穩定在了80萬畝,在連續五年旱災的情況下,保持了相對穩定的效益。滑子菇發展到50萬盤,柳編業發展到7個村、512戶,逐漸成為新興的富民產業。通過引草入田,大力實施“種子工程”,堅定不移推行禁牧舍飼,加強草籽基地、“天保”、退牧還草等國家畜牧業基礎項目建設,畜牧業生產經營方式有了根本轉變,發展勢頭強勁。今年牧業年度,全縣家畜總頭數達到44萬頭(只、口),全縣以養殖牛、羊、鵝為主的養殖專業村發展到了56個,黃牛總數較2002年牧業年度凈增2.8萬頭,人工種草保存面積達到了50萬畝,較2002年凈增12萬畝。通過積極組織輸出農村剩余勞動力,鼓勵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村二、三產業,使農村勞動力就業結構發生了明顯變化,目前,全縣年輸出勞務1萬多人,農村人口中每10人就有1人在外打工,外出務工已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實施項目牽動戰略,工業經濟運行勢頭良好。按照“壯大骨干企業,開發優勢系列產品,搞活和新建眾多小企業”的工業經濟發展新思路,通過深化企業改革、加強企業管理、招商引資上項目等措施,培育壯大了蒙藥、水泥、鐵礦、北大荒實業有限公司等骨干企業,促動了工業經濟速度和效益的同步增長,初步形成了以蒙藥、建材、礦產資源開發、農畜產品加工為主的具有XX特色的工業發展新格局。到2007年底,全縣限額以上工業企業由2002年的3戶增加到6戶,獨立核算工業企業完成工業增加值7010萬元,年均遞增18.3;產品銷售收入19360萬元,年均遞增16.9;實現利稅2930萬元,年均遞增16.2;累計完成技改投資7695萬元;工業經濟占GDP的比重由11.8提高到了16.6,對財政的貢獻度由15.5提高到了38.8。
--積極鼓勵個體私營,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步伐加快。5年來,我們從優化環境、強化服務、規范市場入手,積極引導,放手發展,全力扶持,推動了個體私營經濟健康快速發展。目前,全縣個體工商戶累計達到2280戶,個體私營從業人員發展到2699人,注冊資金2248萬元;私營企業發展到44家,從業人員867人,注冊資金1666萬元。2007年個體私營經濟上繳稅金852萬元,在全縣財政收入中的比重較2002年提高了10個百分點。
--加大固定資產投資,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有效改善。5年來,我們緊緊抓住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的難得機遇,堅持國家投資與社會融資并重,通過政策驅動、利益調節,積極引資金、跑項目,努力增加投入,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步伐。這5年,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0.7億元,完成基礎設施建設項目310個,有力地拉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群眾的生產生活環境得到了較大改善。其中,2007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9億元,是2002年的4.1倍
;今年預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8億元,較2002年凈增3.1億元。在農牧業基礎建設方面,累計完成投資2.2億元,重點建設了人畜飲水、低水高調、草籽基地、農業綜合開發、養殖專業村、畜牧業棚舍等重點工程,新建水庫、塘壩29座,新增水面4000畝,新增水澆地12萬畝,新建棚舍8.5萬間、窖池1.8萬處。在生態建設方面,累計完成投資1.1億元,重點實施了退耕還林還草、“三北”四期防護林、“5820”工程、天然草牧場保護、小流域治理等工程,新增林地面積73.3萬畝,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43平方公里,綜合治沙81萬畝,森林覆被率較2002年凈增了6個百分點,2000年被評為全國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示范縣。在公路建設方面,累計完成投資1.2億元,新建、改擴建縣鄉公路197公里,建成了庫甘公路,開通了通庫線,修建了大扣線XX段和庫大線哈爾稿至六家子段,翻修了稿茫油路,貫通了茫三穿沙公路,新建和改建黑色路面134公里,目前設計投資3100萬元的省道305線XX至阜新縣平安地段正在建設中。在電力、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累計完成投資0.9億元,完成了一期農網改造工程,解決了21個自然村不通電問題,投資5630萬元的二期農網改造工程正在緊張施工;新建了94個電話村,城鄉程控電話機交換總量達到2.3萬門,移動電話網絡實現了全覆蓋,通訊更為快捷。在城鎮建設上,累計完成投資3.9億元,重點改擴建和配套建設了XX鎮“六街四路”,建成了中心街帶狀公園,全縣新建辦公、住宅、商務用樓153座24.5萬平方米,新建集中供熱小區7處15萬平方米,日供水能力為800噸的風水山水廠建成并投入使用,文化廣場、XX鎮中心河改造排污工程正在施工。此外,各建制鎮的小城鎮建設也邁出了較大步伐。
--加大扶貧解困力度,貧困狀況明顯改變。5年來,始終將扶貧攻堅同推進農業產業化、生態建設等項有機結合,組織廣大干部群眾,以夯實貧困人口脫貧基礎、改善貧困人口生活環境為重點,積極探索開發式扶貧路子,努力爭得并實施了自治區扶貧開發移民擴鎮、生態移民、千村扶貧和世行貸款扶貧等項目,做到了領導包聯,項目到村,措施到戶,集中扶持,個個擊破。5年來,共投入以工代賑、財政支農專項、扶貧貸款、社會扶貧資金9569萬元,建設旱澇保收田24.7萬畝,打井配套1610眼,為重點貧困戶投放了700多頭牛、2.75萬只羊和32萬只鵝雛,種草14萬畝。為解決生活在無基本生存條件地區的8300個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積極探索并實施了移民開發、異地扶貧,1999年-2007年,結合實施扶貧開發移民擴鎮工程、生態移民和異地扶貧移民試點工程,共搬遷945戶、3700多口人。今年又實施了生態移民三期工程,還將搬遷539戶、2411人口。通過采取以上措施,1999年以來,全縣累計扶持貧困人口5.6萬人,解決溫飽2.9萬人。在扎實推進扶貧的同時,本著城鄉并進的原則,通過普查登記、制定扶困政策、建立扶困基金、開辟再就業基地、職工捐助、實施XX鎮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措施,共扶持困難職工1850余人,安置下崗職工4745人,再就業率達95,城市低保人數已達3328人。實行了“兩金”稅務征繳,扎實推行了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足額發放了城市低保和“兩金”。
--著力優化對外開放環境,招商引資成效明顯。我們始終把擴大開放、招商引資作為促動全縣經濟與社會協調快速發展的突破口,不斷優化開放環境、制定優惠政策,積極招商、安商、親商。通過各方面的努力,5年來,全縣共實施內引外聯項目337個,引進國內市外資金31672萬元,實施外資項目56項,實際直接利用外資222萬美元。2007年引資企業銷售收入和上繳稅金分別占獨立核算工業企業的17.8和52.2。通過招商引資,做強了蒙藥廠,引進了北大荒實業有限公司,新上了蕎麥及雜糧雜豆加工生產線,有效帶動了訂單農業,使具有XX特色的農產品首次走向了歐美市場;通過政策優惠,招商新上了年繳稅超百萬元的兩個精鐵粉生產企業,60萬噸水泥熟料回轉窯,沙棘系列產品開發,鉛鋅、硅鐵、高嶺土開發等工業項目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進展;通過爭取資金建成了省道303線XX段公路,動工修建了省道305線XX-遼寧省平安地公路;通過引資和吸納社會資金重點實施了城鎮供水、供熱、廣場、道路和房地產開發等項工程,彌補了建設資金的不足,有效改善了城鎮面貌。
--大力培植財源,財政狀況逐步好轉。5年來,我們以增收節支為主線,從完善體制、培植財源、強化征管、控制支出入手,切實加強了財稅。通過增加含稅高作物的比重,發展特色產業、優質農業,重點培育了一批種養加和營銷大戶,鞏固了基礎財源;通過扶持效益高、前景好的骨干企業,壯大了支柱財源;通過政策驅動、利益吸引,加快發展民營經濟,培育了新興財源;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產品、招商引資等方式,多渠道、寬領域壯大了地方財源,初步構建了具有XX特色的財源體系。在稅收征管上,始終堅持依法理財,依法治稅,嚴厲打擊各種抗、騙、逃稅行為,有效控制了“跑、冒、滴、漏”。進一步健全了征管制度,強化了征管手段,規范了稅收秩序,做到了應收盡收,全縣財政收入按可比口徑計算,年均遞增10.1。堅持一要吃飯、二要建設的原則,嚴格執行財政預算,注重用好管好專項資金,從嚴控制小車費、招待費、會議費等非生產性支出,重點保工資、保運轉。5年間,兌現了國家先后兩次出臺的職工工資增資政策,實行了教師工資縣里統一發放,足額發放了職工工資,全額撥付了專項資金,消化了歷史包袱4211萬元,沒有發生新的欠帳。
--穩步推進各項改革,實現了體制創新。5年來,本著精簡、效能的原則,撤并了蘇木鄉鎮,推行了行政機構改革,實行了鄉級財務“零戶”管理、行政事業收費和罰款票款分離收支兩條線、國有糧食企業會計委派制、政府采購制,對縣直部門財務實行“集中管理、分戶核算”,設立了縣繳費中心,逐步規范了預算外資金管理,積極穩妥地推進了農村稅費改革,理順了財稅體制,真正落實了農業稅征收政策,從根本上減輕了農民的負擔,較農村稅費改革前比,農民人均減負72元,減負率為45.1。在工商領域,穩步推進了國有工商企業民營化改革和國有糧食收儲企業公司制改造,此外,其它行業的改革也不斷深化,促進了事業的發展。
--努力辦好社會各項事業,實現了兩個文明協調發展。5年來,我們堅持實施科教興縣戰略,狠抓科技培訓和農業示范園區建設,開展了爭創全區科技先進縣活動。全縣共建設科技示范園區12處,引進、推廣科技實用技術22項,年均培訓農牧民6.5萬人次。2001年,我縣通過了全區科技先進縣的驗收。在教育上,我們按自治區要求開展了“兩基”達標,精心組織實施了國家貧困地區義務教育一、二期工程,以推行素質教育為契機,落實了農村基礎教育以縣為主的管理體制,全面實行了校長競聘制,有序調整了中小學校布局,不斷發展職業教育,穩步推進民族教育,全縣教育教學環境得到了有效改善。5年間,全縣累計投入資金4000萬元用于學校基礎建設,新改擴建校舍7.5萬平方米,消滅了中小學危房,“兩基”全部達標,還迎來了北方八省區蒙古族高中辦學經驗現場會在我縣的召開。在計劃生育上,全面推行了計劃生育一票否決制和以村為主的管理模式,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了13‰以內,連續保持了人口低生育水平。在衛生事業方面,逐步完善了縣鄉村三級醫療預防保健網絡,下力量改善了城鄉醫院基礎設施和就醫條件,有效規范了醫藥市場秩序。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非典”防控的階段性勝利。同時,穩步推進了文化、體育、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和“西新”工程進展順利,群眾性體育活動蓬勃開展。切實加大了環保執法和監管力度,通過“一控雙達標”行動,全縣重點污染源得到了有效控制。繼續推行土地有償使用制度,加快了土地商品化進程,通過出讓土地,有力促進了城鎮建設。加強了礦產資源開發,進一步規范了管理,有效拉動了經濟增長。以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和蘇木鄉鎮撤并為重點,著力強化了統計和民政,調整了蘇木鎮、嘎查村行政區劃,成功組織了村委會“海選”式換屆,進一步鞏固了基層政權建設。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不斷發展,雙擁連續兩次獲自治區級“雙擁模范縣”稱號。在全面完成“三五”普法的基礎上,啟動實施了“四五”普法,進一步加強了民主與法制建設。5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組織的4次實績考核中,本屆政府有兩年被評為實績突出的領導班子,受到了表彰。
5年來,縣政府班子成員團結協作,協調共事,較好地完成了各項任務,但由于受主客觀因素的制約,中還存在諸多不足,前進中還面臨著很多困難,突出表現為:一是農牧業基礎不牢,水利設施配套利用率不高,靠天吃飯的局面尚未徹底扭轉;二是受連續五年旱災的影響,落實的扶貧措施未收到預期效果,返貧致貧人口增加,扶貧攻堅任務依然艱巨;三是財政包袱沉重,建設資金不足;四是對外開放環境需進一步優化,敢放敢引意識不強,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全縣招商引資進程;五是社會就業壓力較大,保障體系尚不健全。這些困難需要我們在今后的中認真克服。
5年來,在認真履行職責、全力做好各項的同時,我們始終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和建設廉潔、勤政、務實、高效政府這一奮斗目標,切實加強政府自身建設,力求政治上更強、業務上更精、紀律上更嚴。一是加強學習。除按上級要求,先后參加了“三講”和“解放思想、優化環境”等學教活動以及市縣組織的各類學習活動外,還組織班子成員定期集中學習,按上級要求選送班子成員參加各類培訓班,赴外地參觀學習、掛職鍛煉,努力使政府班子的思想觀念跟上形勢發展,組織能力適應所需,觀點思路跟上時代腳步。二是勤廉施政。按照“八個堅持、八個反對”的要求,努力從源頭、機制和制度上預防、治理腐敗,推進廉政建設。壓減文件和會議,把主要精力用在干、抓落實上。三是務實。始終把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一切的出發點都從如何加快經濟發展、改善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出發,層層落實和推行目標管理責任制,責任到人,指標到人,求實求效。四是民主行政。著力加強基層政權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深入開展村民自治活動。自覺接受人民代表及人大常委會的監督,主動加強與人民政協的聯系,認真聽取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和人民團體的意見,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五是團結協作。注重政府班子內部、政府班子與其他班子之間、政府各部門之間的團結協作。凡事講原則、講協調、講配合,營造了團結協作的作風。六是講求方法。著力轉變作風,努力改進方法,深入基層,廣泛調研,體察民情,掌握民意,注重積累經驗,培育典型,按照縣委的總體部署,把各項細化、量化、日程化,為全面完成各項任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縣政府班子5年述職》來源于網,歡迎閱讀縣政府班子5年述職。yce
;今年預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8億元,較2002年凈增3.1億元。在農牧業基礎建設方面,累計完成投資2.2億元,重點建設了人畜飲水、低水高調、草籽基地、農業綜合開發、養殖專業村、畜牧業棚舍等重點工程,新建水庫、塘壩29座,新增水面4000畝,新增水澆地12萬畝,新建棚舍8.5萬間、窖池1.8萬處。在生態建設方面,累計完成投資1.1億元,重點實施了退耕還林還草、“三北”四期防護林、“5820”工程、天然草牧場保護、小流域治理等工程,新增林地面積73.3萬畝,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43平方公里,綜合治沙81萬畝,森林覆被率較2002年凈增了6個百分點,2000年被評為全國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示范縣。在公路建設方面,累計完成投資1.2億元,新建、改擴建縣鄉公路197公里,建成了庫甘公路,開通了通庫線,修建了大扣線XX段和庫大線哈爾稿至六家子段,翻修了稿茫油路,貫通了茫三穿沙公路,新建和改建黑色路面134公里,目前設計投資3100萬元的省道305線XX至阜新縣平安地段正在建設中。在電力、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累計完成投資0.9億元,完成了一期農網改造工程,解決了21個自然村不通電問題,投資5630萬元的二期農網改造工程正在緊張施工;新建了94個電話村,城鄉程控電話機交換總量達到2.3萬門,移動電話網絡實現了全覆蓋,通訊更為快捷。在城鎮建設上,累計完成投資3.9億元,重點改擴建和配套建設了XX鎮“六街四路”,建成了中心街帶狀公園,全縣新建辦公、住宅、商務用樓153座24.5萬平方米,新建集中供熱小區7處15萬平方米,日供水能力為800噸的風水山水廠建成并投入使用,文化廣場、XX鎮中心河改造排污工程正在施工。此外,各建制鎮的小城鎮建設也邁出了較大步伐。
--加大扶貧解困力度,貧困狀況明顯改變。5年來,始終將扶貧攻堅同推進農業產業化、生態建設等項有機結合,組織廣大干部群眾,以夯實貧困人口脫貧基礎、改善貧困人口生活環境為重點,積極探索開發式扶貧路子,努力爭得并實施了自治區扶貧開發移民擴鎮、生態移民、千村扶貧和世行貸款扶貧等項目,做到了領導包聯,項目到村,措施到戶,集中扶持,個個擊破。5年來,共投入以工代賑、財政支農專項、扶貧貸款、社會扶貧資金9569萬元,建設旱澇保收田24.7萬畝,打井配套1610眼,為重點貧困戶投放了700多頭牛、2.75萬只羊和32萬只鵝雛,種草14萬畝。為解決生活在無基本生存條件地區的8300個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積極探索并實施了移民開發、異地扶貧,1999年-2007年,結合實施扶貧開發移民擴鎮工程、生態移民和異地扶貧移民試點工程,共搬遷945戶、3700多口人。今年又實施了生態移民三期工程,還將搬遷539戶、2411人口。通過采取以上措施,1999年以來,全縣累計扶持貧困人口5.6萬人,解決溫飽2.9萬人。在扎實推進扶貧的同時,本著城鄉并進的原則,通過普查登記、制定扶困政策、建立扶困基金、開辟再就業基地、職工捐助、實施XX鎮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措施,共扶持困難職工1850余人,安置下崗職工4745人,再就業率達95,城市低保人數已達3328人。實行了“兩金”稅務征繳,扎實推行了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足額發放了城市低保和“兩金”。
--著力優化對外開放環境,招商引資成效明顯。我們始終把擴大開放、招商引資作為促動全縣經濟與社會協調快速發展的突破口,不斷優化開放環境、制定優惠政策,積極招商、安商、親商。通過各方面的努力,5年來,全縣共實施內引外聯項目337個,引進國內市外資金31672萬元,實施外資項目56項,實際直接利用外資222萬美元。2007年引資企業銷售收入和上繳稅金分別占獨立核算工業企業的17.8和52.2。通過招商引資,做強了蒙藥廠,引進了北大荒實業有限公司,新上了蕎麥及雜糧雜豆加工生產線,有效帶動了訂單農業,使具有XX特色的農產品首次走向了歐美市場;通過政策優惠,招商新上了年繳稅超百萬元的兩個精鐵粉生產企業,60萬噸水泥熟料回轉窯,沙棘系列產品開發,鉛鋅、硅鐵、高嶺土開發等工業項目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進展;通過爭取資金建成了省道303線XX段公路,動工修建了省道305線XX-遼寧省平安地公路;通過引資和吸納社會資金重點實施了城鎮供水、供熱、廣場、道路和房地產開發等項工程,彌補了建設資金的不足,有效改善了城鎮面貌。
--大力培植財源,財政狀況逐步好轉。5年來,我們以增收節支為主線,從完善體制、培植財源、強化征管、控制支出入手,切實加強了財稅。通過增加含稅高作物的比重,發展特色產業、優質農業,重點培育了一批種養加和營銷大戶,鞏固了基礎財源;通過扶持效益高、前景好的骨干企業,壯大了支柱財源;通過政策驅動、利益吸引,加快發展民營經濟,培育了新興財源;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產品、招商引資等方式,多渠道、寬領域壯大了地方財源,初步構建了具有XX特色的財源體系。在稅收征管上,始終堅持依法理財,依法治稅,嚴厲打擊各種抗、騙、逃稅行為,有效控制了“跑、冒、滴、漏”。進一步健全了征管制度,強化了征管手段,規范了稅收秩序,做到了應收盡收,全縣財政收入按可比口徑計算,年均遞增10.1。堅持一要吃飯、二要建設的原則,嚴格執行財政預算,注重用好管好專項資金,從嚴控制小車費、招待費、會議費等非生產性支出,重點保工資、保運轉。5年間,兌現了國家先后兩次出臺的職工工資增資政策,實行了教師工資縣里統一發放,足額發放了職工工資,全額撥付了專項資金,消化了歷史包袱4211萬元,沒有發生新的欠帳。
--穩步推進各項改革,實現了體制創新。5年來,本著精簡、效能的原則,撤并了蘇木鄉鎮,推行了行政機構改革,實行了鄉級財務“零戶”管理、行政事業收費和罰款票款分離收支兩條線、國有糧食企業會計委派制、政府采購制,對縣直部門財務實行“集中管理、分戶核算”,設立了縣繳費中心,逐步規范了預算外資金管理,積極穩妥地推進了農村稅費改革,理順了財稅體制,真正落實了農業稅征收政策,從根本上減輕了農民的負擔,較農村稅費改革前比,農民人均減負72元,減負率為45.1。在工商領域,穩步推進了國有工商企業民營化改革和國有糧食收儲企業公司制改造,此外,其它行業的改革也不斷深化,促進了事業的發展。
--努力辦好社會各項事業,實現了兩個文明協調發展。5年來,我們堅持實施科教興縣戰略,狠抓科技培訓和農業示范園區建設,開展了爭創全區科技先進縣活動。全縣共建設科技示范園區12處,引進、推廣科技實用技術22項,年均培訓農牧民6.5萬人次。2001年,我縣通過了全區科技先進縣的驗收。在教育上,我們按自治區要求開展了“兩基”達標,精心組織實施了國家貧困地區義務教育一、二期工程,以推行素質教育為契機,落實了農村基礎教育以縣為主的管理體制,全面實行了校長競聘制,有序調整了中小學校布局,不斷發展職業教育,穩步推進民族教育,全縣教育教學環境得到了有效改善。5年間,全縣累計投入資金4000萬元用于學校基礎建設,新改擴建校舍7.5萬平方米,消滅了中小學危房,“兩基”全部達標,還迎來了北方八省區蒙古族高中辦學經驗現場會在我縣的召開。在計劃生育上,全面推行了計劃生育一票否決制和以村為主的管理模式,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了13‰以內,連續保持了人口低生育水平。在衛生事業方面,逐步完善了縣鄉村三級醫療預防保健網絡,下力量改善了城鄉醫院基礎設施和就醫條件,有效規范了醫藥市場秩序。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非典”防控的階段性勝利。同時,穩步推進了文化、體育、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和“西新”工程進展順利,群眾性體育活動蓬勃開展。切實加大了環保執法和監管力度,通過“一控雙達標”行動,全縣重點污染源得到了有效控制。繼續推行土地有償使用制度,加快了土地商品化進程,通過出讓土地,有力促進了城鎮建設。加強了礦產資源開發,進一步規范了管理,有效拉動了經濟增長。以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和蘇木鄉鎮撤并為重點,著力強化了統計和民政,調整了蘇木鎮、嘎查村行政區劃,成功組織了村委會“海選”式換屆,進一步鞏固了基層政權建設。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不斷發展,雙擁連續兩次獲自治區級“雙擁模范縣”稱號。在全面完成“三五”普法的基礎上,啟動實施了“四五”普法,進一步加強了民主與法制建設。5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組織的4次實績考核中,本屆政府有兩年被評為實績突出的領導班子,受到了表彰。
5年來,縣政府班子成員團結協作,協調共事,較好地完成了各項任務,但由于受主客觀因素的制約,中還存在諸多不足,前進中還面臨著很多困難,突出表現為:一是農牧業基礎不牢,水利設施配套利用率不高,靠天吃飯的局面尚未徹底扭轉;二是受連續五年旱災的影響,落實的扶貧措施未收到預期效果,返貧致貧人口增加,扶貧攻堅任務依然艱巨;三是財政包袱沉重,建設資金不足;四是對外開放環境需進一步優化,敢放敢引意識不強,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全縣招商引資進程;五是社會就業壓力較大,保障體系尚不健全。這些困難需要我們在今后的中認真克服。
5年來,在認真履行職責、全力做好各項的同時,我們始終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和建設廉潔、勤政、務實、高效政府這一奮斗目標,切實加強政府自身建設,力求政治上更強、業務上更精、紀律上更嚴。一是加強學習。除按上級要求,先后參加了“三講”和“解放思想、優化環境”等學教活動以及市縣組織的各類學習活動外,還組織班子成員定期集中學習,按上級要求選送班子成員參加各類培訓班,赴外地參觀學習、掛職鍛煉,努力使政府班子的思想觀念跟上形勢發展,組織能力適應所需,觀點思路跟上時代腳步。二是勤廉施政。按照“八個堅持、八個反對”的要求,努力從源頭、機制和制度上預防、治理腐敗,推進廉政建設。壓減文件和會議,把主要精力用在干、抓落實上。三是務實。始終把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一切的出發點都從如何加快經濟發展、改善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出發,層層落實和推行目標管理責任制,責任到人,指標到人,求實求效。四是民主行政。著力加強基層政權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深入開展村民自治活動。自覺接受人民代表及人大常委會的監督,主動加強與人民政協的聯系,認真聽取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和人民團體的意見,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五是團結協作。注重政府班子內部、政府班子與其他班子之間、政府各部門之間的團結協作。凡事講原則、講協調、講配合,營造了團結協作的作風。六是講求方法。著力轉變作風,努力改進方法,深入基層,廣泛調研,體察民情,掌握民意,注重積累經驗,培育典型,按照縣委的總體部署,把各項細化、量化、日程化,為全面完成各項任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縣政府班子5年述職》來源于網,歡迎閱讀縣政府班子5年述職。yce
【縣政府班子5年工作述職】相關文章:
縣政府班子述職報告08-17
學校班子工作述職報告08-17
縣委班子工作的述職報告07-20
學校班子工作述職報告08-07
縣政府班子先進性教育整改措施08-12
班子述職報告08-17
班子述職報告08-17
班子個人工作述職報告02-04
醫院班子述職報告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