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創新是開發區最大的優勢-關于我縣工業園體制和機制的幾點思考
創新是開發區最大的優勢 ——關于我縣工業園體制和機制的幾點思考 突破工業園現有管理模式,分設行政管理與經營開發兩大職能 目前大多數工業園現沿用傳統的管理體制,石城縣工業園管委會作為縣人民政府的派出機構,對工業園實行“一級行政、一級財政、封閉管理”,工業園管委會實際履行了行政管理與經營開發兩大職能。這種管理模式,在全國早期設立的開發區建設中,確實發揮了體制改革的先發性效應,但對于后發的我縣工業園來說,已難現體制優勢。尤其是將市場主體的經營開發職能統由管委會履行,實際上是新的“政企不分”。由于工業園管委會不是產權明晰、自主經營、行為規范的市場主體,造成融資渠道不暢、建設資金籌措困難、基礎設施滯后,成為工業園發展的“瓶頸”。因此,改革現有管理體制,分設行政管理和經營開發兩大職能,將經營開發職能從管委會劃出,由新設立的投資開發公司按照企業化管理、市場化經營,承擔土地開發和基礎設施建設已成為發展的需要。 目前,各地在行政審批、行政管理方式等方面都立足于改革創新,有較成功的做法和經驗,我們在學習借鑒的同時,更要考慮的是觀念不新、機制不活的現實,加大改革力度,對行政管理體制來個根本性的變革。有位經濟學者王敘德初步設計了一個粗線條的改革方案,稱其為“分設三權、代理行政”。所謂“分設三權”,即把行政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分立。所謂“代理行政”,一方面是指工業園仍實行封閉管理,縣直單位對工業園履行行政執行權時由工業園管委會代理;另一方面工業園管委會在項目審批、規劃選址、征地、工商執照、信息咨詢等方面,為投資者提供全程代理服務,即“一站式辦理,一條龍服務”和“一窗口收費”的運行機制。這個方案具有以下優點:一是有利于在工業園形成法制、規范、統一、間接、效能、服務、透明的行政管理環境;二是有利于工業園管委會精簡機構,減少人員,降低行政成本;三是有利于理順工業園與縣直部門職權職責關系,從而真正落實開發區的封閉管理。 創新機制,將工業園的經營開發編制成項目對外招商 制度經濟學家偌斯說:“機制的創新升級是一切組織提高效能的關鍵”。工業園的經營開發權職能交給新設立的投資開發主體后,必須市場化運營,注重機制創新升級。在本地資本、管理都無優勢的情況下,不妨通過精心策劃,將工業園的經營開發編制成項目對外推介招商。 可根據工業園規劃,按照“一園多區”將工業園劃分成若干個產業小區,一個小區的經營開發為一個產業項目。政府把某一小區的土地開發、基礎設施項目的所有權和經營權在一定的特許期轉讓給外商,外商自籌資金建設和開發,并承擔區內招商義務,引進項目入園。特許期滿后,外商將園區內基礎設施等實物資產所有權無償轉給政府。外商的經營收益來源于兩塊:一是土地收益,包括出讓土地收入和土地增值收入。只有在引進項目并落地后,土地收入才能變現;只有在招商成效顯著時,土地才可增值。這樣,外商的收益直接與招商引資相掛鉤。二是財政分成。外商按照引進入園區企業的若干年稅收以一定的比例取得分成。政策上可視為政府對外商投資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和招商運作成本的回報。這樣,外商的收益與引進入園區企業創造的效益相掛鉤。在具體測算外商的收益時,主要有兩點:一是要保證外商對園區投資經營收益率大于社會平均投資收益率。二是對土地收入的測算要區分商業用地與工業項目用地,近城與遠郊的土地級級差。只有這樣,才具有可行性。 若上述建議得以實施,將解決工業園現存的三大難題:一是解決了工業園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缺乏和融資渠道不暢的難題,將經營開發權賦予市場主體既可吸納外商的資金,外商又可將園區土地抵押進行融資。二是解決了招商機制不活的難題。外商的收益與招商業績相掛鉤,招商機制得以激活,績效明顯。三是解決了政府招商不能市場化運作的難題。利用外商招商,信息量更大,親商性更強,既增加了招商主體,拓寬了招商渠道,又可將招商納入市場化運營,從而降低招商成本。 優化環境是工業園管委會的首要職能 優化經濟發展環境,應按照與國際慣例接軌的要求,以降低客商投資交易成本、提高投資收益為目標,最大程度地為投資企業創造良好的生產和發展環境。在基礎設施等硬環境相對滯后的情況下,更要揚長避短,硬件不足軟件補,在管理環境、服務環境、政策環境、信息環境、治安環境、文化環境等軟環境建設方面勇于改革,不斷創新。首先在改革措施的推行上仍然可利用時間差先行一步,能否在政府沒有賦予優先權的時候,繼續保持改革探索上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自立優先權,敢于制定和實施特殊的管理權限和政策。其次在改革措施或制度的規范化建設上做足文章,建立真正符合現代市場經濟要求的規制,不斷創造出有利于外商投資的小環境.創新是開發區最大的優勢-關于我縣工業園體制和機制的幾點思考一文由www.baimashangsha.com搜集整理,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