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旅游業十一五發展的思考
從十一五開始到2020年,我市要舉全市之力實現市委市府提出的把**建設成為蜚聲中外的旅游勝地的奮斗目標。我市旅游資源十分豐富,經過近20年的發展,**旅游開始從資源大市向旅游大市繼而向旅游經濟強市邁進。2005年,我市按照科學發展觀,結合本地旅游資源實際,提出了全力打造“綠色、紅色、古色”三大品牌,加快建設蜚聲中外旅游勝地進程的發展思路。建設以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四面山為主的綠色旅游、以聶帥陳列館為主的紅色旅游、以國家歷史文化名鎮中山為主的古鎮旅游,既是“十一五”工作重點,又是一項長遠的系統工程,任重道遠。只有堅持“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發展模式,全面提升三大品牌的含金量,充分發揮其輻射和帶動功能,才能實現**旅游可持續發展。
一、現狀
“十五”期間,**旅游業圍繞“兩地一中心”發展目標,深入實施“旅游興市”戰略,政府主導、部門配合、區域聯動、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大旅游、大產業格局初步形成,旅游發展環境明顯改善。以四面山、大圓洞、聶榮臻元帥陳列館、四大歷史文化名鎮、“渝川黔旅游金三角”為載體,旅游資源開發和產品建設進展明顯;旅游宣傳促銷力度逐年加大;**旅游目的地整體形象日漸清晰,實現了旅游管理體制的突破,旅游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設施日趨完善,基本形成了“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為主體,其它關聯產業為支撐,并具有一定規模和水平的旅游產業體系。五年來,全市旅游穩健增長,假日旅游空前繁榮,接待人次和綜合收入等各項經濟指標五年翻了一番,2005年全市接待游客109.53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20898萬元。與2000相比,年均增長都在12%以上。旅游產業在全市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在重慶旅游業中的地位進一步提升,這些都為“十一五”期間全市旅游業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標志著旅游進入發展新階段。
二、問題
開發建設資金缺乏,制約旅游業進一步發展。由于開發建設資金缺乏,旅游基礎設施、服務保障配套設施、環境整治等方面存在諸多不足。旅游交通網絡體系發展滯后,各景區(點)旅游交通連結不暢,景區(點)間“斷頭路”過多,路況較差且收費點過多,游客走“回頭路”現象突出,影響了**旅游通達性。污水處理、垃圾處理、通訊設施等方面投入不足,與**旅游產業的發展要求存在很大差距。
市場分析研究不夠,旅游產品跟不上市場變化。對旅游市場的發展趨向、游客消費心理、旅游產品設計與營銷等方面的分析研究還不夠深入細致,跟不上旅游市場消費需求的變化,旅游產品傳統陳舊(基本上以傳統的觀光產品為主),**地方獨特文化內涵沒有充分挖掘出來,旅游產品更新換代緩慢,市場營銷理念與手段傳統落后。
招商引資富有成效,但仍然不能滿足發展需求!笆濉逼陂g,雖然成功地引入了重慶新華集團投資開發四面山景區,但總體上招商引資模式仍以“政府招商”和“坐等招商”為主,引資手段傳統單一,整體招商成效不明顯,遠遠滿足不了旅游發展的巨大需求。
旅游資源整合不力,整體優勢沒有完全發揮出來。**轄區內旅游資源非常豐富,但是受到思想觀念、資金缺乏、行政區劃、管理體制和旅游交通條件等諸多因素的制約,各景區(點)獨立分散,各自為政;各職能部門條塊分割,缺乏配合,轄區旅游業的發展缺乏系統性、統一性、聯動性的協調配合。各景區(點)環境保護措施、安全保障措施、環境衛生整治狀況、旅游形象、景區建筑風貌設計等方面存在缺陷。旅游服務檔次低、服務質量差、環境衛生不理想、旅游主題形象不突出。除四面山外,各旅游景區(點)基本處于“農家樂”式的開發經營檔次,影響了全市旅游整體優勢的發揮。
三、思路
“十一五”期間,我市旅游業發展要圍繞“兩地一中心”奮斗目標,以建設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經濟循環型和創新型產業為指導方針;以“發展大旅游、開發大產業、豐富大市場、建設大和諧**”為總要求,以體制改革和產業創新為動力,加快旅游產品體系建設;以提升產業素質和市場競爭力為核心,推動旅游產業轉型升級;以資源整合和產業促進為紐帶,發揮旅游經濟的綜合帶動功能,把旅游業培育成為第三產業的龍頭產業,成為旅游經濟強市。為打造“蜚聲中外旅游勝地”打下堅實基礎,為實現**旅游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四、目標
**旅游業發展總體目標:努力把**建設成為主體形象鮮明、產品特色突出、旅游功能齊全、服務質量優良、旅游經濟快速增長的蜚聲中外旅游勝地。
——旅游產業形成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格局。圍繞提升產業素質和市場競爭力,經過五年的努力,擴大旅游規模,聚集人氣,不斷拓展旅游市場;生態旅游,紅色旅游,古鎮旅游,鄉村旅游“四大產品”有序推進;四面山—金三角自然生態休閑度假旅游區、古鎮人文體驗旅游區、紅色旅游鑒賞區、現代觀光農業旅游區“四大旅游功能區”協調發展;國有、外資、民營共同參與,呈現經濟貢獻、社會和諧、環境優美“三大效益”綜合體現的科學發展格局。
——旅游經濟保持年均兩位數增長,旅游經濟增長明顯高于全市經濟增長速度,達到和超過全國旅游發展的平均水平。旅游經濟總量在重慶市排位明顯提升。到2010年,年接待游客達220萬人次(年均增長15%),年旅游綜合收入4.2億元(年均增長15%),比2005年(109.5萬人次,2.09億元)翻一番,實現跨躍式發展。
——旅游經濟綜合帶動功能明顯增強。隨著旅游整體形象更加鮮明,旅游產品更具市場競爭力,旅游產業結構更加優化,實力更強,旅游經濟規模更大,旅游經濟的綜合帶動功能明顯增強。
五、對策
。ㄒ唬┩怀雎糜尉,產業聯動發展
以“四面山·金三角---生態旅游、聶榮臻元帥---紅色旅游、中山古鎮--文化旅游和農莊、農家樂休閑走廊—鄉村休閑旅游”四大品牌為主線,突出“四面山·金三角”的**標志性旅游精品建設,突出提升“千年古鎮文化旅游”和“紅色之旅革命傳統旅游”的**旅游城市形象。帶動交通運輸、賓館住宿、餐飲、旅行社、保健理療(足道之鄉)、地方特色旅游商品(花椒、米花糖、白酒等)商貿流通,促進關聯產業的聯動發展。
。ǘ┩诰虻胤轿幕,培育旅游特色
從**古老的文化元素中挖掘旅游亮點和稀有特質,發掘**獨特的旅游吸引物,發掘文化遺存背后蘊涵的內在精神情感價值,搶救、保護和傳播那些已經消失或即將消失的文明痕跡,將自然、人文旅游資源轉化為現代旅游產品,吸引更多的游客到**觀賞體驗。適應旅游市場現實和未來的消費需求,提升**旅游業的文化內涵,培育**旅游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凸顯**旅游的文化品位。
。ㄈ┞糜螀^域合作,政府推動雙贏
加強與周邊省市旅游景區(點)的旅游協作,實現優勢互補,共建共榮的發展格局。加強與“渝川黔金三角”、“中山聯盟”、“長江三峽”、“成渝經濟圈”、“紅巖精神—紅色旅游聯線”等旅游區域合作和主題聯線的外部環境營造;加強各級行政職能部門配合協作,分工互助,整合旅游營銷體制,各類專項規劃融合銜接等內部環境營造。
立足**,融入區域。在跨區域旅游合作中,通過聯合制作宣傳品,共同編制旅游路線,聯手開展區域旅游宣傳促銷,推進無障礙旅游區建設!百Y源整合互補、宣傳促銷聯動、線路組合互利、客源組織共享”等方面取得多贏,推動**市旅游經濟的健康有序,協調發展,實現各個方面的利益均沾,合作雙贏。
。ㄋ模⿵娀糜涡蜗螅瑯嫿óa品體系
立足**自然人文旅游資源,提升**旅游整體形象。以四面山為龍頭,向國家級自然風景區、國際化區域旅游品質的中國一流的山區休閑度假地發展,成為中國西南原始生態“金三角”出入門戶和區域旅游中轉輻射的中樞,樹立“四面山--西南旅游‘金三角’龍頭”市場地位和旅游形象,形成“四面山”等于“中國西南原始森林生態旅游‘金三角’”市場認知效應。依托有形山水,凸顯文化價值,以“生態旅游、紅色旅游、古鎮旅游、鄉村旅游”四大旅游產品,統領、包裝、串聯、組合,形成**差異化、個性化的旅游產品體系,促進旅游產品的觀光型向休閑度假型、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益型的轉變。
(五)完善基礎設施,強化傳遞輻射
**向東與重慶“金佛山”、向西與四川合江佛寶及瀘州,向南與貴州習水及赤水、桐梓等地接壤,目前雖沒有高等級公路連結,但隨著“成渝經濟圈”南線循環高速公路的建成,**市將成為“成渝經濟圈”南線進出重慶的“西南大門”和重慶西南交通樞紐。隨著交通條件的極大改善,**在“金三角”中的區域旅游中樞地位將會凸現出來。“金三角”地區共同面對最大的旅游消費市場---重慶直轄市,將形成以**市為旅游中轉的“旅游交通節點”和“旅游傳導節點”。
(六)整合營銷資源,發展電子商務
創新思維思維創新,超越旅游發展旅游。改變目前旅游營銷各自為戰的做法,處理好**旅游整體形象(大形象、總形象)與各旅游景區(點)形象(小形象、子形象)的相互關系,避免形象沖突、形象矮化和形象掩蔽,避免營銷資源浪費。開發相關旅游景區時,加強與政府配合,進行整體策劃和整合營銷,樹立**旅游整體形象。實現城市旅游形象由平面的宣傳向多層次、多角度的立體展示轉變,改變傳統走馬觀花式的觀光旅游,突出文化創造式的新型文化旅游,完整全面地表達**旅游文化品位和**旅游總體形象。
加大資金投入,完善**旅游信息網等旅游電子商務建設,豐富**旅游信息量,為國內外游客提供更多的、可任意選擇的自助旅游產品、旅游線路預定、飯店客房預定、招商引資、電子結算和旅游商品出售等電子商務功能,積極加入重慶市旅游電子商務系統,推動旅游信息平臺建設,發展信息化旅游。
。ㄆ撸┡嘤洜I主體,搭建投融資平臺
鼓勵支持各類社會民間資本進入**旅游產業的開發經營,依托現代企業制度和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組建以政府主導的、多元化市場主體參與的旅游投資開發經營主體,促進政府資源的資本化和政府資源市場化運作,引導、吸收社會民間資本,共同參與旅游資源的開發經營,搭建**旅游產業投融資平臺,逐步實現與資本市場的對接。
(八)開發鄉村旅游,促進脫貧致富
將旅游開發與農村城鎮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結合起來。以旅游交通建設和旅游業的發展,促進帶動農村水、電、路、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和教育、衛生、文化等各項社會事業發展,推動農村剩余勞動力向第三產業的轉移,擴大農村勞動力就業。通過發展農村旅游產業,探索出解決農村脫貧致富的有效途經,改善農村經濟社會面貌,促進城鄉統籌協調發展。
六、措施
為順利實現**旅游產業“十一五”目標,應采取的保障措施:
(一)統一認識,形成合力,共同推進政府主導型發展戰略
各級各部門要充分認識旅游經濟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中的重要意義。充分認識建設旅游強市,培育旅游新興支柱產業,是全市的大局。從全局出發,密切配合、協調一致、通力合作,牢固樹立大旅游、大產業的新型旅游觀,增強使命感、責任感和緊迫感,轉變觀念,搶抓機遇,開拓創新,堅定不移地把我市旅游業培育和發展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
建立政府主導、各職能部門協調合作、全社會參與的體制和機制,共同推動旅游資源的保護、開發和利用,強化旅游各環節、各方面的管理。加強旅游規劃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市總體規劃、生態保護和建設規劃等相關規劃在發展方向上的統籌協調,在建設內容上的相互銜接。加強與相關部門對重大問題的研究和先期溝通,積極開展與相關部門和行業的進一步合作,充分利用各種資源,促進旅游業發展。
。ǘ┻\用科學有效的經營管理手段,促進旅游業又快又好地向前發展
1、實行所有權、經營權和管理權分離
旅游景區(點)按照國家所有、部門監管、企業經營的原則,實行所有權、經營權、管理權分離。在確保國家資源國有和主管部門有效監管下,改革國有旅游景區經營體制,采取授權經營、委托經營、特許經營的方式,實現旅游資源經營權與管理權分離。對旅游景區(點),按照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采取招標、拍賣方式,進行開發經營權依法轉讓。旅游經營權依法轉讓所得轉讓費,全部用于旅游景區(點)的基礎設施建設、環境治理等。在符合規劃前提下,旅游重點基礎設施建設和資源開發重大項目的業主選擇,采取公開招標方式,以保證確有實力的投資商優先獲取開發經營權。
2、實現保護屬地化、開發市場化、經營企業化
加大旅游資源的保護力度。按照產權歸屬主體的原則,建立統籌協調的、以所在地政府為主、市級主管部門密切配合的旅游資源保護機制。堅持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護并重,加強對企業經營、建設行為的監管,防止對資源的掠奪性開發和破壞性建設。建立市場運行機制,充分發揮市場的配置功能,實現資源優化配置。按照現代企業制度要求,加快景區(點)事業單位的企業化改革,確立企業主體地位,實現景區(點)經營企業化。
。ㄈ┘哟舐糜瓮顿Y力度,提高旅游資金使用效益
1、加大旅游投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
“十一五”期間,旅游結構調整資金在2006年110萬元的基礎上每年增長10%。旅游結構調整資金主要用于編制旅游產業發展規劃、加強整體宣傳促銷、重點景區開發建設等方面。國有旅游資源和企業整體或部分轉讓、拍賣收益所得,專項用于旅游產業發展。加快旅游項目策劃包裝,建立旅游重點項目庫,爭取國家財政及各級部門組織的更多支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鼓勵國內外大企業、大財團對旅游景區(點)的整體開發經營,以及對旅行社和旅游企業進行兼并重組,鼓勵民間資本投資旅游業,實現旅游投資主體的多元化。
2、創新融資方式,拓寬投資渠道
鼓勵條件成熟的旅游景區(點),采取BOT、BT、TOT、經營權轉讓、特許經營、委托經營、合資經營、租賃經營等開發經營方式;支持各類旅游經營主體的權益質押、租賃融資、股權置換等市場化融資方式。建立“旅游產業發展基金”,通過旅游補助、貼息、小額信貸擔保等方式,引導農業、工業、商業、交通客運、文化體育、房地產、飲食娛樂等相關行業,立足自身優勢向旅游產業延伸發展。
3、優化政府投資方式,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優化政府投資方式,變“撥”為“投”。改變政府無償劃撥資金支持各類企業進行旅游景區開發的方式,政府資金按照投資入股的方式投入,利益共享,風險共擔。通過財政貼息等方式,把財政投入與社會投入有機結合起來,充分發揮財政“種子資金”的作用。整合相關專項資金支持旅游業發展,天然林保護、農業綜合開發、農村能源、鄉村公路、扶貧開發、以工代賑和三峽庫區產業發展基金等專項資金,通過市計委及重慶發改委綜合協調,實現與旅游扶持資金的打捆使用,與發展旅游業結合起來。改變資金渠道分散,項目投資時序和資金到位時間不統一,資金使用效益低的現狀,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四)制定具體可行的旅游業發展優惠政策,營造旅游產業發展的政策環境
1、政策扶持引導,培育整治結合
對國家鼓勵類產業的旅游企業按企業規定實行稅收減免;對重點旅游企業進行資本擴張制定土地等優惠政策;對非政府投入單項投資1千萬元以上的旅游大項目,可按建設規劃,采用招標、拍賣、掛牌出讓方式分期供地,分期辦證,土地出讓金、植被恢復費、配套費等可按有關規定,申請分期會款或緩繳。加大景區(點)開發企業的清理力度,對確無投資開發能力,又占用景區資源的企業,按照國土轉讓等有關政府堅決清除,為更有實力的開發商進入掃清障礙。
2、扶持相關行業,營造寬松環境
制定相關行業優惠政策,扶持旅游商品生產、旅行社、旅游運輸、旅游飯店等細分行業;旅游商品生產企業納入小額貸款擔保體系,與其他企業享受同等待遇;旅游產品研發享受高新技術企業的相關政策;對符合條件的旅游企業配備的旅游營運車輛,交通部門應給予支持,凡允許公交車通行的道路,原則上允許旅游客車通行,對外地進城旅游車輛的一般性違章,從快從簡進行調解處理,盡可能減少游客滯留時間;旅游星級飯店水、電、氣價格,按“工業類”水、電、氣價格收取;引導支持市外旅行社在我市設立分支機構拓展業務。
(五)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和完善旅游發展目標責任制
1、建立黨政一把手責任制
黨政一把手要充分重視、支持、關心旅游業的發展,真正把旅游產業放到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體現科學發展觀的高度去認識和要求。
進一步建立和完善“統一領導、部門配合、責任明確、合理制衡、運轉協調、權威高效”的旅游管理體制!**旅游發展管理委員會”定期召開會議,研究重大旅游發展問題,統一協調全市旅游經濟發展。管委會成員單位和相關部門要按各自分工,把支持配合旅游工作納入本部門工作規劃和議事日程,認真履行好各自的職責。
2、建立旅游發展目標考核制
各級黨委、政府要建立加快旅游業發展目標責任制,并納入本級綜合目標管理與考核之中,旅游業發展目標考核要逐步做到定性、定量,具有科學性和可操作性。
3、充分發揮旅游行業協會作用
行業協會(商會)肩負協調會員關系、維護行業利益、組織和幫助企業開拓市場、加強與有關行業組織的聯系、協調企業間的糾紛等重任。協會要制定行業自律規則和服務公約,規范約束行業行為。對從業人員進行業務培訓和職業道德教育。各旅游鎮(街)行政主管部門,要積極支持旅游協會及其分會工作,了解和規范協會的各項業務,充分發揮協會在行業自律、行業發展中的作用。
。┘訌娐糜稳瞬抨犖榻ㄔO,提高旅游管理服務水平
建設高素質旅游人才隊伍,加快旅游管理、旅游規劃、營銷策劃、復合型旅游服務人才的培養。加強旅游培訓,建設多層次旅游培訓網絡,對**旅游行政管理、經營管理、旅游服務人員開展經;⒅贫然呐嘤。開闊用人視野,出臺相關政策措施,形成旅游人才脫穎而出的成長機制,引進一批骨干旅游人才。通過知名旅游機構和企業掛職觀摩等方式培養一批優秀旅游人才。推進導游社會化進程,落實導游資格認證制,優化導游隊伍結構。
。ㄆ撸┙⒙糜伪O控制度體系,規范秩序依法治旅
推進旅游行業標準化建設,指導督促旅游企業落實行業標準和國際通行標準。加強旅游安全管理,建立旅游安全預報、突發事件預警和應急救援機制,嚴格執行事故責任追究制度。建立誠信監控體系,采取切實有效措施,整頓規范旅游市場秩序。
建立旅游服務質量監管體系,利用現代科技和傳播手段提高旅游服務質量,營造以人為本、和諧旅游的環境氛圍,營造令游客放心的、可信的、溫暖的旅游歷程。健全旅游行政執法體系和質量監督網絡,堅決制止破壞生態環境和旅游資源的違法行為,打擊擾亂旅游市場秩序的違法行為。
【旅游業十一五發展的思考】相關文章:
加快發展我縣旅游業的一些思考08-12
關于貧困山區發展旅游業的調查與思考08-12
加快發展我縣旅游業的一些思考08-15
學校十一五發展規劃08-15
企業十一五發展規劃08-13
科技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08-13
淺談我市旅游業的發展08-16
淺談我市旅游業的發展08-15
縣“十一五”公路發展規劃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