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農村稅費改革后如何提高村干部的工資待遇的思考
關于農村稅費改革后如何提高村干部的工資待遇的思考(2005年1月6日)
農村稅費改革是減輕農民負擔的治本之策,是規范國家、集體與農民分配關系的法治之道,是保持農村長治久安的根本大計,是一次繼土地改革、家庭聯產承包經營之后農村的又一次重大變革,是得民心、順民意的“德政之舉、富民之策”。
一、基本情況
石坎鄉位于威信縣城扎西東南部17公里處,與鎮雄縣雨河、花朗,本縣扎西、水田、雙河等鄉鎮接壤。有著名的歷史文化遺址——莊子上會議會址。幅員面積150.63平方公里,轄7個村民委員會160個村民小組,7570戶35079人,其中農業人口34245人。2004年,全鄉經濟總收入約4398.9萬元,人均純收入796元,財政收入除上級財政轉移支付外僅42萬元。
二、農村稅費改革后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2003年,我鄉根據省、市、縣的農村稅費改革精神,在全鄉農村普遍進行了稅費改革,從根本上減輕了全鄉農民的負擔,真正實現了“村村減負,戶戶受益”的稅改宗旨,使全鄉的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工作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通過農村稅費改革,稅改前:全鄉農民負擔544878.14元,農業稅262177.22元,鄉統籌94132.00元,村提留147800.00元,屠宰稅40588.92元,全鄉人均負擔16.23元。稅改后:全鄉農民總負擔為236449.98元,人均負擔為7.00元,減少了9.23元,人均減負率為56.6%。通過兩年的檢驗已暴露出一些問題,導致產生了一些新的矛盾。結合我鄉實際情況及調研結果,突出存在以下四個新問題。
(一)公務費短缺,村級機構運轉困難。
稅改前,村委會的辦公經費主要以村自籌為主,上級財政轉移支付為輔的辦法兌現。稅改前,我鄉的“三提五統”應征數為257852.00元,其中用于村委會的辦公經費73000.00元,按7個村委會計算,平均每個村委會可得一萬余元的活動經費。農村稅費改革后,各村委會僅靠上級財政轉移支付解決辦公經費3000元,另無其它來源。加之稅改后村級辦公經費全部納入統籌,致使村級部門在經費使用上捉襟見肘。由于辦公經費杯水車薪,上級財政轉移支付的資金僅能應付簡單的日常開支,無力再開展其它一些公務活動。如培訓、學習等。
(二)無力擠出資金,很多應解決的問題無法解決
農村稅費改革后,村委會的辦公經費僅有上級財政轉移支付的3000元,除此,別無其它經費。村委會稅改前已經承諾的很多建設項目無法實施,如:村組公路的維護、學校維修、小型農建工程建設等,因而大大降低了村委會在群眾心目中的形象。
(三)村干部實得待遇降低,造成工作上不安心,積極主動性差
村干部工資待遇較稅改前明顯下降,致使部分村干部不安心工作,積極性差。工作處于被動狀態。稅費改革后,因取消“三提五統”,使村干部的待遇從根本上發生了變化:一是過去村干部的工資除財政支付外,還有相當部分的補貼是從“三提五統”經費中解決。而稅改后,取消了“三提五統”,村干部的工資僅從上級財政轉移支付解決,僅有稅改前待遇的一半左右。二是工作上不安心,積極主動性差。過去村干部的工資是從上級財政轉移支付和村自籌相結合的辦法兌現,稅改前,我鄉農村的“三提五統”應征數為257852.00元,其中用于村干部報酬84000元,稅改前每村7人計算,全鄉共49人,除發村民小組長的報酬外,每個村干部可得(除鄉鎮統籌外)近2000元的補貼;而稅費改革后,村民委員會“兩委”人員年平均工資1200元——3600元,即支書、主任年薪3600元,副主任3000元,委員1200元。就此待遇情況,2004年村級換屆當選的部分村委會委員現已離職,在職的大多數村干部工作上不安心,積極主動性差。
(四)按照稅改要求,停止對“三提五統”的清欠,造成原依法交納稅費群眾的心理不平衡,從而不利于農村工作的開展
在農村稅費改革前,我鄉各村村干部工資及辦公經費都從農業稅及“三提五統”提取,而由于在收取過程中,出現釘子戶和一些存在懶、拖、賴思想的人,至今沒有繳納所欠的農業稅及“三提五統”共計95000余元。稅改后,由于沒有文件要求征收原所欠的各項款項,又因稅改后國務院要求五年之內全部取消農業稅,從而造成原依法納稅群眾的心理不平衡,不利于農村工作的開展。
三、如何提高村干部的待遇的做法和思考
農村基層干部經濟待遇問題是事關農村基層工作大局的大問題,縣委、縣政府對此引起了高度重視,在財政資金十分困難的情況下,仍千方百計通過各種途徑和各種措施來提高村干部的經濟待遇。2004年6月縣委、縣政府決定,適當增加村級辦公經費和村組干部崗位補貼,并以威組通【2004】8號發文。其主要內容是各村年度辦公費由3000元增加到4000元。村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和副主任增加崗位補貼,與本人年度考核掛鉤,采取以獎代補的辦法予以兌現。年度考核評為優秀者,月增加補貼130元;評為稱職者,月增加補貼90元;評為不稱職的,不增加崗位補貼,同時,限期整改或予以免職。委員由原每人每月100元增加到150元。村民小組長崗位補貼由原每人每月16元增加到32元。這一政策的出臺,對調動村干部的積極性發揮了一定作用。但如何進一步提高村干部待遇,充分調動其積極性,使其安心工作。鄉黨委、政府作了一些初探和思考,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增加村干部經濟待遇:
(一)爭取加大各級政府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
由于稅費改革后,村辦公經費除轉移支付的3000元之外,再無任何經濟來源,這樣,就只能依靠各級財政聯動,爭取拿出一部分資金(除轉移支付外)補貼到村,底線可以是能夠維持村委會工作的正常運轉。我鄉7個村民委員會,根據我鄉的實際情況,每個村民委員會“兩委”人員8人,按每人每年補貼500元計算,一個村委會4000元即可解決,全鄉7村共需28000元。如財政進一步加大轉移支付的力度,即可適當增加村干部待遇。
(二)切實加強村級組織建設,提高村干部的整體素質,對村干部進行“職業化”管理
推進和完善村干部職業化管理,建立具有高素質的基層干部隊伍,按照“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著力建設一支順民心、聚民力、帶民富的高素質村級干部隊伍,適應農村新形式、新要求、新任務。一是進一步推進村干部“職業化”管理,進一步明確村干部任用條件和職數,明確村干部經濟待遇,推行村干部報酬績效化,即對村干部的工資鄉鎮可以采取“基本津貼+年終考核優秀獎金+其他”的辦法進行補貼;二是嚴格控制享受經濟待遇的村干部人數,根據我鄉實際情況,現每村8人,但村委會的工作卻按部就班,這說明我鄉可以根據每村具體情況進行人員精簡,3000人以下的村不超過3人,3000人以上的村不超過5人,實行村“兩委”人員交叉任職,即支書、主任可以由一人兼任,副主任、文書、委員也可以由一人兼任,同時,村民小組長可由村委會成員兼任;三是選拔優秀年輕的鄉鎮干部到村委會任職,這樣即可以提高村委會工作效率,又大大降低了村委會的經費開支。
(三)立足本地資源,加快產業結構的調整
解決村干部經濟待遇問題的根本出路還是在于加快村級的致富步伐。農村富裕了,村干部的工資待遇才能真正得到解決。一方面,我們要立足本地實際,加快產業結構的調整,推動村級經濟的發展,一是通過資金和政策引導,推動有潛力的鄉村企業發展壯大起來。這樣,不但加快本村經濟發展,而且可以增加村委會的收入,可謂“一舉兩得”。如:我鄉大河村便立足自身便捷的交通、氣候和土地資源,引進資金,建立了兩家磚廠和兩家“農家樂”。二是積極培養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2004年,乘“云領先鋒”工程之機,我鄉成立了五個農民協會,即“果蔬產業協會、蠶桑產業協會、畜牧產業協會、玉米制種協會和勞務輸出協會”。五個協會的誕生,不但使我鄉加大了在全縣乃至在全市、全省的知名度,而且使農民從中受益,如:院子村的玉米制種協會的誕生,不但增加農民收入,而且村委會從中受益非淺,每年院子玉米種子產量約50萬斤,村委會可以每斤得到0.07元的工作補貼,全年可達35000元,除收購期間的各種開支外,村委會成員及參加的小組長可以按勞分配。
(四)建立健全村級監督機制,合理開支一切費用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村委會作為農村最基層的行政組織,但是同樣具有所有處理農村事務的辦公程序,隨著稅改后經費的削減,監督機制喪失,致使辦公經費被個別人擠占、挪用、甚至貪污,使得本來緊缺的經費更是雪上加霜。為此,村級組織要建立健全監督機制,實行支書或主任負責制。同時,村委會在經費的使用上,除應當開支的如電話、報刊、烤火等費用外,其余開支則能省則省,把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
(五)借“云嶺先鋒”之機,加強黨員互帶示范作用
鄉黨委充分發揮鄉村黨校的陣地作用,有針對性地組織開展政治理論、思想作風教育、市場經濟知識和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全面提升農村黨員、基層干部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在大河村建立了全縣第一個農村黨員、基層干部“素質教育”工程培訓基地。建立了農技示范園、經濟林果示范園、母豬示范基地及蠶桑改良示范園等四個示范點,推動了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全鄉農村基層干部均屬于半工半農之間,為此,在工作之余,村干部可以自謀出路,自找發展產業,達到“別人有,我也有;別人無,我也要有”的思想,成為全村人民的表率。如:院子村的村委會主任、制種協會主任胡志香,不但響應政府的號召,進行產業結構調整,而且辦起了第三產業,自己一年的收入就可達25000元左右,而且也帶動了全村人共同致富;再如大河村的村委委員彭文富,除自辦企業外,還發展畜牧養殖業,每年收入達30000元左右、石坎村的村委委員劉以才率先帶頭做起大棚蔬菜,2畝大棚蔬菜產生效益近10000元左右;石坎村委會副主任、蠶業專業合作社副主任陳登榜一年栽桑養蠶收入就達4000元以上。這些例子,在我鄉還不斷涌現出來。他們不但自己的“錢袋子”鼓起來了,重要的是起到了帶頭致富的先鋒模范作用。
農村稅費改革,是得民心、順民意的“德政之舉、富民之策”。稅費改革后,雖然村級行政組織辦公經費及“兩委”人員經濟待遇明顯下降,但為了保證村級組織正常運轉,村干部不能單靠政府支持,財政支付,不能產生看、靠、等的依賴思想,在積極爭取上級政府和部門的支持下,立足自身,創新機制,充分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從根本上解決自身待遇問題。
【農村稅費改革后如何提高村干部的工資待遇的思考】相關文章:
關于農村稅費改革中存在的問題與思考08-12
農村稅費改革后存在的問題和建議08-12
農村稅費改革后存在的問題和建議08-15
提高村干部雙帶能力的思考08-12
農村稅費改革后黨群關系現狀的報告08-12
農村稅費改革匯報材料08-12
農村稅費改革后農田基本建設工作淺見08-12