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竹業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竹子是集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于一體的優良林種,是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和生態環境的重要屏障,被譽為21世紀最有發展前景的植物類型,竹產業與花卉業、森林食品業、森林旅游業構成了我國最具發展潛力的林業四大朝陽產業。竹子良好的多功能效益,也賦予了竹子在我國主要產竹區農村各項事業建設中的重要地位。我縣是產竹大縣,分析竹業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和存在的主要涉及“三農”的問題及其對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1、竹業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
1.1 竹業富民
龍游縣是浙江省主要產竹縣之一,有竹林面積2.7萬hm2,經30多年的持續努力,已建成比較完備、在國內處于前列的竹產業體系。2005年竹業產值13億元,其中直接利益于農民的竹業栽培產值達1.8億元。竹產業已成為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和主要產竹鄉鎮農村農民家庭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溪口、廟下、大街等竹資源集中分布的鄉鎮重點村農民人均收入的70%以上來自于竹業,出現了一批因竹子而富裕起來的小康村。
1.2 生態環境保護
竹子具有可擇伐作業的特點,科學經營可持續利用,是其它樹種所不具備的。不僅可年年有產出,而且由于竹林林分結構的穩定和固有的生物學、生態學特征,對持水固土、防止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災害有很好的作用。研究表明,立竹密度3893株·hm2、平均胸徑9.1cm、平均高14.6m的毛竹純林,林冠表面最大持水率平均為22.10%,林冠層最大持水量0.84mm;1m3上層土壤中,竹地下莖、根系占50-70%空間,固土能力為馬尾松林的1.5倍,吸收降水能力為杉木的1.3倍,涵養水量比杉木多30-45%;0-40cm的上層土壤抗沖指數和抗蝕指數,毛竹分別為0.998和1.051,高于刺槐、水杉和楊樹。我縣處于錢江水系源頭,豐富的竹子資源對區域生態環境的維護,尤其是水資源的保護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1.3 竹子的綠化和景觀改善作用
竹子的美學特征和意境,歷來為人們所推崇,有梅、蘭、菊、竹“四君子”,松、竹、梅“歲寒三友”等雅稱。我國民間一直有種竹、愛竹、賞竹等傳統習慣,竹子是世界聞名的中國園林的一大特色。而且,中國竹子種質資源豐富,有39屬500多種,其中有許多竹種具有獨特的觀賞性,可分為觀葉、觀稈、觀形、觀筍等。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居住環境質量有了更高的要求,這就給具有良好觀賞性的竹子提供了巨大的應用空間。近年來,我縣在城市建設、新農村建設中,宜竹地栽植竹子已尉然成風,既能獲取一定的經濟效益,又綠化、美化了環境。
1.4 竹業的勞動力就地有效安置作用
竹產業無論是竹業栽培,還是竹加工業均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對從業人員的文化要求相對較低,發達的竹產業可解決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就業問題。我縣竹業栽培從業人員按人均0.4hm2竹林計,一產從業人員達6.7萬人,全縣585家不一規模的竹加工企業,農村就業人員達1.5萬余人,而從事竹貿易的農民也達2000人以上。各項合計,竹從業人員有8.4萬之多,占全縣農村人口(33.03萬)的25.4%。可見,我縣竹產業對農村勞動力的就地安置、增加農民收入、維護社會穩定等方面貢獻巨大。
1.5 竹業科技對農民素質提高的作用
我縣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在中國林科院亞熱帶林業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的技術支撐下,開展了竹子低產林改造、筍材兩用毛竹林定向培育、竹林高效無公害豐產栽培、竹加工產品開發等技術的研究與推廣,為我縣竹業水平居于全國前列作出了重要貢獻。目前我縣竹業科技貢獻率已達60%以上,較全國竹業科技科貢獻率(40%)高出20個百分點。其中一大貢獻就是轉變了竹區農民竹業經營觀念,從傳統竹業經營轉向了科學育竹中來,竹區農民學科學、用科學普遍,素質
得到了明顯提高。
2、竹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涉農問題
2.1 竹林立地生產力衰退
為獲取竹林經濟效益最大化,我縣與全國其它產竹區一樣,存在著大面積竹純林經營、長期過量施用化肥(尤其是氮肥)、農藥和除草劑、頻繁林地墾復、連年林地有機材料覆蓋等措施,雖短期內顯著提高了竹林產量和經濟效益,但也帶來了竹林地物理、[找文章到文秘資源-/www.baimashangsha.com-一站在手,寫作無憂!]
化學、生物性劣變,立地生產力嚴重退化,產品產量和質量下降,甚至無產出的負面影響。如果繼續實施上述不能維持竹林生產力長期穩定的經營措施,預計5年后,大規模竹林嚴重衰退的局面將不可避免地出現,尤其是筍用小徑竹林,還可能導致災難性的竹林大面積開花。
2.2 竹業經營中的“谷賤傷農”
我縣竹加工產品主要是竹板材、水煮筍、竹工藝品等,加工能力已具相當規模,年消耗竹材1200萬支,竹筍4.5萬噸。從表象看當地資源已滿足不了竹加工業對原料的需求,年需引進竹材400萬支、鮮筍及半成品3萬噸,竹材、竹筍價格逐年提高。但深層次分析,竹農利益維護的不利因素依然存在,主要為:竹加工產品結構單調,科技含量不高,自主知識產權產品極少,易受國內外市場沖擊;竹林資源和豐產面積將不斷擴大,5-8年后全縣竹林總產量將翻番,有可能出現竹林產品供過于求的現象;周邊地區是我國散生竹資源集中分布區,勞動力成本、竹加工原料價格較我縣低30%以上,且有進一步拉大的趨勢,大量原料“引進”勢必出現。這些因素綜合作用,竹林豐產或許就意味著竹農減收。
2.3 竹產業鏈環節的利益分配
竹資源擴增、竹林培育、竹加工和貿易等構成了現代竹業產業鏈的各個環節,每一個環節都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促進產業發展的作用,也通過市場這一杠桿分配著其中的利益。從社會經濟學角度出發,市場分配原則無可厚非,但在我國市場體制還不太健全的環境下,農民往往是利益分配的“低端”,除無可奈何承受農資漲價外,還需面對企業原料收購的壓價、資金拖欠、農民工切身利益得不到保障等諸多問題。再者,在竹業發展中,資源培育是基礎,加工利用是龍頭已成共識,但政府往往注重于竹加工業的發展,在政策優惠、經濟扶持上傾向于后者,而竹農這方面的受益往往被忽視。還有,竹林維護環境的生態價值在目前還未得到經濟上的體現,而對環境造成破壞的一些竹加工企業未付出應有的環境恢復代價。
2.4 竹業科技支撐薄弱
經過長期與技術依托單位合作開展竹類研究和技術推廣,在實踐中我縣已建立了一支縣、鄉、村各個層次的竹業知識較為扎實、年齡結構較為合理、敬業精神良好的技術隊伍。但總體而言,技術隊伍人員數量偏小,高層次人才過少,尤其是竹加工方面人才更為缺乏。技術人員忙于日常事務,“充電”機會少,知識未能及時更新,已跟不上現代竹業發展的形勢需要。而且,技術人員經若干年的奮斗,取得了一些成就,“改弦”從政或易地流失現象也時有出現。一個地區要快速、健康地發展竹產業,本地人才隊伍建設是關鍵,是內因,科研院所技術力量是借助,是外因,本末不能倒置。
2.5 竹業生產中的環境惡化
竹子具有多功能效益,但竹業生產中不合理的經營方式也會對環境造成破壞。我縣竹業生產導致環境破壞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個方面。(1)竹林栽培中頻繁竹林地墾復和化學除草劑施用,林下植物喪失,造成水土流失,有益生物數量減少,病蟲害時有發生;(2)長期過量使用化學肥料和化學農藥,竹林土壤有害物質大量殘留,影響竹筍品質。地表徑流導致水系的富營養化和有害物質超標;(3)竹加工業廢棄物(竹屑、筍籜等)未得到綜合利用,亂拋亂棄,既影響景觀,廢棄物的腐爛又污染了環境,特別是竹筍加工下腳料對水系污染較為嚴重;(4)竹筍加工廢水對水系Ph和富營養化、對土壤鹽堿化的影響,竹材加工中的化學膠劑對大氣、土壤的污染。
3 解決竹業發展中涉農問題的建議
3.1 依靠科技,最大化長期發揮竹林的多功能效益
如上所述,我縣在竹業栽培中存在著與現代竹業栽培發展趨勢不吻合的“音符”,為切實改變落后經營方式帶來的不利影響,應落實科學發展觀,依托科技進步,以維護竹林長期立地生產力穩定、保障竹林生態效益良好發揮的竹林高效可持續經營技術為載體,通過規模化標準化示范基地建立、技術培訓、政策引導等手段,培育出質地優良、產材量高的毛竹品種,在較短時期內促進我縣竹業栽培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
3.2 構筑竹產業鏈各環節的利益共同體
竹產業的發展,最重要的是竹產品的深度開發、產業鏈的拉長及新產品開發等,無論竹產業鏈有多長,鏈中各個環節都是產業利益的“受體”,應樹立共興共榮理念,即建立利益共同體,讓各個環節均能享受合理的利益分配。目前竹加工業是竹產業鏈中的最大獲益者(我縣粗加工環節除外),應采用與竹農聯合建立工業竹林基地、支持竹區基礎設施建設、培訓竹農等實際行動,實現工業“反哺”農業,達到共同富裕。政府在政策制定、資金扶持等方面多從竹農利益出發,充分調動竹產業中最大數量群體經營竹業的積極性,達到竹產業一、二、三產協調發展的目標。
3.3 建立健全竹業行業協會,充分發揮其作用
在未來的竹產業發展中,行業協會在技術推廣、市場信息傳播、咨詢、協調與溝通等方面的作用將越顯重要。我縣雖然建立了竹產業行業協會,但總體而言,存在著面不廣、參與人員不多、運作難度大等問題。政府應積極鼓勵竹加工龍頭企業、竹業經營大戶等組建以竹林培育或竹加工產品為類型的行業協會,并積極開展業務活動和與外界的各種交流,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在產業發展中的作用。
3.4 統籌協調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
在竹業發展中,要把加強環境保護作為產業結構調整、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手段,摒棄以犧牲環境換取經濟增長的做法,堅持以保護環境優化經濟增長,真正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同步,人與自然和諧的目標。針對我縣竹業生產實際,要應用先進竹業栽培技術改變目前對環境負面影響大的經營措施,變廢為寶提高竹加工原料的綜合利用率,實行廢物無害化處理,堅決關、停對環境污染嚴重或不及時進行環保整改的企業。
3.5 機制創新與體制完善
機制創新和體制完善是區域竹產業發展的強力“助推器”。小面積竹林家庭經營方式已不利于現代竹業向規模化、效益化、科技化發展的趨勢,有條件的竹區可嘗試采取竹林土地流轉或大戶承包等方式。對竹加工業,在實行加工園區產業集聚的基礎上,利用招商引資或企業產品調整來合理調整產業結構,延長產業鏈,以細化的分級、分類加工來提高原料綜合利用率和產品附加值。在政策層面上,應將科技創新重點放在企業上,促進產品升級換代和自主知識產權產品的產生。在財政資金扶持上可采取技術培訓、示范基地建設、竹業補助、乃至生態補償等方式適當向弱勢群體的竹農傾斜。
【竹業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相關文章:
村民自治建設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措施08-16
村民自治建設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措施08-15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存在的問題及對策08-16
高校發揮黨小組作用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08-13
新農村建設存在的問題08-05
會計集中核算的作用、存在問題及對策08-12
小學數學教學存在的問題與對策08-08
藥品流通存在的問題及對策08-12
流動黨員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