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報告總結>調研報告>州發展勞務經濟的思考

    州發展勞務經濟的思考

    時間:2023-02-24 14:33:29 調研報告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關于州發展勞務經濟的思考

        自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農村剩余勞動力不斷擺脫土地的束縛,跨地域跨行業向非農產業轉移,形成了大規模外出尋找就業機會的“民工潮”,“打工經濟”即勞務經濟隨之蓬勃發展起來。勞務經濟在農民收入的構成中已占有極其重要的位置,成為經濟相對落后地區增加農民收入的主渠道,勞務經濟從經濟規模和內在素質上均已發展成為農村改革和經濟發展中的一種新的經濟現象。當前,在發展勞務經濟上仍然存在認識上的誤區,造成引導支持上的軟弱和發展環境上的制約。因此,深入研究我州農村勞務經濟的現狀、特征、發展原因,充分認識勞務經濟在農業農村經濟乃至整個國民經濟中的影響、地位和作用,遵循經濟發展規律,大力推進勞務經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充分認識勞務經濟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告訴我們,生產關系要適合生產力發展,這是客觀經濟規律。黨的十六大報告明確指出: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任務。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是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必然趨勢。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指出,農村富余勞動力在城鄉之間雙向流動就業,是增加農民收入和推進城鎮化的重要途徑。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村勞動力合理有序流動,發展勞務經濟,符合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實現了城市——農村生產力諸要素的重新配置和合理組合,符合經濟發展規律,勞務經濟的迅速發展的客觀存在正是順應這一發展規律的表現,是經濟規律作用下的必然結果。因此,在發展勞務經濟上,我們要遵循農村經濟發展規律,因勢利導,大力推進勞務經濟擴量提質,使之成為農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農民增加收入的主渠道。我州處在西部貧困地區,更要遵循經濟發展規律,按照經濟規律辦事,大力發展勞務經濟。
         (一)大力發展勞務經濟,有利于輸出農村富余勞動力,提高農村勞動生產率,增加農民收入。近幾年來,農業比較效益下降,農業收入減少,但農民收入之所以還有所增加,主要得益于勞務收入的增加。據統計,2000年,全國農民的工資性收入占其純收入的比重已達到31.1%。據農村住戶抽樣調查資料顯示,省2001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102.3元,勞務收入的貢獻率達到近50%,其中勞務收入占農民純收入的36.5%;2002年勞務收入對增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貢獻率達到75%。據預測,今年省外出務工人員人均勞務收入為4500元,相當于全省人均純收入的1.9倍。從州今年上半年農民收入增長情況看,農民收入增長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工資性收入增長較快,農民外出務工收入人均為179元,比上年增21.7%。我州縣2002年外出務工者勞務人均收入為4350元,相當于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的3.4倍。以上數據說明,勞務經濟的發展,已經對農民收入的增長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不僅如此,勞務經濟的發展,緩解了農村就業的壓力,為解決農村勞動力過剩問題找到了一條出路。由于我州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農村剩余勞動力達70萬人,加上我州鄉鎮企業的發展與推進城鎮化進程和二、三產業的發展速度與規模均不足以容納龐大的農村勞動力,因此,發展勞務經濟是農村剩余勞動力的直接出路。今年我州農民外出打工人數為35萬人,占整個農村剩余勞動力的50%,客觀上緩解了農村就業的壓力和人多地少的矛盾,發展勞務經濟已成為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的一個主要途徑。
         (二)大力發展勞務經濟,有利于引進先進生產力,加強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推進“三大建設”。首先,外出務工有利于促進外出務工人員自身素質的提高和觀念的更新。需求是發展的動力。文化素質較高的務工人員得到較高工資,就業機會增多,激發了務工人員學習的積極性。在務工過程中,輸入地技術和管理上的培訓,提高了務工人員素質,使輸出地起到了借地育才的目的。其次,農村外出務工人員經過市場經濟和城市文明的熏陶之后,開闊了眼界,增長了才干,成為有一技之長的農民工,他們帶資金、帶技術、帶管理經驗和市場信息回鄉創業,實際上就是引進先進的生產力,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新生力量。第三,農民外出務工有利于產業結構的調整,有利于土地流轉機制的形成,為農業集約經營、規模經營、增強農業競爭力創造了條件,有利于加快我州基礎設施、產業建設和生態建設三大建設的進程。
         (三)大力發展勞務經濟,有利于壯大縣域經濟實力,促進城鄉經濟協調發展。勞務經濟本身就是農村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勞務經濟的大發展不僅增加了農民的現金收入,而且壯大了縣域經濟的實力。縣2002年全縣外出務工人員5.5萬人,勞務收入2.39億元,人均勞務收入達4350元,僅通過郵政或銀行匯報就達1.2億元。革命老區塔臥鎮2002年外出務工人員達3000多人,占剩余勞動力的93%,年勞務收入達1500萬元,加快了老區脫貧致富步伐。務工人員的絕大部分收入均回流到勞務輸出地,使得更多的資金投入到本地生產和建設中,有力地壯大了縣域經濟實力;發展勞務經濟,勞動力的轉移實現了勞動力資源在產業之間、城鄉之間的再配置,改善了勞動力與其他資源結合的比例關系,同時,也改善了輸入地勞動力緊缺的局面,對城鎮化建設起到了重要作用,推進了城鎮化進程,所以說,發展勞務經濟有利于促進城鄉經濟的協調發展。
         勞務經濟的發展又一次證明,農民具有真正的創造力和創新精神,農村勞動力轉移,發展勞務經濟,促進城鄉協調發展,與我國改革之初的農村改革一樣,是農民的偉大的創舉。
         二、我州勞務經濟的發展現狀
         (一)我州勞務經濟發展現狀及特點。今年3月,我州組織了關于勞務經濟發展情況的專題調查。從調查的情況看,2002年,全州共有農村外出務工人員30.1萬人,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25%,勞務收入達11億元,農業人口人均勞務收入490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37%;勞務收入占全州GDP的15%,占農業總產值的近30%。今年,我州外出務工人員新增約5萬人,達到35萬人,預計勞務收入可達14億元。勞務經濟已發展為我州農業農村經濟乃至州域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州勞務經濟的發展有以下特點:
         第一,從人員年齡結構來看,以青壯年為主。調查顯示,2002年全州農村外出務工人員中,30歲以上的占57.6%,30—50歲占39.2%,50歲以上的僅占3.2%。勞務輸出以青壯年為主,少部分人多田少的偏遠山區農戶舉家外出打工。
         第二,從轉移就業的行業來看,以工業、建筑業和服務業為主。2002年外出務工人員中,從事第二產業的占54.1%,第三產業的占37.4%。其中,從事工業、建筑業、服務業分別占外出務工人數的36.3%、17.5%和29.9%。
         第三,從人員務工的區域分布廣來看,以珠江三角洲和江浙一帶為主。2002年全州有19.4%的務工人員分布在省內,在沿海地區務工人員達53%。縣部分人員已跨出國門,成為國際勞務輸出的一部分。
         第四,從勞務輸出的組織情況來看,以“三緣關系”和自然組織為主。我州勞務輸出主要是通過血緣、地緣和人緣關系自發外出務工為主,自發性轉移是農村外出人員的最主要的方式。通過勞動部門及有關中介服務機構有組織、成建制地輸出的務工人員很少。2002年,全州勞動部門組織輸出的僅3.08萬人,占10.2%,經人介紹的有14.26萬人,占47.2%,自發組織外出務工的有12.77萬人,占42.4%。
         第五,從務工的時間周期來看,具有兼業性和“候鳥型”特點。外出打工人員大部分民工繼續保留土地的承包權,忙時種地,閑時打工經商,具有兼業性和候鳥性的特點。
         第六,從勞務經濟的資金流向來看,具有“回流型”的特點。我州外出務工人員在外積累資金和技術之后,大部分選擇回鄉創業。我州一大批“打工能人”逐漸成長為懂技術、有資產、善管理經商辦企業的能手之后,回鄉創業,成為回鄉創業的主體。如到2002年止,龍山縣務工人員回鄉創辦“回流型”企業30多個,引進各類技術100多項,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展。
         (二)我州勞務經濟發展的成因及問題
         我州勞務經濟之所以迅速發展,是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經濟規律作用的必然結果。究其原因:一是人多地少的矛盾迫使農民要在土地以外尋找出路。我州人均耕地面積僅0.8畝,且土地條件差,農業種植業發展的空間有限,農民增加收入,脫貧致富必須跳出農業發展農業,跳出農業脫貧致富,在土地之外尋找新的空間與發展之路。二是城鄉收入差距的擴大誘使農民逐漸擺脫土地的束縛向城鎮轉移發展。城鄉居民收入的巨大差距,誘使農民向城鎮轉移,向大城市轉移,縮小差距,求得新的發展。三是城鎮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和第三產業的發展為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了廣闊的就業空間。隨著城鎮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和第三產業的迅速發展,創造了大量的新的就業崗位,并且就業門檻較低,無需特殊培訓,為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拉動了農村勞務經濟的發展。四是農村穩定承包經營的經濟體制與不斷開放的政策環境為勞務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政策環境。穩定農村承包經營體制為農民外出務工解除了離開土地的后顧之憂,而黨中央、國務院對農民工進城就業問題的高度重視為勞務經濟發展提供了寬松的政策環境。國務院今年頒布的《關于做好農民進城務工就業管理和服務工作的通知》為農民工進城務工提供了政策保障。
         我州勞務經濟發展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從政府及其管理部門來看,還存在對勞務經濟認識不高的問題。沒有從思想上把勞務經濟當作一種經濟現象來對待和加以研究、引導和扶持,認為勞務輸出只是一種簡單的社會現象,因此引導和管理的力度不大;二是從務工人員自身來看,務工人員素質偏低。這是貧困地區文化落后的客觀條件決定的。2002年全州農村外出務工人員中,小學及以下占23%,初中文化占51.1%,具有大中專學歷的僅占7.5%。因為素質不高導使勞動力價格低,工資收入少。三是從勞動力信息及市場體系建設的進程來看,勞動力信息網絡還未建立,供求信息不靈,對外出勞動力底子不清,無法對勞動力資源輸出狀況進行動態管理,在市場體系建設和中介組織的培育上均還遠遠不能適應勞務經濟發展的需要。
         三、加快我州勞務經濟發展的對策
         從總體上說,目前我州農村勞動力轉移,勞務經濟的發展尚處于自發、分散和組織化程度低的初級階段,必須根據勞務經濟發展初級階段的特點,遵循勞務經濟發展的基本規律,積極引導促進勞務經濟的發展。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快發展勞務經濟的決定》和州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快勞務經濟發展的意見》,大力推進勞務經濟擴量提質。
         (一)加強對勞務經濟的領導,引導支持勞務經濟發展。要把勞務經濟的發展納入我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把加快勞務經濟發展列入縣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之內,各級政府和職能部門要把勞務經濟作為一種經濟現象加以研究,引導支持,促進勞務經濟發展。按照經濟發展的基本規律的要求,在縣市建立健全勞務經濟工作機構,在鄉鎮建立勞動保障服務站,完善工作職責,明確工作任務,切實搞好組織服務工作。
         (二)整合職業技術教育資源,加強農村勞動力的職業培訓。農村勞動力素質的高低,是發展農村勞務經濟,推進勞務經濟擴量提質的前提。通過教育與培訓,使“體力型”勞務輸出向“智力型”勞務輸出轉變,加快農村人力資源向人力資本的轉變。一是整合我州現有的教育資源,把州農校、經貿學校、技工學校、交通學校等中專學校整合建立職業技術學院,辦成我州職業技能培訓的大本營。按市場化、社會化的要求,制定農村勞動力就業培訓的總體規劃,完善農村勞動力職業培訓體系。二是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從基礎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三個環節入手,加強農村職業技術培訓。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擴大和加強對農村勞動力的職業培訓。三是以提高職業技能為重點,加快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主要突出職業技能培訓,法律法規、政策、尋找就業崗位知識培訓以及安全常識培訓。
         (三)健全勞動力輸出服務體系,提高勞動力轉移的組織化、市場化程度。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來看,勞動力流動是市場化、產業化的一種必然趨勢。首先,完善信息溝通渠道。建立以州、縣、鄉三級勞動保障服務站為主體的勞動力輸出服務體系,特別是加強鄉鎮勞動力輸出服務站建設,使之成為組織勞動力輸出的基礎。變農村勞動力的自發盲動為市場組織的有序流動,形成城鄉結合、統一、開放、規范、高效的勞動力市場網絡。加快勞動力就業信息網絡建設,準確反映勞務供求信息,擴大農村勞動力的轉移規模。第二,創造勞務輸出的品牌。就是要把勞動力轉移、發展勞務經濟作為一個產業去發展,按照培育產業發展的基本規律,按市場化、產業化的基本要求,從機構組織、教育培訓、勞務信息、工需接軌、權益保障等方面規范勞務輸出行為,將服務置身于產業發展的產前產中產后之中去。樹立人吃苦耐勞而又不缺智慧,好學上進而又愛崗敬業的新型勞動力形象,提高外出務工群眾的知名度,形成品牌,增強在勞務市場中的競爭力。第三,強化計劃目標和考核機制。根據市場需求,我州2003—2008年,全州新增勞動力轉移就業20萬人,轉移就業總量達到50萬人,年勞務收入突破20億元;2009—2013年,轉移就業總量達60萬人,年勞務收入突破30億元。
         (四)優化勞務經濟發展環境,為勞動力轉移就業創造條件。一是穩定農村土地承包經營。認真落實中央關于農村家庭承包經營的基本政策,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保護外出農民轉讓承包地使用權,嚴格執行國家農村稅費改革政策,不得向外出民工收取其它任何費用。二是改革戶籍管理制度。放寬農民進城落戶的條件,取消不合理收費,簡化審批手續,降低農民進城的門檻。三是要改革社會保障制度。將勞動力有序流動與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制度有機結合起來,解決農民脫離土地后的后顧之憂。建立和完善務工人員的法律服務工作,把勞務經濟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納入法制化軌道,保障農民工的合法權益。
         (五)引導、鼓勵返鄉創業,推動縣域經濟發展。農民工返鄉、創業是勞務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重要環節,鼓勵引導農民工返鄉創業是提升農村經濟質量,加快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實踐證明,多渠道、多途徑引導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可形成勞動力輸出與回流的共振效應。要為返鄉創業提供稅費優惠,加大對農民工返鄉創業的信貸支持和金融服務力度,為農民工回鄉創業提供優良創業環境。
       

    【州發展勞務經濟的思考】相關文章:

    對我縣勞務經濟發展情況的調查與思考08-12

    石潭鎮勞務經濟發展調查與思考08-12

    石潭鎮勞務經濟發展調查與思考08-15

    關于某鄉鎮勞務經濟發展狀況的調查與思考08-12

    對我縣發展循環經濟的思考08-12

    勞務經濟發展調查08-12

    園區經濟發展的深層思考08-12

    發展私營建筑經濟的思考08-06

    東亞經濟發展模式的思考08-07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天天视频精品综合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午夜精品理论 | 五月天中文字幕综合网 | 五月天激情视频A级在线版 中文字幕国产在线观看 | 香港三级日本三级三级中文字 | 亚洲区自拍偷拍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