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報告總結>工作匯報>縣人民政府工作情況匯報

    縣人民政府工作情況匯報

    時間:2023-02-24 14:48:25 工作匯報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縣人民政府工作情況匯報

          一、“十五”工作回顧
         (一)“十五”目標任務預計完成情況
         十五期間,全縣國內生產總值保持年均12?2%較快增速,比計劃高出3?2個百分點。2005年,全縣生產總值預計達到85?1億元(現價,下同),人均GDP達到11453元,折合1380美元,經濟社會發展躍上新的起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4?7億元,年均增長7?5%;第二產業增加值43?6億元,年均增長15?7%;第三產業增加值16?9億元,年均增長11?4%。三次產業比重由2000年的33:44:23調整為29:51:20。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4500萬元,年均增長7?0%(可比口徑)。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21?6億元,五年累計完成投資66?8億元,年均增長21?2%,占GDP比重由“九五”末的19%提高到25%。城鄉居民儲蓄余額達到37億元,年均增長1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23?9億元,年均增長12?6%。全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預計達到7120元,十五期間年均增長11?8%;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422元,十五期間年均增長11?8%。人口增長得到有效控制,2005年末,全縣人口總數74?3萬人,十五期間年均人口自然增長率低于6?00‰。
         (二)工作特點及抓法
         今年以來,我縣大力實施“工業強縣”戰略,以創建“全國棉紡織強縣”、“全國無公害蔬菜基地縣”、“全國皮埃蒙特優質肉牛基地縣”為目標,突出工業經濟、城鎮建設、開放帶動三個重點,培育壯大棉紡織、蔬菜、畜牧三個主導產業,實現了縣域經濟快速協調健康發展。
         1、實施工業強縣戰略,做大做強特色產業集群
         堅定不移地實施“工業強縣”戰略,通過扶優扶強、改制創新、民營突破、產業升級,促進了工業經濟快速健康發展。一是扶優扶強壯龍頭。采取制定傾斜政策、建立縣四家領導和有關職能部門聯系分包制度、完善縣棉紡織協會、總商會和中小企業信用擔保中心等有效措施,對新紡公司等9家優強工業企業和52家限額工業企業,實行動態管理,進行重點培育,促其做大做強,提升了工業經濟的支撐能力。二是突出特色成集群。充分發揮新紡公司龍頭帶動作用,通過不斷完善配套設施,整合存量資源,推動產業協作,延伸產業鏈條,提升了產業集聚效應。目前,全縣紡織業擁有限額以上企業97家,紗錠突破80萬錠,織機4500臺,連續4年保持10萬紗錠規模遞增。三是改制創新促升級。按照因企施策、企業主體、行政推動、規范操作的原則,以產權制度改革為核心,以資產重組為紐帶,以技術創新為動力,拓展增值空間,推進產業升級。通過開放式重組,共盤活存量資產14?7億元。鼓勵有條件的5家民營企業,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在兼并重組中提升規模效應。
       四是紡織立區搭平臺。縣紡織工業區總面積8平方公里,實行封閉管理,已建成面積1平方公里,入駐企業29家,18家已投入生產,累計完成固定投資2?5億多元,其中棉紡織企業19家。
         2、加快城建交通公路建設步伐,努力提高城鎮化水平
         著力構建以中心城區為龍頭,以小城鎮為依托,以村村通工程為紐帶的城鄉一體的格局。一是高品位規劃。以全省25個城鎮化建設重點縣為契機,以建設“豫西南以棉紡織輕工為主的商貿園林城市”為目標,充分發揮規劃在城鎮建設中的龍頭作用。先后聘請同濟大學、xx市規劃設計院,實施統一規劃,完善了城市功能,凸現了區位特色、產業特色和漢文化特色,提升了城市品位。
       二是高標準建設。十五期間,投入城建交通建設的資金近11?2億元,其中城市重點市政工程建設投入3?4億元。在縣城建設上強化精品意識,啟動了以白河景觀帶為線,三里河景區、濱河路、錦繡花園、濱河公園為點的9公里白河新區綜合開發及老城區改造工程,高標準組織實施了一批重點市政建設工程。在小城鎮建設上,累計投入3?8萬元,突出集鎮基礎設施配套和精品街建設,多方籌措資金加大投入,增強小城鎮的產業聚集和輻射帶動功能。在公路建設上,累計建設總里程達256?56公里,初步形成高速公路、省道、縣鄉道縱橫連接、四通八達的交通網。三是高標準管理。以創建省級衛生城市、文明城市“雙創”活動為載體,以優美環境、優良秩序、優化管理為主要內容,以市民教育、文明社區創建為重點,全面實施中心城區“綠、潔、暢、亮、美”工程。四是高效益經營。牢固樹立“經營城鎮”的理念,精心策劃、包裝城鎮資源,促進社會資金向社會資本的轉變,初步形成了以政府投入為引導、社會投入為主體的多元化投資格局。今年重點實施的老城區改造等4個城市經營項目,總投資達4?4億元。
         3、實施開放帶動戰略,拓展承接產業轉移的新平臺
         堅持搶抓機遇不停步,著力實施開放帶動戰略,進一步增強軟性戰略資源優勢,使招商引資的窗口不斷前移,跨區域承接沿海產業轉移,實現借力發展。一是更新觀念,借勢發展。去年以來,相繼開展了發展壯大縣域經濟解放思想大討論和組織黨政領導考察團到長三角、珠三角學習考察等活動,強化了工業強縣的戰略思維和全方位開放的理念,增強了發展開放型經濟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二是創新機制,大力招商。結合政府機構改革,設立了商務局和招商辦,并率先籌建了駐東莞聯絡處,使之成為招商引資的平臺,提升xx區位優勢的“新窗口”。堅持集中招商、網上招商、以商招商等務實招商形式,大上項目、上大項目,全民動員、全方位招商。三是優化環境,形成“洼地效應”。完善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建立由縣領導為召集人的優化經濟發展環境聯席會議制度,全面推行企業收費明白卡制度、聯合檢查制度和28天企業安靜生產日制度,營造良好的企業發展軟環境。通過發展環境的不斷優化,目前已吸收香港、臺灣等地知名企業投資棉紡織、蔬菜加工、畜產品加工等項目。
         通過“十五”以來的發展,我們主要有以下幾點體會:一是發展縣域經濟,必須堅持解放思想,凝聚廣大干部群眾干事興業、齊謀發展的強烈共識,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巨大的源動力。二是必須堅持從實際出發,充分發揮比較優勢,選擇適合縣情的發展模式,培育特色經濟。三是必須堅持開放帶動,以開放促改革,以開放促發展。四是必須做大做強工業經濟,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調動方方面面加快發展經濟的積極性,提高縣域經濟活力。五是必須堅持科教興縣,注重提高勞動者素質,依靠科技進步,改善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
        (三)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總體而言,十五期間,我縣經濟社會發展基本實現了預期的規劃目標,計劃的執行情況是比較好的。但是,經濟和社會發展也存在一些突出的困難和問題,主要是:一是經濟結構層次較低,農業產業化水平還不高,加工轉化能力弱,農民增收的基礎仍不穩固。二是工業整體競爭力不強,大個企業較少,支柱產業單一,缺乏多元化產業支撐;技術創新能力較弱,資源開發利用水平不高,產業鏈條短,深加工、高附加值化進程緩慢。三是城鎮化滯后于工業化,建設資金短缺,基礎設施、社會事業發展等領域投入不足,生態環境特別是水環境質量有進一步惡化趨勢。
         產生以上問題的原因主要有:一是 “非典”重大疫情和連續發生的旱澇災害,客觀上影響了經濟社會發展步伐。二是產業結構不合理,一產業所占比重偏大,國有、集體企業改制后,優勢尚未充分發揮,二、三產業對推動我縣十五時期經濟發展的貢獻率偏低。三是經濟外向度低,直接利用外資沒有大的突破。四是在統籌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方面受財力所限,導致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建設投入不足。五是農業基礎仍然脆弱,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差,農民增收難度較大,增收長效機制未能建立。
         二、“十一五”工作打算
         (一)指導思想
         “十一五”我縣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是:以加快發展為主題,以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為動力,強力實施工業強縣、科教興縣、開放帶動和城鄉一體發展戰略,突出抓好工業經濟、項目建設和城鎮建設三項重點,加快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實現縣域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努力構建和諧小康xx。
         (二)發展目標
         2010年全縣生產總值達到144億元,年均增長11?7%,人均生產總值超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3?4億元,年均增長6?0%;第二產業增加值80億元,年均增長14?4%;第三產業增加值30?6億元,年均增長12?5%。三次產業比例達到23∶56∶2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120億元;地方財政收入達到2?7億元,年均增長12?5%;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500元,年均增長8?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1600元,年均增長11?0%。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0‰以內,十一五末人口控制在76萬人以內。
         (三)工作重點及措施
         1、加快工業化。突出工業化主導地位,堅持“內資與外資并重,內涵與外延并舉”的發展方針,加大投入,膨脹優勢,擴充總量,改革創新,優化結構,實現工業經濟新跨越。
         突出發展棉紡織工業。到2010年,全縣紡紗能力比十五末翻一番,環錠紡達到160萬錠,氣流紡1600頭,織機達到8000臺。紡織工業總產值達到112億元,占工業經濟的比重達到65%以上。壯強龍頭,培育骨干。支持新紡公司實施9大技改項目,重點發展高檔色織服裝面料、功能性高檔服裝面料等織造技術,到2010年,公司銷售收入達到50億元,利稅5?6億元,出口創匯2億美元。扶持8—10家民營棉紡織工業,促其成為年銷售收入超億元、年納稅總額超500萬元的中型企業。拉長鏈條。鼓勵和引導小軋花向棉紡織轉移,棉紡向棉織產業、服裝加工業轉移,推進棉紡織產業的社會分工和產銷配套,“攀親結緣”,形成以城東、城西、城南三大產業集群為支撐的大棉紡產業發展格局。科技帶動。重點引進一批自動氣流紡、清梳聯、噴氣織機等先進設備,積極引導民營紡織企業發展精梳紗、包芯紗等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實現產業升級。完善市場。建設紡織產業大市場,完善購銷網絡,積極開拓國內外市場,打響xx棉紡織業品牌。積極培育食品、化工、輕工、機電等四大行業。依托縣域豐富的菜、牧、棉及油料等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畜禽肉食加工、蔬菜加工和糧油加工等食品工業。突出農用化工、酒精化工和精細化工三項重點領域,積極發展化工業。大力推進造紙工業技術進步,不斷加快輕工業發展步伐。積極發展機械配套產業,推進機械工業較快發展。大力推進企業改革創新,引導企業積極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
         2、提升城鎮化。優先發展中心城區,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積極培育重點鎮。加快交通運輸業發展,到十一五末,全縣公路里程達到703?1公里,公路密度達到66?2公里/百平方公里,實現村村通油路建設目標。進一步加強城鄉電網建設,滿足經濟發展需求。2010年縣城建成區和小城鎮建成區面積達到30平方公里以上,城鎮居住人口達到22萬人,城鎮化率達到45%以上,力爭成為豫西南紡織園林城市。
         3、推進農業現代化。強化農產品基地建設,建立健全科技信息服務體系,進一步加強農產品質量監測,積極發展無公害產品,打響特色產業品牌,十一五期間重點培育形成10個省級名優產品。大力培育龍頭組織。重點培壯縣新紡公司、光達畜牧公司、城郊蔬菜專業合作社、嘉元公司等大型龍頭組織,完善“企業+基地+農戶”、“專業合作社+農戶”、“協會+農戶”等新型經濟合作組織形式,促進農民經紀人隊伍建設。力爭到十一五末,建設和改造270家“農家店”連鎖店,新發展鄉鎮專業協會26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50個,新發展經紀人2?5萬人。進一步改善農業基礎條件,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到十一五末,全縣基本實現水利化,有效灌溉面積達到90萬畝,節水灌溉面積達到20萬畝,旱澇保收田達到60萬畝。
         4、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進一步加大招商力度,堅持一二三產業一齊抓、大中小項目一起上、內資外資一同引,抓住東部產業轉移和西部大開發的機遇,發揮地緣優勢,加大東引西進力度,形成全方位的對外開放局面。“十一五”末,出口創匯完成2?6億元。
         5、努力構建和諧社會。積極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加快科技長入經濟步伐,十一五末科技進步因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5%以上。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深化文化體制改革,重點抓好文化“三館”等設施建設,健全縣、鄉、村三級文化網絡。保持人口低生育水平。加強公共設施建設,大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促進循環經濟發展,全面推進生態環境建設。加快完善醫療和社保體系。到2010年全縣健康教育普及率達到90%以上,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80%以上,自來水普及率達到60%以上。統籌推進城鎮和農村社會保險制度建設,促進城鄉經濟協調發展。加強和改善社會管理。進一步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深入開展創建和諧社區、和諧村鎮活動,促進基層民主法制建設,提高社會文明。
         三、2006年工作的初步設想
         2006年工作的總體要求是: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及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進一步強化以紡織為主導的工業強縣發展戰略,著力抓好工業經濟、城鎮建設和對外開放三項重點工作,統籌推進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奮力開創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和城鎮化工作新局面。2006年經濟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全縣生產總值97億元,增長14%;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67億元,增長12?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5?9億元,增長2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830元,增長10%;農民人均純收入3700元,增長8?2%。
         在具體工作上,重點抓好以下五個方面:
         (一)扎實推進工業強縣戰略,在建設全省棉紡織基地縣上邁出新步伐。堅持“工業強縣、紡織主導、民營主體”的發展思路,采取得力措施,加大對紡織工業,尤其是民營紡織工業的支持、服務力度,加快工業經濟發展。一是以棉紡織產業為重點,著眼與珠三角地區產業對接和承接珠三角地區產業轉移,制定完善棉紡織產業長遠和近期發展規劃,并出臺具體的扶持措施。篩選3—5家成長性好、技術裝備先進的企業,通過集中培育,
       盡快使之成為年產值超億元的大型民營棉紡織企業,帶動全縣民營紡織企業實現跨越性發展。二是優化紡織產業產品結構。發揮新紡公司的龍頭帶動作用,拉長產業鏈條,鞏固形成集“購銷—軋花—紡織—印染—面料—服裝”為一體的大紡織產業格局。通過市場的理念、市場的機制、市場的辦法,整合市場要素,推動紡織工業的配套加工和社會協作,打造xx棉紡織品牌,培育紡織產業集群,擴大棉紡織產業的集聚效應和輻射效應,增強區域經濟競爭力。三是進一步深化企業改革。按照企業主體、因企施策、行政推動、規范操作的原則,以產權制度改革為核心,以建立新型勞動關系為載體,加快原運通公司開放式重組;積極穩妥推進商辦、糧辦、棉辦工業的改制工作;進一步做好新大地化工、泰龍紙業、光達新型材料、華興酒精公司等已改制企業的規范完善工作,徹底掃清改制遺留;引導部分民營優強企業進行公司制改造,優化資本結構,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四是狠抓技改項目建設。采取激勵扶持措施,引導企業加大技改投入。篩選確定一批工業重點技改項目,千方百計搞好資金籌措,力爭早投產、早見效。五是繼續做好縣紡織工業區建設工作。嚴格規劃編制,加快施工建設,配套基礎設施,搞好優質服務,努力把縣紡織工業區建成紡織工業示范區和城市新區。
         (二)堅持用工業理念謀劃農業,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再上新臺階。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全新的工業理念統籌謀劃蔬菜、畜牧、棉花三大特色產業發展,進一步調整結構,調優品種,調高品質;大力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促進農民增收和農業增效,加快農村小康步伐。一要培優壯強龍頭企業。重點抓好縣蔬菜批發交易市場的改制,完善市場功能,擴大吞吐能力,使之盡快成為豫西南最大的蔬菜集散中心、價格形成中心和生產指導中心。組織嘉元脫水蔬菜公司與蔬菜種植戶搞好對接,形成“公司+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實現公司與農戶雙贏的效果。加快培育壯大縣棉花市場、花生市場、畜禽交易市場等特色農產品專業市場。二要創新產業化經營機制。進一步健全完善“公司+基地+農戶”等產業化經營模式,強化企業與農戶之間以合同、訂單為主要形式的利益聯結關系,鞏固擴大優質特色農副產品生產基地規模。制定相關政策措施,規范土地流轉程序,促進農業的適度規模經營。鼓勵、引導和支持民營企業和個體大戶參與農產品基地建設,形成產業化的多元投入機制。加強對農民經紀人隊伍的培訓和管理,提高農民經紀人的素質,搞活農產品流通。三要精心組織新上一批農業產業化項目。縣直各涉農單位要在做好本年度向上級爭取項目資金的同時,各自引進一個產業化龍頭企業。各鄉鎮要把組建龍頭企業作為農村工作的重中之重,立足當地實際,培育1—2個農業產業化龍頭組織。  (三)加快實施城鄉一體發展戰略,在統籌城鎮建設上實現新突破。堅持規劃、建設、管理、經營四位一體,以規劃為依據,以制度創新為動力,以優勢產業為支撐,以加強管理為保證,加快培育以中心城區為龍頭、縣鄉公路為紐帶、重點鎮為依托、新農村建設為基礎的城鄉一體化發展格局。一要高起點搞好部分區域詳規編制。完成縣體育中心、電影院以及朝陽中路東側客運站、原運通公司、交通局等區域的修建性詳規編制,做好鐵塔路沿線、行政服務區控制性詳規及部分項目修建性詳規編制,制訂擴通紡織西路、健康東路等5條干道的規劃設計方案等。二要繼續加大城鎮及公路建設。在城區建設上,重點抓好文化路、健康路東延,紡織路、漢華路、解放路整修改造等8項重點道路工程建設,完成三里河橡膠壩等跨年度續建工程建設任務。認真做好城區部分游園、新聯廣場等的美化亮化工程,完成軍民渠、護城河、農場溝清淤等。在公路建設上,計劃投資5400萬元,建成新甸—王莊三級油路10KM,修筑“村村通”四級油路350KM,全面實現“村村通”目標。扎實推進省市重點鎮和星級集鎮的創建活動,爭取新甸鋪鎮、歪子鎮、王莊鎮成為四星級小城鎮,新甸鋪鎮、歪子鎮進入省重點鎮行列,施庵鎮、王莊鎮、溧河鋪鎮、沙堰鎮進入市重點鎮行列。三要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城鎮管理。以創建省級衛生城市、文明城市為載體,以全面提升城市管理綜合質量為目標,改革管理體制,健全運行機制,重點抓好城區大橋路、漢城路、書院路、朝陽路、解放路、西環路等六條道路的日常管理工作,建設推出一批精品街、示范路。加強小城鎮管理,指導各建制鎮在做好城建監察中隊組建工作的同時,積極籌措資金建設一個不少于3畝的微型游園或綠化廣場,提升城鎮品位。四要搞活城市經營。重點抓好城區金府步行街、景虹廣場、時代廣場以及文體中心等開發改造項目,全年完成投資1?2億元。繼續加大城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和舊城改造項目的包裝開發力度,搞好項目推介工作,爭取達成對外合作意向項目3—5個,引進合同資金2億元以上。  (四)進一步做好擴大開放和招商引資工作,在承接產業轉移上取得新進展。充分利用沿海發達地區產業轉移的重大發展機遇,切實增強緊迫感,快速行動,主動出擊,加快區域經濟對接,積極承接產業轉移。一要把珠三角地區作為招商引資、擴大開放的重點區域,建立駐東莞辦事處,促進縣域區位前移,打造與珠三角地區經貿聯系的新平臺,全面加強與珠三角地區的交流與合作。二要創新招商引資的方式方法。充分發揮自身產業優勢和人力資源優勢,積極開展資源招商、產業招商、委托招商和以商招商等活動,引進一批重大項目,力爭全年引進縣外資金6億元以上。三要切實把項目建設作為發展縣域經濟的主要抓手和載體,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項目建設工作。爭取全年新開工固定資產投資在500萬元以上項目20個,其中千萬元以上項目14個,完成投資2億元以上。四要繼續下大力氣優化經濟發展環境,提升縣域經濟軟實力。建立健全縣行政服務中心“一站式辦公、一條龍服務”的工作機制,進一步規范職能部門行為。深入開展職能部門效能監察,嚴格依法行政。加強對縣商會、協會等行業組織的指導與監管,規范行業協會運行,發揮自身職能,促進產業、行業健康發展。
          (五)協調推進社會事業發展,保持社會大局穩定。牢固樹立以人為本和可持續發展意識,突出抓好教育、科技、文化、衛生以及社會保障等工作,加快社會事業發展。認真處理和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的各種矛盾和問題,保持社會大局穩定。一是統籌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夯實計劃生育基層基礎建設,確保人口計劃全面完成。加強環境污染防治,改善人居環境。健全土地監管機制,嚴格耕地保護。規范完善農村新型合作醫療試點工作,進一步加強公共醫療衛生體系建設。健全社會保障體系,促進就業再就業工作開展。二是積極推進事業單位改革。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推進縣直、鄉鎮事業單位人事編制改革,加快經營服務性事業單位改革,鞏固鄉鎮機構改革成果,進一步減輕財政負擔。三是重視和加強社會穩定工作。加強安全生產的監督管理,進一步健全安全生產長效機制,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強化信訪工作責任制,認真做好人民群眾來信來訪處理接待工作,把矛盾解決在基層。加強民主法制和文明新村建設,強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著力構建和諧社會。
         四、幾點建議
         1、加大對縣域經濟發展的扶持力度。在加快xx中心城區發展的同時,建議十一五期間把縣域經濟發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設立縣域經濟發展基金,每年市財政拿出一定財力集中投向3—5個重點縣市區,進行重點扶持,同時在重大建設項目安排、專項資金扶持等方面給予適當傾斜,進一步增強縣域經濟對全市經濟發展的貢獻份額。
         2、做大做強xx紡織工業。目前我市在全省紡織產業發展格局中占居重要地位,省里已確定把紡織工業做為十一五期間的主導產業來發展,建議市里盡快制訂出臺做大做強xx紡織工業的政策措施,通過重點培育,力爭十一五期間我市紡織工業有一個新的更大發展。  3、繼續加強對中小企業發展的服務扶持。加快全市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建設,加強金融安全生態區創建,進一步加大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扶持力度。繼續整治和規范職能部門行為,優化企業發展環境,推動形成關心支持服務中小企業發展的良好社會氛圍,不斷提升區域經濟軟實力。?

    【縣人民政府工作情況匯報】相關文章:

    縣人民政府工作總結08-24

    縣人民政府工作總結08-06

    縣人民政府工作總結08-16

    縣人民政府工作總結08-13

    2011年縣人民政府工作報告07-23

    綦江縣人民政府政府工作報告08-13

    縣人民政府安全生產工作情況匯報?08-15

    政府工作情況匯報08-12

    縣受災情況匯報08-12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在观看 | 日韩精品福利性爱 | 色一伦一情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熟女中文字幕少妇 | 亚洲日本va中文字幕无 | 久久久国产99久久国产久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