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對省委書記的匯報提綱
一、自然情況**縣幅員2499平方公里,耕地216萬畝,草原34萬畝,有林49.6萬畝;15個農村鄉(鎮),105個行政村,773個自然屯;總人口47.4萬,其中農業人口37.8萬;年無霜期130天左右,有效積溫2700℃,年均氣溫2.9℃,年均降水量450毫米左右;主要農作物有亞麻、玉米、瓜菜、大豆等,是“中國亞麻之鄉”和“中國東北民豬之鄉”。
二、2001年以來**經濟社會的發展變化
1997年—2001年,**遭受了嚴重的自然災害,加之結構性矛盾突出、基礎設施薄弱,經濟社會發展陷入困境。2002年初被確定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77個村被納入全省扶貧開發工作重點村;2003年被省政府確定為全省十弱縣。幾年來,在省、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在省、市各部門的支持特別是在省財政廳鼎力幫扶下,我們勇于和善于實事求是,把握一個前提,明確一個定位,明晰一個思路,樹牢一種理念,塑造一種精神,推動縣域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實現了恢復性發展。把握一個前提,就是把握以謀求全縣人民根本利益為宗旨這個基本前提,以此作為謀事干事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明確一個定位,就是把**“十五”期間經濟社會發展定位在民眾脫貧、財政解困上;明晰一個思路,就是明晰了“面向哈市對接市場,發展市郊型經濟,走‘四強兩化’之路”的經濟社會發展思路;樹牢一種理念,就是樹牢凡事講效益的經營理念,追求行為的高效率,運作過程各種要素的優化配置,目的、結果的效益最大化;塑造一種精神,就是塑造并弘揚了“堅毅自強、無畏有為、文明敬業、開放向上”的**精神。
2001年以來,我們客觀面對貧困縣情,致力于“五個轉化”,在困境中走出了一條符合實際、日趨成熟的發展路子。一是把貧困劣勢轉化為政策優勢。實事求是地向國家、省、市反映貧困縣情,相繼得到了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和全省十弱縣政策,把貧困這一最大劣勢轉化成了最大政策優勢。二是把分散的人力資源轉化為人和優勢。優化配備各級領導班子;突破貧困文化心態束縛,推進全民創業;以為民眾干成實事贏得域外人士支持**的發展建設。三是把被掩蓋的地緣潛力轉化為地緣優勢。主動融入哈市經濟圈,發展市郊型經濟,在與哈市市場互補中擴張經濟總量。四是把粗放低效的產業轉化為經濟優勢。釋放資源、資產潛能,把亞麻、畜牧、醫藥化工、綠色特色作為立縣主導產業,創造競爭新優勢。五是把滯后于經濟發展的基礎設施轉化為可持續發展優勢。補欠賬、上新項同步推進,著力解決水制約、路制約和公益事業發展嚴重滯后等問題,增強了可持續發展能力。2003年,我們適應形勢的變化和加快發展的要求,把“中國亞麻城”、“中國東北民豬之鄉”、“濱北**經濟帶”、城市經營和基礎設施“五大類項目”開發建設作為實踐載體,把深化“五個調整”作為戰略突圍方向,推動經濟社會由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向統籌城鄉發展調整;由整體推進脫貧向區域優先發展帶動全縣脫貧解困調整;由種植業為主向農轉牧調整;由側重基礎建設向財源建設和基礎建設并重調整;由自我積累向擴大開放調整。2001年以來的經濟社會發展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國民經濟在困境中實現恢復性增長。2004年,全縣生產總值、全口徑財政收入、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實現9.52億元、5151萬元和2514元,分別比2001年增長18%、56.6%和34.4%;2004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為1006元。一是農村經濟穩步發展。推進農轉牧,2004年,全縣肉牛、生豬、鵝禽飼養量分別達到11.3萬頭、61.3萬頭和476萬只,分別比2001年增長43%、52.5%和10.2%。加大扶貧開發力度,2001年以來累計投入各類扶貧資金1.1億元,已有36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村啟動了整村推進項目,覆蓋農戶1.63萬戶,9805個貧困戶基本脫貧。農村勞動力轉移實現重大突破,2001年以來,轉移農村勞動力15.5萬人次,創收4.6億元,**的麻紡工享譽省內外。綠色特色產業有了長足發展,2001年以來,全縣新增綠色、無公害食品基地面積53萬畝,創A級綠色食品品牌2個、無公害品牌9個。累計造林12萬畝,草原圍欄、改良8.5萬畝。二是工業經濟走出低谷。2004年,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產值2.4億元,是2001年的12倍;實現增加值7700萬元,是2001年的8.4倍;實現利稅1200萬元,凈增加1400萬元。截止2004年末,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總額達到4億元,比2001年翻了一番。2004年,全縣用電量突破1億度,比2001年增加4000萬度。三是第三產業發展日趨活躍。2001年以來,新增黑龍江亞麻市場、宗正物流中心、濱北果菜批發、榆林畜禽交易等專業市場17處。2004年,全縣社會商品零售總額、服務業收入和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分別達到5.7億元、5.3億元和10億元,分別比2001年增長15.6%、21%和25.2%。
2、“五大類項目”開發建設成效明顯。一是“中國亞麻城”輪廓日漸清晰。走營銷拉動、加工擴張、原料支撐、科技長入、以信息化促進產業升級的路子,構筑起了溫州式的小規模大群體產業開發格局。營銷體系初步確立,2004年,亞麻系列產品營銷額達到4.1億元;加工規模不斷擴張,麻類加工企業發展到147家,全縣干濕紡、織布、編織生產能力分別達到2.8萬錠、1200萬米和50萬套(件),拉動社會就業2萬人。二是“中國東北民豬之鄉”短鏈產業化初步形成。抓住擴繁增量、標準化養殖、市場對接三個環節,東北民豬商品量達到35萬頭,二級擴繁場達到28個,擴繁點增加到52個,域外連鎖店發展到16家。三是“濱北**經濟帶”實現分區啟動。2004年,經濟帶共上馬25個子項目。東方和林榮兩個小區入駐企業9戶,瑞全制藥已通過GMP認證,綏奧汽車內飾板項目已進入設備訂購階段。四是城市經營多領域開發效應初顯。制定并實施了城市經營總體規劃。2001年以來,采取土地、房產等資產置換辦法,改善了公安局等8個部門的辦公條件,節約政府投資1200多萬元;以政策吸納、環境聚集撬動民間資本,2001年以來,連片開發住宅小區4個,建筑工程總面積達到40萬平方米;組建國有資產運營公司,納入運營的國有資產達到1.3億元;完善土地收購儲備制度,收儲土地26萬平方米,顯化土地資產3700萬元。五是基礎設施建設深入推進。突出解決水制約問題。2001年以來,打抗旱機電井和人畜飲水井463眼,中井4500眼,380個人畜飲水困難村屯已經有292個得到緩解。規劃了59個庫塘池建設項目,目前已有24個啟動實施,其中,總庫容177萬方的大紅星水庫已投入使用,隆盛河水庫即將動工。在財政廳、發改委、水利廳等部門支持下,籌資2775萬元完成了城鎮應急水源工程,打水源井5眼,鋪設給排水管線41.6公里,城鎮居民吃水難和工業生產用水問題基本得到解決。突出解決路制約問題。2001年以來,爭取省、市支持,投入扶貧開發、以工代賑、通鄉通村道路建設資金5100萬元,對15條99.6公里路面進行了改造;另有4條55.3公里正在施工;投資400萬元修農道橋10座;以立磚改造城鎮巷道69條(40條正在改造)。突出解決公益設施建設滯后問題。2001年以來,新建農村中小學42所4.8萬平方米,社會化融資新建鎮內中小學電教樓、宿舍樓面積3.2萬平方米,完成了農村高中布局調整,高中入學率達到90.5%;修繕、新建農村敬老院、老年公寓14所7300平方米;完成鄉鎮衛生院改造7所3800平方米。
3、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進一步理順。積極推進各項改革。深化農村改革,從實撤并4個鄉鎮,合村73個,并校53所,精簡鄉鎮行政和事業編制521個;承擔了全省全部免征農業稅試點工作任務,建立完善了“鄉財鄉用縣監管”和“村財民理鄉代管”制度;妥善解決土地糾紛5400戶5萬畝;化解鄉村債務2045萬元;完成“一事一議”籌資籌勞項目178個。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引入香港企業紡織公司和哈爾濱陽光紡織貿易有限公司,對黑蘭麻紡實施剝離分立和嫁接改造,以租賃經營和股份制的方式組建了三和亞紡公司和朝陽亞紡公司,使原有8000錠的生產規模擴大到1.6萬錠;以等額承債、買斷等辦法,盤活了米廠和玻璃纖維廠等資產1.5億元,縣屬企業全部退出國有。深化教育改革,探索國有民營辦學,完成一中、六小國有民營改革;推行教師聘任制,2002—2004年,全縣近4000名中小學教師兩次實行全員競聘上崗,優化了教育資源配置。著實解決各種實際問題。2001年以來,有11950人納入城鎮低保;5.3萬人享受農村最低生活保障;企業離退休人員養老金社會化發放4362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68.3%;累計救助貧困生14013人次;補齊1993年以來的干部教師工資、補貼欠賬近億元;發放救濟糧8700噸,發放救助資金1300萬元,農村21萬人次得到救助;從實解決歷史積淀的信訪疑難案件800余件,理順群眾情緒,激發了干事創業熱情。
4、黨的建設、精神文明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進一步加強。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努力構建和諧**。加強創業型領導班子、經營型干部隊伍、服務型基層組織、“雙帶”型黨員群體建設,廣大黨員干部帶領民眾進市場、在困境中開創新局面、解決各種復雜問題、干事創業、用市場化手段抓落實的能力明顯增強;加強思想政治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淳化民風,凈化社會風氣,**的內在外在形象發生了重大變化;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深入開展“兩風”建設,落實“四承諾”、“三樹立”、“兩禁止”工作要求,經濟社會發展環境明顯改善;推進民主法制建設,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2004年,**被省里授予“經濟發展法治環境先進縣”,保持了政治安定和社會穩定。
三、2005年及今后一個時期的工作安排
2005年,我們按照省、市加快發展的要求,深入貫徹縣十三屆二次全委(擴大)會議精神,放大政策機遇成果,抓住發展機遇,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樹牢經營理念,創新經營實踐,以謀求全縣人民根本利益為宗旨,以經營優勢為牽動,大上項目,全民創業,開放運營,增量發展,努力建設和諧**。主要經濟指標預期是:全縣生產總值、全口徑財政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實現10.46億元、5460萬元、1060元和2690元,同比增長10%、6%、5.4%和7%。今年,要在“中國亞麻城”建設和“濱北**經濟帶”建設上重點施力,突出抓好四個方面的經營。一是經營存量優勢和增量優勢,以產業升級加快構筑工業立縣框架。把近2億元城鄉存量資產推向市場,以存量換增量,以增量擴資本,大上項目,上大項目。2005年,全縣續建和新上投資超100萬元項目60個,其中,投資超千萬元項目15個。重點推進三和公司4000錠紡紗100臺織機、朝陽公司500萬米漂染100臺織機、五豐公司6000錠紡紗、與東金集團合作1萬噸鮮食玉米生產加工、與農墾分局合作2萬噸葵花仁生產加工等23個大項目,到年末,第二產業占全縣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30%以上。二是經營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以品牌入市推動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實施《**縣2005—2007年品牌農業發展規劃》,綠色、無公害食品基地面積發展到80萬畝,新創品牌8個;推進農轉牧,肉牛、東北民豬、鵝禽、肉羊飼養量分別達到13.5萬頭、65萬頭、580萬只和22.8萬只,同比增長19.5%、6%、21.8%和7%;域內種麻力爭突破20萬畝,拉動域外20萬畝;轉移農村勞動力6萬人次,實現收入2.4億元;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150個。三是經營區位優勢和地緣優勢,以全民創業提升第三產業發展層次。發展現代物流,以黑龍江亞麻市場、宗正物流中心為龍頭,物流交易額達到6億元以上;推進城市經營,積極運作“引泥入蘭”城鎮供水工程項目,完成哈黑路縣城過境段配套設施建設,開發住宅小區5萬平方米;搞活現代服務業,旅游業收入實現3000萬元,同比增長20%。四是經營政策優勢和后發優勢,以機制創新加快基礎設施和公益設施建設。完成隆盛河水庫項目、長崗灌區田間配套工程,打機電井60眼,中井200眼,新建塘壩8座,更新大型農機具30臺(套);開工建設新興至燎原等6條通鄉路70公里;鋪設給排水管線5公里;完成5所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修繕農村敬老院2所,改擴建鄉鎮衛生院4所。
當前我們正在調研“十一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今后一個時期的發展定位是:建設哈爾濱衛星城,建強“中國亞麻城”,發展以農畜產品生產加工供應為主體的市郊型經濟,打造現代物流和現代服務業承載基地。到2010年,全縣綜合實力達到全省中等農業縣份水平,實現脫貧解困。
四、兩點請求
1、懇請省里對**建設“中國亞麻城”予以支持。**是“中國亞麻之鄉”,種植、加工亞麻已有70多年的歷史。為了放大特色優勢,我們正在舉全縣之力建設“中國亞麻城”,到2010年,把**建成集亞麻科研、信息、生產、加工、集散于一體的區域性行業中心,商品交易額達到30億元,原料加工能力達到20萬噸,紡紗能力達到10萬錠,織布能力達到5000萬米,編織品生產能力達到500萬套(件)。這一規劃已由黑龍江省紡織工業設計院進行了論證,我們正在按規劃組織實施。但是,在實際運作中,僅靠我們自身力量,建設“中國亞麻城”的局限性還很大。為此,請省里對**建設“中國亞麻城”給予政策支持。一是在“哈麻”外遷時,請省里協調其遷至**,這對全省來說,體現的將不僅僅是一個企業位置的變化,而是一種產業優勢的形成,這種優勢要素的重新整合,有助于拉動區域經濟發展,有利于培育全省新的經濟增長點。二是在省發改委等部門的支持下,我們正在興建“帶動全省、輻射全國、面向世界”的亞麻大市場,該項目已由省發改委立項,正在向國家發改委申報,請省里給予市場擴建的政策和資金支持,建強營銷載體,拉動全省亞麻產業開發提速發展。三是在亞麻良繁基地和優質原莖基地建設上,請省里加大投入力度,增強基地建設對產業發展的支撐能力,把黑龍江建成名副其實的亞麻大省。
2、懇請省里給予**哈市經濟圈政策待遇。呼蘭變區后,**成為與哈市市區毗鄰的市郊縣。隨著哈市城市規模外擴、202國道拓寬,**接受哈市經濟輻射和帶動的地緣優勢越發明顯,與哈市經濟互動發展是大勢所趨。2001年以來,我們緊緊咬住“面向哈市對接市場,發展市郊型經濟,走‘四強兩化’之路”的發展思路,一以貫之地抓落實,就是在不斷地致力于實現與哈市大都市經濟圈的有效對接。目前,我們正在采取免收土地費用、免收地方稅分成、達到“六通一平”標準等優惠政策,吸引大項目投資,打造哈北現代物流基地。為此,請省里在統籌謀劃哈市發展時,在項目、資金、政策等方面加大對**的傾斜力度,我們有能力承接江北物流企業的外遷,有決心把**建成連接哈市與北部十幾個縣市人流、物流和資金流的承載基地,這既是提高全省現代物流發展層次的一個機遇,更能夠體現出省里對貧困縣份的強有力支持。
附:治水、興教、亞麻產業開發、扶貧開發示意圖
【對省委書記的匯報提綱】相關文章:
工業工作匯報提綱08-12
市長調研匯報提綱08-12
廣電工作匯報提綱08-24
先進性教育匯報提綱08-12
創新干部工作的匯報提綱08-12
鎮村環境綜合整治匯報提綱08-24
農業農村工作匯報提綱08-12
農業農村工作匯報提綱08-06
縣經濟工作匯報提綱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